APP下载

上海《点石斋画报》中外国女性的娱乐生活1

2016-09-13冯鸣阳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6年1期
关键词:画报娱乐生活

文/ 冯鸣阳(东华大学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点石斋画报》中外国女性的娱乐生活1

文/ 冯鸣阳(东华大学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点石斋画报》创刊于光绪十年四月十四日(1884年5月8日),至光绪二十四年秋(1898)停刊 ,前后历时约十五年,共报道新闻图画4653幅。《点石斋画报》是我国创刊时代最早、发行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份画报。其中多幅图像涉及到了世界各国,塑造了不少外国女性形象(以西方女性为主),展示了19世纪末西方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整理《点石斋画报》的题材内容,可以发现《点石斋画报》不仅关注时事要闻、社会热点问题,而且及时报道上海及周边地区发生的“新奇可喜之事”,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风俗习惯,涵盖了女性生活的各种方面。《点石斋画报》展示的西方女性的图景主要包括职业、婚礼家庭、奇闻异事和娱乐生活等。本文主要关注《点石斋画报》中表现西方女性的娱乐生活的种种境况。

上海开埠之后,“法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西班牙人等相继来沪,这些洋人来自各个阶层,有行政官员及其家属、传教士、商人、士兵、演艺者、文人学者,等等。几年里,洋就人数量逐渐增加,人口增长率与整个上海人口的增长成正比。到民国初年,上海二百多万人,其中一百万住在公共租界里,近万住在法租界。到抗战中期,上海的外国人口已经达到万。”2析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5页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下,在上海租界区里很快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公共娱乐体系,如体育场、保龄球馆、公园、俱乐部、剧院等娱乐休闲空间。据称,人们在上海的“张园”便可体验到西方科技所带来的新奇感,体验照相留影、打弹子、抛球、骑脚踏车等“洋娱乐”。因此,《点石斋画报》也有不少展示洋人滑冰、骑自行车、赛马、划船、拔河、体操、杂技、马戏、选美、舞会等玩乐活动的场景,突出了西方人“玩”的特性。一方面体现了晚清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晚清人眼中西方女性的形象和特征。“从价值观念来看,新的休闲观念与重道德、轻实效的传统价值取向相比,更多地具有重功利、重实效的务实功利色彩,这是与近代商业化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相适应的产物”。1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83.

本文主要关注《点石斋画报》中西方女性的娱乐生活,分为体育竞技、杂技表演和社交活动。体育竞技主要体现西方女性在体育健身方面的参与性,这也是近代西方女性参与公共活动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与传统的中国女性的活动内容和空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首当其冲值得关注;杂技表演也是西方公共娱乐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以女性为表演的主体和观赏的对象,也和传统中国的“卖艺”有所关联;社交活动则是女性以性别身份为主体而参与社交活动的体现,包括选美、舞会、节庆等,暗示了西方女性公共活动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和业余生活的丰富性。

图1 《西妇善御》

图2 《傅相逸事》

图3 《缘木求猪》

一、体育竞技

晚清的中国人也开始提倡多接触大自然,多参加户外活动,推崇有益健康的户外体育锻炼模式。在《点石斋画报》中大多数表现体育竞技的场景中,都会出现西方女性的身影。不过根据西方女性与事件的关联程度,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西方女性作为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如《西妇善御》描绘了一位西女骑自行车的情景。显然在当时清人看来,驾驭自行车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技术活动,一般男性都很难掌握。虽然场面的描绘有所“失真”,但图中描绘的西妇赢得了图中在场男性的瞩目和敬佩,仿佛“女中豪杰”。《傅相逸事》转载纽约《希劳日报》登李鸿章在国外与骑车少妇相谈甚欢,回国还通书信的事件。在图画中,这位骑车女性容貌端正,服饰华丽,帽子上点缀甚多,长裙翩翩,而且比例比街上一般人要画得大了很多。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名流对于西女从事体育运动表示出好奇与赞赏。

除了骑自行车外,《点石斋画报》中还描绘了西女划船等其它运动。《缘木求猪》描绘了在厦门的外国人于五月二十四日举行了赛船会,以此来庆祝维多利亚诞辰。右下角绘画了两位戴着礼帽的女性在划船,可见当时的西女已经开始独立地进行划船等体育运动。根据笔者统计,在《点石斋画报》中表现女性作为体育运动主体的画幅较少,西女更多地是作为体育活动的观看者存在的。

