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教学培养模式探析1

2016-09-13杨祥民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6年1期
关键词:数字艺术专业

文/ 杨祥民 王 平(南京邮电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教学培养模式探析1

文/ 杨祥民 王 平(南京邮电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界定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艺术设计为依托,将新兴的数字传媒技术与艺术设计有机地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多学科融合交叉的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包含新媒体艺术、数字影视艺术、数字动漫艺术、数字游戏艺术、数字化设计艺术等方向。该专业培养具有美术、动画、计算机、影视制片等专业背景的、能够从事数字媒体各类信息产品艺术创作的高端创意、策划和应用型人才。

自2001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开设首个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后,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归属于工学门类下属的“电气信息类”学科,专业代码为080623W,毕业生可授予工学学位或文学学位。当年全国高校新增数字媒体艺术(080623W)和数字媒体技术( 080628S) 本科专业的院校达11所,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中山大学、福州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至2009年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校达到了50余所,从全国范围来看已经初具规模。

2009年6月,对全国普通高校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非艺术类本科专业,教育部发文进行清理审核,进而明确了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招生办法,并于2009年12月2日发布了教高函[2009]25号《教育部关于公布普通高等学校可继续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非艺术类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自此以后,全国共有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东华大学等24所高校按艺术类招生办法招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而更多高校则继续招收非艺术类的理科生或文科生。

在这种学科教育招生制度下,由于生源的学科背景不一,各校的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等往往各行其道,没有统一章法遵循;再加之作为新型专业在师资方面较为匮乏,有的高校甚至因人设课、因循守旧,一度造成教学上的混乱局面,学科的发展面临困境。

在2012年9月由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明确划分在艺术学(代码为13)学科门类之下,归属于艺术学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设计学类”(代码为1305),专业代码为130508,数字媒体艺术完整具备了学理和法理上的艺术身份,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授予艺术学学位。

我们从既往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专业归类变化中,可以发现经过学界多年探索总结,该专业的学科归属逐渐趋于科学与合理,或者说越来越接近于该专业的本质属性。

在计算机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的当代社会,随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步伐的不断加速,基于服务内容的数字媒体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但与此同时,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作为人才培养的管理部门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现状,作为应对的措施,加大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审批的力度。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2001到2009年期间审批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校数量达到55所之多,2011年增设12所,2012年增设16所,2013年增设45所,显然可见,中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方向设置

2012年10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了如下表述:

“本专业培养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领域、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领域,以及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领域、专业设计机构、企业、传播机构、院校、研究单位从事数字媒体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由此可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具有跨学科、宽口径的特点,涵盖多个学科领域,从事工、文、艺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与研究之路,培养信息社会下现代应用型人才。我们看到目前中国的四所邮电大学,作为服务于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教学科研基地,在信息与通信领域的教学研究方面具有雄厚的基础,因此近年来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都取得显著成就。

现代社会环境下计算机、网络、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长足进步,是数字媒体艺术得以产生和异军突起的重要基础;作为通信终端的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日益普及开来,它们成为承载和展示各类数字媒体艺术的广阔舞台,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统社会里艺术美化生活的方式,主要通过绘画、书法、雕塑、工艺美术等传统艺术类别来实现。现代社会里数字技术产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美化生活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通过数字媒体艺术来实现。从手机屏幕、电脑网页、电器产品,到交通工具、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都在不断引进更多的数字技术和智能服务,在这其间数字媒体艺术则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数字游戏、数字影视、信息艺术和交互界面等展现出来,有时还成为一种公共艺术的重要呈现形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结合了人文、艺术和技术等学科,而且数字媒体艺术是视听综合性艺术体系,因此覆盖了诸多的专业方向,例如:数字影视艺术方向,数字游戏设计方向,信息艺术设计方向,以及现代舞美设计方向、摄影摄像艺术方向等。

数字影视艺术方向,是基于电脑软件技术制作的二维、三维影视艺术,与传统的手绘动画有所区别。数字影视艺术可涵盖二维、三维动画,类似《猪猪侠》、《功夫熊猫》等;另外也包括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并能够与常规影视相结合,创作设计高度逼真的影视角色和高度仿真影视场景,如影片《2012》、《加菲猫》、《哈利波特》等。该专业方向培养的人才能够掌握影视艺术综合表达与数字传播技术,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影视产品设计,能在移动、网络、影视等现代传媒领域从事数字影视制作、特技处理、影视片头设计与制作、电子媒体制作、影视后期合成、音频编辑与制作等工作。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数字影视艺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未来影视的创作和拍摄之中。

