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有自 集古大成
——王鉴《仿子久笔意山水图》赏析
2016-09-12江苏省美术馆典藏部
□ 李 欣(江苏省美术馆典藏部)
渊源有自 集古大成
——王鉴《仿子久笔意山水图》赏析
□ 李 欣(江苏省美术馆典藏部)
在中国美术史上,江苏金陵一直是流派众多、名人辈出的地方。在众多的名人流派中,我想没有哪个画派会像清初“四王”那样于不同的时期而获得不同的评价,清初的“四王”在当时是被冠以所谓正统画派,其影响直至清末民初。但清以后,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因其致力于摹古,以“临、摹、仿”而遭非议。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术界学者开始重新评价“四王”在美术史上的成就。现在,人们似乎已经较少以批判的言论来评价“四王”,而是因“四王”的集古大成、发展笔墨技法等成就而得到肯定。
清初“四王”尊崇董其昌的绘画主张,致力于摹古,推崇“元四家”,强调笔墨技法,被当时社会奉为典范,并且,他们正如董其昌所说“能集其大成,而自出机杼”。“四王”的成功正是崇古、承古、师古,但并不因此而无个性,王时敏苍润,王鉴秀劲,王翚精能,王原祁苍厚,四人各具风格,技艺精纯。
现藏于江苏省美术馆的王鉴作品《仿子久笔意山水图》轴,就是一件虽以临古为主,但同时又展现了个人高超的绘画技法的精良之作。此件作品来源于1985年南京军区夏同浩将军的捐赠,江苏省美术馆在1986年初曾聘请了谢稚柳、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等6位文化部“古书画鉴定组”成员来馆,对馆藏作品中的明清书画部分进行了鉴定,此作品因集王鉴的笔墨、王时敏和清初著名文人吴伟业的题文于一身,专家们一致同意将《仿子久笔意山水图》定为国家一级藏品。
王鉴(1598—1677),字玄照,圆照,号湘碧,江苏太仓人。在明为官,入清后不仕,以卖画为生,晚年信奉佛法。王鉴曾得到董其昌亲授,“四王”中的“虞山派”开拓者王翚和“娄东派”集大成者王原祁都曾受教于王鉴,对后世影响较大。
《仿子久笔意山水图》轴,绢本,纵115厘米、横60厘米,是王鉴60岁时所作,作品以摹拟黄公望笔法表现江南景色,画面幽深雄沉,宁静高远,以淡墨和浅绛色作画,峰峦起伏,点缀丛林亭舍,疏密相间,画面饱满,布局连贯,由远及近,重重山峦相连,画作山脚处多有碎石,这正是黄公望在表现江南景色时多取法董源的“坡脚处多有碎石,乃画建康(现南京)山势”的特点。
画面远处以淡墨点染一座耸立的山峰以示高远,画中主角是一座如盘龙一般的连绵山脉,昂头蜿蜒而上,山脊如龙之脊般沉雄挺立,山脊上矾石古木聚散错落,并有亭舍显露其间。高处山峰为龙头,低处山脚是龙尾,山脚处棵棵苍树古木如龙之尾鳍,其腹部左右各为两座半露的山峦。右侧一条源头隐于远处云雾之中却仿佛来于天上的河流环绕山脉,虽将右侧山峦与中间山脉分隔,但有一木桥相连,木桥之侧还有一弯曲小径延向深处,意境深远;河水悠悠绵长,绕坡石,穿木桥,蜿蜒而扩展出画面,可见作者构思之精细。左侧山峦也蜿蜒而上,有一条山涧与主峰相隔,但峦脚处也有小桥相连,山涧与河流形成呼应,山峦与中间山脉交互错置,形成主次,以衬托中间山脉的挺拔沉雄。作品构图主次分明,从左至右,左为副,中为主,右为补;从近及远,近处河流为副,中间山脉为主,远处淡墨山峰为补。各种副景和补景的铺垫及衬托,都是为了烘托出主角山脉的雄拔和浩然之气,正如宋代郭熙所言:“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岗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图中无处不渗透这种主从关系,可见王鉴构思布局的精妙细腻。