第二类图像是西方女性作为体育运动参与者(并非主角),事件的中心指向男性。如《妇为鱼困》,并非专门描绘西女游泳的情景,而是表现三位西方少女在海边游泳遭遇刺鱼,有男子路过,但因一少女衣着暴露(穿着游泳时的衣服),男子们不便相救的故事。虽然故事表现的主体并非指向体育运动,但这幅画给传递了几点重要信息:第一,西方女性已经开始自由从事游泳等相关活动;第二,在游泳时可能有类似“泳衣”的专门衣物,会裸露一部分身体;第三,当时西方陌生男性还有一定的世俗礼仪禁忌,在女性裸露身体时,即使对方性命攸关,男性也难以轻易施以援手。

第三类,女性作为旁观者的画幅在《点石斋画报》表现体育竞技类内容的数量最多。《点石斋画报》中热衷描绘西方男性从事大型体育竞技活动的场景,如《赛脚踏车》、《力士赛行》、《西人抛球》、《力不同科》等。展现了人数众多的西方男性正在骑脚踏车、跑步、抛球、拔河等场景。正在竞技的无一例外都是男性,场面热火朝天,充满了雄性荷尔蒙。而西方女性则是衣着华丽文雅地站在一旁观看,数量很少,多表现为侧面或者背影。从身份推测看,她们应该是中上层阶级的时髦女子,热衷参与新式的体育活动,且一般有男性陪伴左右(可能是她们的丈夫或家人)。她们显然只是观看者,甚至是为了点缀、丰富画面的“陪衬”,表现也具有程式化的倾向。

图4 《妇为鱼困》

图5 《赛脚踏车》

图6 《力士赛行》

图7 《西人抛球》

图8 《力不同科》

二、杂技表演

晚清上海的公共娱乐空间不断扩大,人们可以在张园里看戏听曲、赏花评妓、看气球载人表演等。但因轰动一时的“杨月楼案”1,女性到底可否看戏确引起不少争议。因中国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强调女性应含蓄内敛、清心寡欲,和戏剧、杂技表演带给女性们的外化、奔放、个性自由的气质相冲突。但《点石斋画报》密切相关的《申报》却支持妇女观戏,认为女性常常看戏可以增长见闻、明白事理。因此,《点石斋画报》中也不乏女性参与或观看杂技、表演、戏剧的。

《点石斋画报》中的以女性为主的杂技表演大致分为两类,具有一些规律可循:第一类是与杂技、马戏为主,有专门的表演场所,有固定的观众观看。西女一般穿着专业的表演服装,衣着华丽暴露,表演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较好的观赏效应。如《西女蹴鞠》和《飞鸟依人》。《西女蹴鞠》中西妇从事的表演惊险刺激,她身着中裙,胳膊和腿都裸露在外,单脚踩足球站在平衡木上。而另一幅《飞鸟依人》和《西女蹴鞠》的表现内容、观看视角、构图、人物造型等十分相似。两图女性的服装帽饰和站立姿势、表演场所几乎如出一辙。有意思的是,两图中观看西女表演的人群中,既有西方人也有中国人,《飞鸟依人》中更是出现了中国女人。说明欣赏类似“杂技”、“马戏”表演也成了当时思想较为开明的中国女性的娱乐生活之一。同样的“马戏”表演还有《女将操演》,描绘了几位披金戴银、衣着华丽的西女在马背上表演枪刺、刀击、掷箭的场景,画面上表现的场景十分热闹、激烈,充满动感,将西女的勇猛和豪爽表现得淋漓尽致,与中国传统女性养在深闺的文雅内敛的气质,形成鲜明对比。不管是在文字中还是在图像中,更多地褒扬了对西女敢于尝试男性活动的精神,也暗示了对于西方女性认知的不断深化。

第二类并非纯粹的“表演”,而是西人在探索新的科技、知识、运动中,为了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关注,而将女性作为活动的观赏主体。这里的西女既承载了被观赏的性别角色,又承载了传播新知识新学问的开拓角色。如《气球奇观》,西人精通物理化学,制作热气球。为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请衣着华丽的西女在沪上花园演放。这对晚清中国人来说可是一件稀奇的事件,因此画面中表现了中国式的花园中挤满了中外的男女,都在仰头望着热气球升空。那天观看的人众多,都大开了眼界。这次的气球奇观,不仅仅是一个“看热闹”式的表演,而且是一场传播西洋新科技、新知识的现场课堂,对当时的中国男女老少来说,是一场难得的“知识式”的表演。西洋女性在其中不仅扮演了观赏性的角色,相信她们的勇于尝试新事物、大胆豪放的性格特质也会对当时的中国女性产生一定的震撼效应。

图9 《西女蹴鞠》

图10 《飞鸟依人》

图11 《女将操演》

图12 《气球奇观》

三、社交活动

西方女性的日常社交活动,远比中国女性为多。无论从猎奇角度或时事角度,描绘女性出席公众活动,参与选美、跳舞、裁衣、美容等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一方面介绍着西方女性与东方女性的不同,另一方面,也阐释着西方与中国在礼仪制度上的大不相同。