数字游戏设计方向,与传统游戏相比具有跨媒介特性和历史发展性等优势,可谓多种不同媒介的集合。“数字游戏”(Digital Game)是以数字技术为设计开发手段、以数字化设备为实施平台的各种游戏,相较“电脑游戏”(Computer Game)、“电子游戏”(Electronic Games)、“视频游戏”(Video Game)、“交互游戏”(Interactive Game)而言,更具有延展性和本质性。该专业方向培养的人才富有创新性思维和先进的游戏设计理念思想,掌握游戏设计流程中角色、环境、游戏机制与结构,掌握游戏设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胜任电脑游戏、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等数字游戏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工作。

信息艺术设计方向,作为新兴的艺术与信息科学交叉的设计领域,预示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未来设计从有形(tnagible)设计向无形(nitnagible)设计转变,从物体(material)设计向非物体(lnmateriai)设计转变。1李砚祖,《设计: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装饰》2001年第3期。信息艺术设计侧重培养学生在信息科技与艺术方面的整合能力,借助数字化的手段,以简洁优美的信息界面、产品或环境为媒介,为消费者创造和谐的交互方式和体验的学科领域。其应用研究领域包括信息产品界面、软件信息界面、公共信息设施、移动通讯应用服务、网站网页设计、图形图像系统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等。总之信息艺术设计“致力于提高现代信息环境的品质,满足人们对信息生活的人性化要求,结合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创造符合社会需求和人类审美情趣的信息环境、人机界面和信息方式”。2鲁晓波,《飞越之线——信息艺术设计的定位与社会功用》,《文艺研究》2005年10期。

未来随着经济社会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还会不断拓展,派生出新的方向领域。例如“网络游戏设计”就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现代舞台美术也与多媒体数字技术关系密切。与传统单一、固化的舞台布景设置相比,现代舞台美术的设计则引入LED 视屏和影像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成为重要的舞台美术元素。现代舞台美术具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变化和内容,而且在高科技的电子数字技术支持下,可以通过计算机去模拟和预览舞台美术场景的效果,这就大大节省了投入提高了效率。由此亦可见,数字媒体艺术具有独到的存在价值和未来长远的发展前景。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发展规律而制定的培养方案。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并不能一味求多求全,而应结合自身教育资源条件有重点取舍,有时代性、科学性以及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学习内容,避免出现同构化、拼盘化的教学局面。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多领域修养,因为很多工作需要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例如数字影视、数字游戏的设计制作,可能需要先完成很多相关资料的搜集工作,涉及到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只有对其加深认知和思考之后,得出较好的设计制作方案,才能做出有思想、有内涵、有意义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这一点与设计艺术十分想通,高明的设计作品应该让思想优先,而非拼凑出一些东西之后再去思考其意义;创作设计的过程是在思想驱使 (idea driven)而非图像驱使(image driven)下进行的。基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对科技、艺术、人文等学科领域并融的特点,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重视基础课教学,具有了文化性、艺术性、技术性的多重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应包括四大类:(一)艺术专业基础课程,(二)艺术史论文化课程,(三)计算机数字课程,(四)专业方向应用课程,(五)专业实践实习课程。

(一)艺术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指素描、色彩等造型和设计基础课程,提倡由经验丰富、功力深厚的教授来担当此类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艺术素质和审美眼光。

(二)文化艺术史论课程,如数字媒体艺术导论、艺术概论、设计概论、中外设计史、中外美术史、民间美术研究、艺术传播学、文化创意概论、当代艺术思潮等。以此来构建学生的艺术知识世界,提高文化艺术品位,在以后的创意设计和思维方法上产生深远影响。

(三)计算机数字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基础、数字平面艺术、数字色彩艺术、数字空间艺术、二维、三维图像设计、角色形象设计、场景设计与表现、数字视频及音频技术、视听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等。

(四)专业方向应用课程,是针对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的课程。数字影视艺术方向、数字游戏设计方向、信息艺术设计方向之间有相同的课程,如计算机动画原理与技术、动画运动规律、合成、灯光等。也有不同的课程,从而使得教育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现代人才。如数字影视艺术方向可开设影视表演、动作捕捉、摄影摄像、录音艺术、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等课程;数字游戏设计方向可开设游戏动画创作、游戏程序设计、手机游戏等课程;信息艺术设计方向可开设 Web应用程序开发、人机交互设计、网站设计与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课程。

(五)专业实践实习课程,包括课题研究、作品创作、公司项目实习、社会调查等。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与探索活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践实习,是学生基于相关理论知识和经验,放开手脚大胆创作,体现出他们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另外,提倡课堂教学和网络资源相结合,课上学习与课下自学相结合。这是为了以较高的效率完成数字媒体技术的基础学习,为下一步开展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创作铺平道路。如今已经明显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软件技术更加成熟合理、易于操作,人们对其学习的途径更加广泛……特别是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日益丰富完善,这种学习也变得日益普通和寻常起来。

