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6-09-12倪士勇
倪士勇 罗 静
中高职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倪士勇罗静
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完成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以后,升入高职院校继续进行学习,在完成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任务后而获得与之相应技术技能的过程。中职、高职同属于职业教育,其主要区别在于层次上的不同,培养人才的定位、规格与目标的不同。中高职衔接的主要目的,在于打通职业教育上下贯通的通道,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因此中高职衔接是关键。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贯制模式,对口升学模式,高职自主招生模式。但是,由于此前中、高职之间没有联系,缺乏人才培养上的沟通交流,招收的中职生与高考升学的高职生之间从知识结构上来讲,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
一、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从学制上来说做到了衔接,但其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1.专业对接的问题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属独立的办学主体,专业建设从名称、目标、课程与要求都不一样。而双方的衔接主要是专业上的对接,即中职生通过一定的方式升入高职院校的相同、相近或相似的专业,完成高职阶段的学习任务。但中职、高职各自有自己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体系,这在专业的对应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中职生的一个专业对应着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相同专业的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专业可能就会不同。
2.课程对接的问题
(1)课程内容重复。实际上,这是目前无法避免的一个现象。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为独立的办学单位,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除了有一贯制模式签订协议的以外,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或根本没有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基础课程薄弱。现在的中职生基本上免试入学,而且由初中升入中职,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而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招收的都是高中毕业生,经过高考入学。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中职学校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于是,升入高职院校的中职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对此,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有深刻的体会。这也使得高职院校不愿招收中职生,不愿扩大对口招生的计划。
(3)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大,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3.培养目标的问题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比较广、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呈现出的看似多元现象,实质是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的表现,是中高职衔接不到位、不科学的副产品,也就导致了高职入学考试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与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培养目标的错位现象。
4.学分制的问题
有人认为,对于中高职课程重复的现象,可以让升入高职院校的中职生采取学分累积的措施予以解决。这些学生只要达到一定的学分,就可以不修部分高职课程,甚至提前毕业。但目前来看,我国的高校尚未实行完全学分制,高职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高职学生在校三年没有提前毕业者,不完全的学分制即使累积了学分,避免了重复的课程,又不能按照取得的学分提前毕业。那么对学生来讲,剩余的时间如何支配又会产生新的问题。
二、完善中高职衔接的对策
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系统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突破口。但是,如何针对目前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有效衔接的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调整结构性布局
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主要是针对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的。它是在政府主导下,对现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实行结构性调整。因为职业教育实际上是行业教育,它的目标非常明显,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行业需要什么人才,职业教育就提供什么人才。但目前来看,从县级市到地级市再到省会城市、直辖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县级市至少有1所,从地级市往上就有多所。从名称上看是行业性的,比如林业、经贸、建筑等,但基本上大而全,广设专业。且以招收的学生数为标准,学生多了就成专业,不多的话就合并专业。各个不同等级的城市,各中职学校往往展开生源大战,导致相同的专业办学显示不出特色,这也是一种浪费。因此,对现有中职学校进行整合,建立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可以把优势资源集中到区域职业教育中心。根据地域的不同,几个县可以合办一个职教中心,一个地级市至少有一个职教中心。以地级市为中心,实行专业建设统筹规划,每个中心都打造优势专业、传统专业,集中力量办好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行业急需的优秀人才。
这样一来,能就业的学生都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既可以成为一线的劳动者,又能为地方经济服务。希望升学的学生可以通过对口招生或协议招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换句话说就是,畅通渠道,不搞“一刀切”,就业、升学都能符合学生的意愿。
2.整合专业资源,匹配中高职衔接专业
这里的策略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而言的。在办学专业上,高职院校也有许多亟待改革的地方。高职院校从数量上来看,比中职学校少得多,基本上每个地级市有一所或几所,省会城市多一些。目前,整合高职院校资源、调整结构性布局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但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资源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以省为单位,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专业性的调整,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的行业性和办学地域、办学传统,适当关、停、并、转一些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形成专业中心,打造影响力。其目的就在于用最好的资源办最好的专业。这样,各地的中等职教中心的专业分别对接高职院校的专业中心,让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接受最好的高职教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实行学分制累积,避免中高职衔接课程的重复
目前,各种模式的中高职衔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课程重复,既浪费教育资源,又导致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针对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他们认为最能避免这种现象的是对口协议招生,即由中职学校招生,完成中职阶段的学习后,直接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由于中高职之间的协议中有明文规定,要五年制贯通,教学计划要一起订制,课程设置一起商讨,这就尽量避免了课程的重复。但这样的衔接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学习这个专业的中职生必须都有升学的愿望,必须都升入高职院校。否则会导致不想升学、想就业的学生可能存在着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全面,无法就业的结果。目前,对口招收而升入高职仍然是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形式。中职、高职各成系统,各自独立办学,那些愿意升学的学生可以通过对口招生的形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由于专业相同,必然会有相同的课程。因此,对这部分学生,他们在中职学校学习过的课程,可以把学分带到高职院校,不再重复学习相同内容的课程,而把多余的时间、精力用到拓展课程或更高的技能训练上。
当然,上述几个对策只有综合运用,才有可能解决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弊端。对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宏观调控、统筹规划,防止出现乱象,从而集中力量,以学生为本,办最好的专业,提供最好的条件服务全体学生,最终实现让“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控中高职的衔接问题。
(作者单位: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