1、选美

首先最具特色的,就是西方有以女性为主角的选美活动。如《银铸美女》讲美国芝加哥进行美女比赛,各国有姿色者皆送往美国参赛,选出的绝世佳人形象铸成铜像,光彩焕发。《赛美大会》介绍各国选美女参加的欧西赛美大会,内容详尽具体,甚至指出前三名分别是法国、德国和奥国女子。

此外,也有对于国外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美貌的生活方式的介绍。如《削鼻求艳》介绍了纽约女演员整容的故事,女演员术后恢复较好,且其演艺事业更加一帆风顺了。从文字描述来看当时中国人对整容的态度是较为宽容的。《衣制新奇》则讲述了东南亚女性衣饰的制作及其奢侈之风。“衣服的制式,各国都不同,而花样的翻新,颜色的艳丽,要数中国第一。听说南洋的苏门答腊岛崇尚奢华,妇女的衣饰只求新奇,不计价格。有的衣服,用金银炼成细丝成片织就,再建材缝制。一领衣裳,抵得上一户中等人家的全部家产。”1《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上海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9册第262页。

2、跳舞

跳舞也是西方女性丰富娱乐生活、扩大交际面的一种社交方式。《点石斋画报》中有不少描绘西方男女盛装参加舞会的图像。如《跳舞结亲》描绘了西方男女通过跳舞来挑选配偶进而结婚的方式。图中的西洋男女衣着盛装,贴面搭肩,显得十分亲密。人物在富丽堂皇的舞厅里翩翩起舞,旁边有乐师伴奏,画面和谐而又不失情趣。《西童跳舞》则是以募捐举办舞会,观赏者需交钱进入。中有百余儿童持刀剑打闹为戏,其中成年的西妇挽着一男一女而舞。这幅画描绘的场景更类似于群体的舞蹈表演,观者也非常多,除了穿戴整齐的外国人外,也有少量中国家庭参与。而西方的儿童更是成了表演的主体。

3、节庆

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将节庆看作是自然时节与劳动生产一种活动“以望朔为节奏,每月初一、十五进行郊游宴饮等活动。四节气配合,但基本上仍同时并行,互不抵消。”1熊月之:《西制东渐——近代制度的嬗变》,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在《点石斋画报》中,也有一些绘制国外节日庆典中的女性生活。《瀛海流风》讲述日本阴历七月初六乞巧节,日本妇人取五色丝绸剪成七巧图、衣服、鸟兽图案形状,让孩子们描花写字于其上,绑在新竹竿头,迎风飘扬。夜晚与家人欢聚一堂,点香烛、供花果,唱歌。无论是街上的艺妓行人还是家庭妇孺,都容貌姣好,脸色温顺和善,面带喜色,衬托出节日的欢庆。

在中国的租界境内,也会有类似的节庆出现。如《租界灯会》就是在五月初一,武汉的租界内的英国领事馆的门口举办了灯会。因此图是以真实拍摄的照片为底稿制成,所以显得非常真实。从图中可看到,盛装的西方女性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在张灯结彩的领事馆门口观看灯会。可知,每逢节日来临,西方女性常常会和丈夫孩子一起出席这种社交娱乐活动。

“中国传统的乡村生活消闲娱乐的空间有限,一般就在家庭、家族或乡邻之间进行。重要的节庆活动往往由宗祠一类的场所充当临时的娱乐场地,很少有固定常设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2马薇薇:《<申报>视野下的晚清上海娱乐生活》,《东南传播》,2013年第5期。而《点石斋画报》中描绘的西人大量运用公共娱乐空间举办节庆活动的场景,对于当时清人对于娱乐空间的认知,也有推动作用。

图13 《银铸美女》

图14 《赛美大会》

图17 《跳舞结亲》

图15 《削鼻求艳》

图16 《衣制新奇》

图18 《西童跳舞》

四、《点石斋画报》对外国女性娱乐生活的认知与评价

从以上具体作品入手,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点石斋画报》对外国女性娱乐生活的认知与评价:

第一,外国女性在大部分情况下仍然作为场景中的点缀和观看者出现。如《西人抛球》描述西方人的掷球比赛“中西士女无不约伴观赏”;相似的还有《跑车角艺》中看脚踏车比赛,《力不同科》中外国人进行各种运动项目如拔河、斗鸡、赛马等,女士们也都处于观战的角落;西洋马戏、或者戏剧等更不可或缺,如《车中猴》、《吴牛斗狮》等国外马戏的观众中,女子数量也不在少数;当然画师在绘画中,都会讲究人群的数量和性别平衡,哪怕是在一些户外生活中,如《鸟不知名》中人们围观鸵鸟、《蛤战异闻》中人们观看蛤蜊大战等等例子中,都没有忘记点缀个别女子。说明西女在西方公共娱乐生活中没有“缺席”,但并非“主要”。

