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业主导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探析

2016-09-12申仁柏石兴安

决策与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城镇化

申仁柏 石兴安

[摘 要]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为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当地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开发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切入点,促进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调整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作用,走一条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 F592.7,F29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8-0150-07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集聚在边疆地区或者是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政府和社会的不断重视,以及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不断加深,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并逐渐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进而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使二者产生良性互动和协同效应,并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走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本文拟以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将旅游资源开发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发表一点意见,供相关研究参考。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概况

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缺乏主导产业的支撑,适合将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1]。西江“千户苗寨”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开发的乡村旅游景区,起初其发展速度缓慢,主要是因为投入少、缺乏长远规划,且基础设施落后,每年所接待的游客仅1万人左右。经过十多年的发展,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镇召开,西江镇借此打出“看西江知天下苗寨”标语,于是游客量大增,西江镇也因此先后获得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飞燕奖最佳民俗文化奖”和“最佳景观村落”等荣誉称号。近年来,随着西江镇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客源市场逐步扩大,现已遍及全国32个省市,合作的旅行社扩展到59家,旅游团队已经达到4429个。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西江游客达240.35万人,旅游综合收入9.52亿元;2012年,西江游客达352.81万人,旅游综合收入20.46亿元;2013年,西江游客达218.4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6.35亿元;2014年,西江游客达272.56万人,旅游综合收入21.36亿元。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点,拓宽人民增收渠道,增加人民的收入,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是建成同步小康的必然途径[2]。

为了更好地适应西江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2008年,西江全镇通车里程达135.63公里。西江苗族博物馆、主会场、河滨道景观房屋、风雨桥、灯光系统等旅游配套设施在西江景区兴建。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当地政府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立了一系列有关环保的寨规。目前,西江营上综合服务区、污水处理厂、寨内观光打造与提升、新村建设、环寨公路、寨内步道等相关配套项目的建设正在推进过程中。这些项目的建成投用将有效改善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服务功能和增加景区旅游看点,为景区规范管理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创造更加有利条件,这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保障,将加快西江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二、旅游开发对城镇化建设的推动效应

(一)促进城镇经济发展

旅游业是城镇化的一种动力,即旅游业可以作为城镇化的原动力,使城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其发生质的飞跃[3]。随着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西江镇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对当地原生态旅游业大力宣传,促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声名鹊起,城镇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西江镇旅游综合收入由2008年的1.37亿元上升为20.46亿元,增加了19.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8年的1850元上升到4320元,增加了2470元,旅游综合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另外,2008年旅游财政收入占西江镇财政总收入的43.2%;2009年占61.6%;2010年占77.4%。旅游收入在西江镇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年递增,占据主导地位。旅游业带动西江镇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促进各项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二)促进城镇产业化发展

乡村旅游业发展能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能改善就业结构和就业量,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4]。在开发“千户苗寨”旅游景区前,西江产业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其他产业几乎为零。而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西江新型农业和其他产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从表2可以看出,在农业方面,西江镇规模蔬菜种植户从无到有,2010年达到233户;民族加工业发展迅速,民族工艺品店从2008年28家发展到2010年86家。就茶叶而言,西江镇的茶园基地在2009年已经建设完成,共有2544.8亩的茶业基地,2010年的干茶生产量达到43吨,产值达到456万元,西江镇乌尧村加快发展茶业步伐,成为“茶叶专业村”。在畜牧养殖业方面,2010年西江具有规模的养殖户达37户,肉类产量达753吨,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200万元。同时西江镇旅游业的腾飞,推动餐饮、住宿、娱乐等多个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依托著名景区打造特色化城镇,实现了西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相关行业的集聚,与城镇化形成互动、良性的循环发展[5]。

(三)促进城镇就业

城镇旅游发展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旅游小镇居民收入,有利于开发和保护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促进小镇现代文化的发展[6]。在旅游发展的推动下,西江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得到完善,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如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公司、西江景区管理局、郎云台酒店、西江月酒店、黔森宾馆等私营企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有效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就业率。

从表3可以看出,西江镇农家乐服务人员从2008年的260人发展到2012年的805人,增加了505人;2012年旅游接待设施从业人员达到了1775人;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在当地聘用了500人;歌舞表演人员从2008年的20人发展到2012的300人。西江旅游业发展所形成的消费聚集、人群聚集、产业聚集,将使土地资源更集中,从而促使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入第二、三产业[7]。

(四)促进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西江的经济发展,为当地的城镇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尤其对改善城镇的基础设施助力颇多。2008年,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镇召开,雷山县抓住这一机遇,在西江镇投入2.7亿元,及时有效地改善了旅游设施。

从表4可以看出,西江镇农家乐从2008年的40家发展到2012年的143家, 接待总床位增至3622个;餐饮店从8家增加到74家,就餐日接待能力上升至9447人次。交通曾是西江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为更好地发挥西江旅游资源优势,当地政府加大了对交通方面的投入。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江镇已经成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产业突出、城镇功能逐步完备、生态环境优美、具有浓郁苗家民族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旅游新城镇。

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城镇化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一)基本公共服务落后

虽然西江镇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建设水平仍相对落后,配套设施明显不足,现有道路功能混杂,没有形成合理而有序的道路系统,仍然不能满足旅游业继续发展的需要,跟不上城镇化建设的步伐[8]。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西江镇的基本公共服务仍较为薄弱。例如西江镇的医疗机构较少,医疗设备较落后,医疗技术水平较低;全镇仅有的一所初中现已搬进县城,镇上仅有一所小学,且教学设施比较落后。重要的是,途经西江的高速公路空缺,道路系统等级不高,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公路质量也较差,降低了景区的可进入性[9],从而将一部分游客阻挡在外。另外,在通讯、电力、消防等方面的建设,尽管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对于当地旅游业与城镇的发展依旧远远不够。