作品笔法上的点、线、染虽大都取法黄公望的绘画技法,如线条的苍润飘逸,淡墨的皴擦蕴染、疏密浓淡,看似随意,其实变化无穷,并兼以浅绛色突出山石等,都是得子久之精髓,但作品又与董源、巨然、范宽、董其昌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画中多种点法如直点、圆点等就远接董源、范宽,而构图的幽溪细路、断桥危栈等又有巨然之法,线条的表现方法又是对元人笔墨的深刻领悟。作品是既取某家某法,又融多家所长,但并无做作之态,其笔墨的融合、点线的组合,足见经验丰富,功力深厚老道,作品笔笔精炼,处处自然,无论截取图中任何一处品味,都会是有滋有味的。
作品有意留出顶部空间,右上有王时敏所作题文:“子久画全师董巨,布景用笔专以幽深娟秀取胜,凡树枝转折、石面向背、山形分合、扶疏迂回,各尽其态。而皴法浓淡疏密随宜濡染、变化无穷,有不可言喻之妙,故于元四大家中韵致独绝,近世仿效纷纷,大都作直树枯卉,顽石平沙,鹿率寂寥,有轮廓而无皴染,自谓妙得真传,带累子久不小。玄照郡伯向于董巨有精诣,长卷巨幅,往往乱真,比复规摩子久,得其神髓,不徒以形似为能,渊源有自,波澜老成,宜其丘壑位置笔墨气韵于子久有过而无不及也。此图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直是子久于三百年后现身说法,不当作模拟观,展玩之余,赞叹无已。戊戌春分后二日,王时敏题于西田之绿画阁。”全文二百三十多字,王时敏所作的题跋较多,但如此多字的题文并不多见,足可见王时敏对王鉴这件作品的惊喜和赞誉。同时期的著名文人吴伟业也题文称赞:“黄一峰笔意,归村老农最为擅长,得照老此图,喜欢赞叹,作家相见,分外推服,非余子所能识也,弟吴伟业。”题文与画作相互融合,使画作更加完整,富有情趣。
题文虽多有褒奖,但作品确如王时敏所说“得神髓,不徒以形似为能,渊源有自,波澜老成”。作此画时,王鉴60岁,正值艺术造诣鼎盛时期,同时也是王鉴将董其昌所论的南北宗融于一体相对成熟的时期。王鉴曾得董其昌亲授,董其昌的绘画风格和绘画主张对他都有一定的影响,但从作品看,他并没有过多地受制于此,而是将董其昌的秀润、清淡转为苍峻、雄奇,同时又不遗余力地将对宋、元笔墨中的领悟融入创作当中。虽然董其昌在其“南北宗论”中抑“北”扬“南”,但是王鉴也并没有受此禁锢,他一方面将“元四家”的画风加以继承,一方面又有选择地吸取北宗画家的技法和笔墨表现方法,形成了笔法遒美、气格清苍、沉雄古逸的个人风格。王鉴在南北融合的道路上只是初探,但他还是自觉地探索出了自己的艺术创作道路,虽然他在作品中多冠以“摹、仿”等字,但王鉴在继承前人的笔墨技法的同时,还是表现出了自我笔墨个性的发挥。其作品既注重了笔墨的趣味,又注重了画面结构的形式美感。作品中虽较少表现具体的自然感受,但在总结前人笔墨成就从而发展笔墨的艺术表现力及审美情趣上达到了精致的程度。
在“四王”中,王鉴较王时敏、王原祁祖孙师古范围更广,笔墨也更精湛,其作品《仿子久笔意山水图》就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精彩之作,虽说没有达到一个创新的高度,但达到了集成的顶峰,历史是会选择的,好的自然会沉淀下来,更何况继承和创新向来是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翼。
(责编:黄丹麾)
仿子久笔意山水图局部(中国画,绢本)王鉴 1658年江苏省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