第二,被消费的“她者”。在画报中所描绘的娱乐生活中的女性,基本上仍然处于一种被“观察”和“消费”的角色。从题材的选择以及着眼的重点来看,都能明显看出画报作者在趣味上的的偏向性。大多被放置于男性对于女性的的性别化视角中,具有男性的情欲想象。由此可见,画报其实在意的并不是广大女性的生活形态,而是通过男性作者本身的想法,把女性置于欲望的“她者”,如此建构出来的“新型社会女性”,主要作用不过是为了满足男性现实的消费以及阅读、想象的消费需求。1张春田:《图像中的性别观看与女性呈现—以《点石斋画报》与《吴友如画宝》为例》,《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 27(2):22-25页。

图19 《瀛海流风》

图20 《租界灯会》

如《西妇善御》中将脚踏车“驯服”的女子,在独轮车、马车等一些交通工具一般都是男人驾驶的大环境下,给大众们讲述西方社会上女子也能够骑脚踏车轻便快捷穿梭于街道上的故事,绘画中这西方女子驾驶自行车技巧娴熟,其行如飞,身轻如燕,穿行于街市之中,引起众多男性纷纷围观。画师在绘画女子形态上,露出了其蹬车的一条腿,一方面显示出对于骑车细节的把握,另一方面却也有些微的轻蔑态度透露出来,似乎在隐喻和讥讽骑车女子的张扬作风与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颇为不同。而众多男性围观,更能够反映出作者的内心观点:即使是西方女性,在中国人的本土视野中,依旧是在用中国的传统观念在审视着这一女子形象。

第三,对于西方女性性别地位的关注和对于西方女性自由个性的褒扬。《点石斋画报》十分关注西方女性角色,对西方女性的形象带有一定好奇的猜测,对其“西”和“女”的特征都有所关注和观点上的体现。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西方女性在社会地位上高于中国女性,这在中外女性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时的“主次”感上即可感知。同时,在展示外国女性娱乐生活时,也多展示西方较为开化的社会风气、西妇较为独立的性格和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如骑车、骑马、气球表演等。

第四、西女是中西生活方式的传播的重要媒介。娱乐生活相对于职业教育、女权运动来说,更容易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中国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晚清后期更是出现了“张园”这样“集花园、茶馆、饭店、书场、剧院、会堂、照相馆、展览馆、体育场、游乐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场所。”2《春申浦竹枝词》,《申报》,1874-10-17.在《点石斋画报》中多幅展示外国女性娱乐生活的画面中,西方女性都是主动的“表演者”,占据画面主导的中心位置,而中国的男性和女性则多是躲在角落的观看者。正是这些裹着小脚的中国女性的“在场”观看,体现了中国女性在娱乐生活上的参与性。以至于中国男性在给《申报》的来信中这样说道:“不徒愿一须眉男子独乐其乐,并将使吾众巾帼共乐其乐;不徒携我家妇女与少乐乐,并欲邀同人妇女与众乐乐。”3《与众乐乐老人致本馆书》,《申报》,1874-01-13。体现了在西女影响之下中国男性支持男女享有平等娱乐权力的进步观点,同时暗示了外国女性对于当时中国女性娱乐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之影响。

(责任编辑:张同标)

The Entertainment of Foreign Women in Dianshizhai Pictorial Published in Shanghai

《点石斋画报》是晚清重要的石印画报,展示了19世纪末外国女性的职业生活、婚恋家庭生活、奇闻异事和娱乐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关注《点石斋画报》中外国女性的娱乐生活,包括体育竞技、杂技表演和社交活动。以此来透视晚清中国人对于外国女性参与公共娱乐生活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外国女性在中外生活方式传播上扮演的角色。

The Dianshizhai Pictorial was an important lithographic pictoria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exhibited all aspects of foreign women's life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in terms of their professional life,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anecdotes and entertain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ntertainment of foreign women in Dianshizhai Pictorial, including sports, acrobatics and soci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of Chine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wards foreign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entertainment and to explore the role that foreign women played in the spreading of lifestyl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点石斋画报》;外国女性;娱乐生活;社交;

Dianshizhai Pictorial; foreign women; entertainment; social interaction

编码:10.3969/J.ISSN.1674-4187.2016.01.10

冯鸣阳, 现任教于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美术史、设计史等。

1本文系2014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中西交融背景下上海<点石斋画报>中西方女性形象研究》(项目编号:14PJC001)和201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上海<点石斋画报>中西洋女性形象研究》(项目编号:13CG6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画报娱乐生活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陕西画报航拍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娱乐眼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