(二)客源市场狭窄和旅游资金的依赖

客源是旅游业发展的保障,客源的缺失或者客源市场的狭窄会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西江客源市场主要在贵州省周边的省份,国外的客源市场则更狭窄,说明其客源市场不够成熟,这无疑影响了西江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只有旅游业得到了更快更好的发展,西江城镇化建设才能借势而为。

此外,西江城镇建设主要依靠旅游产业的资金链,其城镇的发展不得不过于依赖旅游业这一单一产业。然而旅游业是一个比较脆弱的产业,如果发生意外事件,必然影响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因而存在风险。

(三)环境逐渐恶化

城镇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们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化居住环境,而对旅游环境的保护是为了在环境没有被污染以及生态没有被破坏的前提下进行的城镇化建设,然而,这又使得人类在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中处于一种矛盾的位置。

随着西江旅游接待能力的不断提高,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游客量的逐年递增,当地的商业开发也在不断推进,导致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因此,当地环境质量也在逐年下降。 如横贯西江镇的白水河正在逐渐被污染。据网络媒体报道,白水河两岸的宾馆、饭店、酒吧、小吃摊等排放的黑色污水统统注入白水河,水面漂满废纸、果壳、塑料袋等生活垃圾,严重影响环境。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政府和社会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旅游城镇规划、开发和城镇化建设上,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旅游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西江旅游业的发展,也将阻碍其城镇化的建设。

(四)经济基础薄弱

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是支撑城镇发展的保障。只有经济持续发展,城镇化才能不断推进。在西江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农业水平落后,每年生产的粮食仅够自给自足。第二产业在西江开发较晚,其所在的雷山县是我国国家级贫困县城,几乎没有工业。在第三产业上,西江以旅游业为主导,旅游业是整个西江镇的经济支柱,2012年在当地财政收入中占到了8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西江镇的产业单一,经济基础薄弱,不利于城镇的长远发展。

一直以来,受地形及交通问题的影响,西江镇发展比较缓慢,经济总量小,收入单一,城镇化建设基本只依靠政府有限的投入,发展缺乏动力。2000年西江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64元,2003年为1300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了2010年,西江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只有2880元,仅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西江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相差甚远。在城镇化率上,至2014年,西江镇总人口数为541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仅836人,城镇化率约为15%。由此可以看出,西江城镇化建设还有待推进。

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一)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旅游业发展要与城市治理、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关联效应结合起来。城镇的建设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又要对环境负责,所以,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条件下建设城镇,要以人为本,建设一个适合居住的良好环境。

西江依靠旅游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环境则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影响,进而对城镇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一旦西江镇的白水河遭受不可逆转的污染,随之而来的将是当地旅游收入不断萎缩,最终导致城镇建设受阻。环境是发展旅游业和城镇的资本,因而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二)调整城镇化发展模式

城镇发展需要第二、第三产业规模化集聚发展,科学调整产业结构,为城镇建设和运转提供经济动力和人口城镇化转移途径。首先是要丰富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旅游文化内涵,以西江镇为中心,把西江镇的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进而向创意旅游转变,并在西江景区周边打造一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吸引游客。城镇发展需要配置不同的产业格局,以便符合自身的地方特色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其次是科学谋划产业发展,提高第一产业的技术水平,推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是解决西江城镇建设缓慢的唯一途径。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城镇发展的关键,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加强西江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一个重大问题。改善城镇基础设施,首先要提高西江镇的知名度,为此,可以举办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活动,如“贵州旅游活动大全” “贵州环雷公山超一百公里国际赛”等活动,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其次,政府应鼓励企业投资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知名度及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双赢”。再次,交通便利是提升旅游景区游客量的一大因素,西江要发展,交通建设迫在眉睫。因此应组织各种形式的筹资活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四)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在以市场为基础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应全面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加快旅游发展的速度。一方面,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且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所以需要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推进城镇化建设来提高民众的意识。另一方面,旅游业具有一定的风险,它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在交通、经济等落后的地区,发展旅游业比较困难,主要是因为其资本市场和客源市场的可进入性差、吸引外资比较困难,且当地民间资本有限,因而需要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即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由政府主导,从而完善景区配套服务,满足游客需求,促进经济增收,尽快实现以旅游业带动城镇化建设的目的。

在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推进城镇化建设,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带动经济、产业、人口、基础设施及物资等城镇化基本要素的全面发展。到那时也只有到那时,西江旅游业不但会有量的发展,而且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唐 洁.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2]张遵东,章立峰.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以雷山县西江苗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1,(06) .

[3]王冬萍,阎 顺.旅游城市化现象初探——以新疆吐鲁番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5).

[4]张文艳.乡村旅游对农民的经济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朱英君.渝东南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6]赵庆海.小城镇的旅游开发[J].岱宗学刊,2002,(3).

[7]张遵东,杜 彪.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路径探讨[J].时代金融,2013,(24).

[8]廖远涛,魏宗财,陈婷婷.贵州西江镇千户苗寨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01).

[9]王丛丛,王仕佐.论旅游在民族地区的扶贫功能——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中国市场,2010,(28).

[责任编辑:肖偲偲]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缅甸预计将于2020年第三季度重启国内旅游业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