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弥补“生活能力差”短板关键靠父母

2016-09-12刘和平

湖南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能力差短板行为习惯

刘和平

弥补“生活能力差”短板关键靠父母

刘和平

近日,国内最大的家长社区“家长帮”联合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发布《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生活能力差已成为各地中小学家长最困扰的问题。70%的孩子生活懒散、58%的孩子有拖延症、53%的孩子粗心马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说:“若低龄阶段出现问题后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这些影响或将贯穿个人成长的始终。”(中国新闻网)

学会生存应该是学习的重要内涵,但是孩子的生活能力差成为了中小学家长最困扰的问题。如何弥补这一短板,已经到了需要认真考量的地步。在笔者看来,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唱主角的应该是父母。家庭教育的重心不应是如何强化孩子的学习,而是培育孩子的良好习惯,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家长应成为孩子的生活导师。

父母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教育历来是多角度的,学校教育当然很重要。如果没有学校的系统教育,孩子就不可能有文化的传承,就不会有丰富的知识,就难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但是仅有学校教育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学生的为人处世等生活能力很多得益于家庭教育。为什么这几年特别突出好家风的传承?就是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力巨大。家长必须改变过去对学校教育的片面认识,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一劳永逸。家长在担忧孩子生活能力差的时候,应该将关注的重点由学业转向生活。

父母特别需要磨练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吃苦教育是培养孩子生活能力与行为习惯的最好良药,可以大胆地将生活中各种琐碎之事交给孩子去做。那些日常生活琐碎之事不是很重的体力活,不会累坏孩子。苦与累其实是心理感受,开始时孩子可能会感到有些苦与累,但只要做了一段时间就会适应,感到的就不再是苦与累,而是生活之乐与放松。孩子不愿做事或者不会做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不想让孩子做。只要家长敢于大胆放手,不过分担心孩子吃不消,孩子一定能够在家长的引导下努力做好。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正是这两种教育的最佳场所,磨练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家庭应该是首选。

父母要经常给予孩子客观的评价。孩子在家里所做的大小事情,家长应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能没有下文,孩子的态度怎样,完成的效果怎样,家长应该有一本明白账。做得好,表现积极主动,应该予以鼓励与表扬;做得不好,表现消极,应该予以批评。这样才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能具有激励作用。

孩子生活能力差,生活习惯不好,在孩提时代可能是小事,但置于整个人生中却可能是大事。为人父母者必须在培养孩子生活能力与行为习惯上多下功夫。

猜你喜欢

能力差短板行为习惯
生日惊喜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老人辨别方向的能力差了,该怎么办?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执行“强制休假”还需“补齐三个短板”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补齐短板 建好“四好农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