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这种针对电脑软件应用的网上视频教学方式,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更加方便且有效。学习者如同亲自操作演练,不仅步骤、方法近在眼前,而且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调节学习进度,学习时间也不受限制。相比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老师在教室里“一对多”传授电脑软件基本使用方法,上课时间特定且有限,教学进度也按部就班,未必比得上网络优质教学视频的学习效果。

例如创建于2007年6月的“我要自学网” (www.51zxw.net),以“做出最好的视频教程,提高全国人民计算机水平”作为目标,现已成为无数电脑爱好者学习各类软件应用的著名网站。这是一个专业的视频教学网站,意在把学校的专业教育带给更多学子,由处在教学第一线经验丰富的培训师,原创录制开发出各类视频教程,系统而贴心地传授信息化办公、平面设计、影视动画、网页设计、室内设计等软件的应用技术。(见表2)

表2 “我要自学网” 部分视频教程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众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在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下,数字媒体技术方面的软件应用学习将逐渐变得轻松容易。很多人对此都有切身体会,现在很多不到两岁的小孩子,就能熟练地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翻寻查找喜欢的图片、游戏、音乐或动画片,令成年人刮目相看感叹不已;想到十多年前的大学里刚开设有计算机课,许多大学新生尚不知如何开机关机,课堂教学内容也是从打字、Word、Excel、PowerPoint等信息化办公软件学起,真是让人感慨不已。不同的软件应用存在大量相通之处,学习起来会渐渐感到有章可循更为快捷。

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应是在软件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凸显出创造性、创新性,具备艺术性、审美性,彰显出更高层面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新的媒介手段创作和呈现的新艺术类型形式,这与油画、国画、水粉、版画等传统媒介艺术有显著区别。对于数字媒体来说,技术的掌握是前提和指日可待的,而艺术的造诣则是长久追求永无止境的。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竞争,最终要归结到艺术而非技术的博弈,于是作者的文化素养、艺术品位、思维水平、审美眼光等便会产生基础性作用和影响。数字媒体软件使用方法的学习,是必要的基础和前提,但不能将之作为人才培养的全部内容,也不能作为重点。

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培养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具有学科综合性强、面向服务性强、实践应用性强的教学特色,因此应该建立体现数字媒体艺术、技术、管理等层面“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向社会提供具备文化创意思维、创意表达、创意传播的综合能力与素养的现代人才。

(一)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与设计创作领域的工作室可溯源于西方的“作坊”,构建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是对包豪斯实践性教学的大胆借鉴。国外很多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课程大都在工作室里进行,根据企业或公司的实际设计项目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依据设计项目要求分工合作,最终完成项目成果并接受目标客户的及时评估。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将课堂教学、课题、实践等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强化了以过程教学、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更注意学习的过程和动手能力,使人才培养凸显实践能力,加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国内从2005 年始便有很多艺术与设计类院校专业开设了教师工作室,以之作为各种教学活动平台,以专业的课题项目任务为主线,在导师或社会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根据人才培养方向设置工作室,如数字影视艺术工作室,数字游戏设计工作室,信息艺术设计工作室,以及数字媒体技术中心、艺术创新指导中心等工作室。创办建立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可以解决学生学习时间有限性与学习内容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实验设备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针对学生个性发展专业特长,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工作室由责任教师主持,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让课堂教学为项目实践服务。教师带领学生承接项目,让学生在实战演练中切实提高设计创作水平。以教学、实践、营利为一体的工作室,项目实践为教学提供验证,教学服务于社会,社会也能够为教学提供部分经费支持,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实践型教育模式,正是由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自身的应用实践性所决定的。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的创办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带领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透彻地理解数字艺术设计,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传达创意、设计的思维理念以及创作方法。

(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重视发挥企业作用,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按照“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国内高校如南京邮电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学期作品设计”这一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从入学开始,每一个学期都要参与项目式的作品设计,完成相应的网络游戏、数字影视或动画作品。这就要求学生入学时就具备较好的艺术基础,以保证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适应数字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

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是目前教育界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此模式更加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地方高校可以利用教学科研平台优势,与相关社会企业签订校企联盟意向,把企业项目引进到校内教学中来。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体项目的结合,形成以项目为核心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助于理论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利用学校资源和公司企业等机构合作,这期间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既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还能获得目标客户反馈的信息。另外也可让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社会企业,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制作,提高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基于客户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意识。

