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三镜”分析教材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以一个数除以小数为例
2016-09-12张新蔚
张新蔚
利用“三镜”分析教材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以一个数除以小数为例
张新蔚
现行的人教版数学教材在同一领域的相关内容上采取了分散编排、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教师们只有站在全局的角度审视教材,对教材有整体的认识,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找准新知的切入点,恰当把握所教内容的深度,并对后续的学习作恰当的渗透,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这一编排特点,对教材的前后联系也不够清楚,教学中常常出现不到位或越位的现象。
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是前提,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是目的。只有准确地领会了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经历学习过程,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笔者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这一内容为例,谈谈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过程。
一、用“显微镜”关注细节,读懂例题。
例题: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m丝绳。
首先要读懂情境蕴含的信息及这些信息的内在关系。这个例题既有文字信息,又有图画信息。文字信息是“编一个要用0.85m丝绳”。图中告诉我们“这里有7.65m丝绳”。奶奶提出问题:这些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从而可以建立数量关系:总米数÷单个需要的米数=数量。
其次要读懂情境体现的知识点。新的知识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它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小数除以整数和商不变规律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重点是理解算理,难点是如何转化以及商的小数点的位置。
二、用“放大镜”突破重难点,读懂情境的展开过程。
首先要读懂提示语、留白及小卡通的对话。例题呈现了“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和提示语“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同时……”。因为学生已经会计算765÷85,也掌握了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规律,对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先独立尝试计算,再小组讨论交流算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激活经验,互相启发。
在组织全班交流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经历提出转化→为什么转化→转化的依据(回顾商不变规律)→如何转化→实施转化(方法、格式)等步骤,再次回顾并归纳、总结算法,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用“望远镜”注重发展点,读懂习题。
习题是教材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懂教材中的练习,主要是读懂教材的内容与层次。首先要将习题都做一遍,理清每一道习题的功能和教学要求。其次,理清练习的层次与内在联系。
教材中的习题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本题,主要是起巩固新知的作用,如书本第28页的“做一做”(如下图所示)。
二是变式题,在信息呈现、问题逆向思考等方面变化,起到深入理解知识的作用。如第31页第7题(如下图所示)用题组的形式呈现,并且一会求除数,一会求被除数,在比较和变式中强化学生对小数除法算理的理解。
三是发展题,如探索实践题、发展提高题、思维拓展题等,起到综合和灵活应用知识的作用。如第31页第9题(如下图所示),渗透除以一个比1大的数或者比1小的数时商和被除数的关系,从而发现规律。
教师研读教材时不仅要理清三类习题的分布情况以及这些习题之间的关系,如理解变式题变在哪里,拓展题的拓展点是什么,还要思考习题的使用方式和课时分配,从而有目的、有序地组织学生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和内化知识,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此外,还要琢磨习题中蕴含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学生的课堂生成,将习题用足、用好。
在合理运用“三镜”钻研教材、初步形成个体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阅读教师用书、上网查询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拓宽教学设计的思路。钻研教材是个过程,筛选并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才是目的。教师要在理解课标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适应教学的需要,实现“基于教材,高于教材”,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长沙市芙蓉区大同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