校企联盟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能够有力助推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建设。学习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实习、见习、创业就业基地等,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当前国内的校企联盟主要有三种形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较大规模的行业生产,并获得一些行内生产经验,但学生培养成本较高,灵活度小,不利于学校对人才培养方向的控制和定位。

(2)项目导入模式,灵活度比较高,适合学校层面操作,但此模式受教师团队素质影响比较严重,目标不够明确。

(3)项目库储备模式,项目库项目均属完成过的项目,利用教师把握和处理,但如果项目库更新不及时,会很容易造成教学单一化。1杨丽、万华明,《关于理工类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的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年第4期。

由于这三种校企联盟形式各有优缺利弊,制定人才培养实践方案时可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需要,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取长补短。不同高校应立足于本校、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发展,打造具有学校、区域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产业链。校企联盟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合作平台,这种合作既能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又能把学生的创造力转化为专业实践能力,即形成常说的产学研关系,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生产营销等多领域互惠互利,同时又促进国家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发展。1袁剑侠,《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三)国际化教学培养模式

目前学界对于“国际化专业人才”的概念界定还有分歧,但普遍认同这是具有的国际视野、国际水准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国际交流和发展的需要。如2003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上对国际化专业人才的描述是: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并且在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内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或能力,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通讯、交通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需求的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发达国家率先掀起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设置综合化与国际化、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人才培养途径和制度等,来适应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发达国家国际化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无疑能够给我们有益启示。

(1)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结构的打造与建设,要与国际社会相对应和接轨,这是以后进行国际对话和交流的有利条件。而且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标准化,更便于高校依据国际认可的专业人才质量标准来改革和提高教学工作。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也要提高国际化程度,这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这便需要增设国际化教学内容,如“世界历史”、“外国文学”、“欧美文化”、“国际关系”、“中外文明交流”等课程。尤其要加强外语教学,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交流水平和认知能力。

(3)大力加强国际联合办学,通过中外高校合作来联合培养人才,这是高校培养国际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国外较为成熟的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是一种有效的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模式。院校专业之间互派学生到对方学习,学生获得异国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宝贵经验,而且增进了大学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

(4)多种途径充实国际化师资团队力量,一方面对现有师资加强培训,选派到国外进修和访学,另一方面引进海归人才,吸引优秀的中国留学生来校工作。另外外籍教师的聘用也很重要,在聘用方式方法上可以更为灵活。

(5)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本土本校营造浓厚的国际化教育氛围。高校里外国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比例,直接关系到一所大学国际化程度的高低。留学生教育要与本国学生教育很好地衔接交融,中外学生在共同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增进了解和交流。

总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是要在国际化办学理念下,构建国际化教学培养模式。这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有效推进与国际化相关的师资力量的建设,另一方面需要明确国际化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制定相关培养方案和规章制度,制度保障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基础。

(责任编辑:姥海永)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刘惠芬,《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王宏,《数字媒体解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讨》,《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版》2009年第3期。

[6]廖祥忠,《数字艺术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7]许鹏,《新媒体艺术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9]李砚祖,《设计: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装饰》,2001年第3期。

[10]贺楠、梁玉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计算机教育》,2011年第16期。

[11]姚晓峰、薛寺中,《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初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2]邱志勇,《新媒体美学——兼论数字艺术的本质与特性》,《现代传播》,2013年第1期。

[13]鲁晓波,《飞越之线——信息艺术设计的定位与社会功用》,《文艺研究》2005年10期。

[14]饶简元,《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探讨》,《艺术评论》2010年第4期。

[15]田少煦,《数字化设计及其基本特征》,《装饰》2003年第7期。

[16]裴文英,《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江苏高教》2007年第6期。

[17]刘正良,《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1期。

[18]江新兴、王欣欣,《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年第9期

[19]王修娥,《美国人眼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教探索》2002第1期。

An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ajor Construction and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Mode of Digital Media Arts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年轻的专业,具有多重交叉的学科属性。这也使得其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在认清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属性基础上,要具体分清并设置其所包含的研究发展方向,开展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并探索实施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As a young major, Digital Media Arts has the attribute of multidiscipline crossover, which brings about a range of new projects in terms of major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recognizing the disciplinary attribute of Digital Media Arts, we should specifcally distinguish between and set up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it contains,carry out scientifc and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search for a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at is effective in implementation.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教学培养

Digital Media Arts; major construction; teaching and training

编码:10.3969/J.ISSN.1674-4187.2016.01.012

杨祥民,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美术与设计史论。

1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课题“基于信息化的艺术史论课程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00815JX3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数字艺术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纸的艺术
答数字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数字看G20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