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娲补天神话的解读

2016-09-10李成明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补天五色女娲

李成明

【摘要】女娲补天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神话传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大多人只听闻这个故事的内容,认为其只不过是我国古代人民由于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从而凭空杜撰出来的一个美好的故事而已,殊不知女娲补天传说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的初步认识,包含着对世界朴素的认识观。本文从女娲补天的由来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韵味,以及对今天的现实意义这三个方面系统考究了该神话传说的来源以及出现的原因,探究了女娲补天神话传说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就这一古老的神话传说有一更深层次的领悟。

【关键字】女娲补天;女娲形象;五色石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女娲补天的由来

人类产生的最初,社会安定和谐,生活过得其乐融融,但是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战争和灾害接踵而来,而最让人类感到恐慌和无助的一次就是天破了一个洞,人类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灾难,与此同时,人类的生活秩序也遭到了严重地破坏。在此时,人类的母亲女娲,亲眼看见了自己的子民所经历的一切,她感到非常痛心,为了使人类免受灾难的威胁,下定决心,把天填补完整。关于女娲补天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说法:

(一)人为战争的破坏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传说属于中国古代传说之一,至今已流传了几千年。就补天缘由,众说纷纭,而流传甚为广泛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由此可以看出,共工曾与祝融交战,而共工以失败告终,极度的愤怒,才头触不周山,导致了天地混沌一片的局面。人类早期,氏族部落之间战争频繁,导致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然而天灾源于人祸,人们无力改变现实,进而渴望出现一个伟大的人物来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女娲这一角色就满足了人们所有的幻想,这便有了“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

(二)自然灾害的威胁

上古时期的人类,经常会遭受饥饿、寒冷、疾病甚至于重大自然灾害的威胁。《淮南子·览冥篇》 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远古时候,天崩地裂,万物不能被天地覆盖和承载,火势凶猛不熄灭,水势浩荡而不止,猛兽吃掉了善良百姓,恶鸟抓老弱病残的人。女娲通过炼五色石来填补天的窟窿,斩断鳌的四只脚当作支撑天空的柱子,置黑龙于死地而安定天下,收集芦灰用来避免洪水泛滥。天恢复完整,四极也立正了, 黑龙也死了,天下平稳了,凶兽猛禽没有了,民众得以生还。从文中就可以看出,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人类感到束手无策,无力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因而就迫切地希望出现一种神奇的力量来改变艰难的现实。基于人们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女娲的形象便顺应而生了,女娲出现以后,炼石补天人类遇到的困难逐一得到了解决。

二、女娲补天蕴含的历史文化韵味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在天地开辟的最初,人类是不存在的,女娲觉得世界过于冷清,便按照自己的模样用泥土捏出人,并赋予人生命,世界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女娲因此就成了人类的母亲。女娲造人的传说是人类对于自身起源的一种探索,人类无法解释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为是自然界的神力创造了他们。也正是人类的出现,大地热闹起来了,世界也变得丰富多彩了。神话故事不是无端的猜测,而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万物存在的一种猜想,同时也是古代人简单朴素的哲学思辨的产物。从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中,我们就会明白,要完成补天任务会遭受重重挫折,不仅要运用智慧掌握一定的补天技巧,还要坚持不懈勇于对抗各种困难。女娲补天的整个过程就体现了古人类对于宇宙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殊时代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状况。

(一)原始的女性崇拜

补天之事由女娲来完成,就足以看出女娲的重要性。女娲要承担补天的重任,就要在智慧和体能方面超越普通人,而事实的确如此,古书《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就曾记载过,女娲出生非凡,长得是人面蛇身,一天中还能变化多端。此处可见,女娲并非平凡之人,她是一个神女,她与其他人类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她本身具有人的面孔蛇的身躯,还能在一天之中变换70多次,有这样的本领,女娲就是一个不凡女性的代表者。而在母系氏族社会,一般把年长的妇女推选为氏族长,来担任管理生活、养育子女、决定有关氏族发展计划的责任。女娲作为女神,拥有过人的神力,如此看来,女娲承担补天的义务则是众望所归。《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此处不难发现,女娲出生尊贵,是杰出女性的代表,她的出现焕发了大地的生机和活力,她能化生万物的本领也能够说明她能够担当起补天这一重任。

(二)补天工具

人类早期,受限于不发达的生产力,生存相当困难,而石器的发明,则让人类摆脱了完全凭借体力进行生产的处境。古老的石器作为一种生产工具,使人类便于捕食猎物,攻击野兽,对抗外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同时,石器的作用被无限放大,并且在人类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人类对石头充满了膜拜之情。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就给男主人公设置了一个十分巧妙地开头,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前身是一块充满灵气的石头,人类对石头的崇拜之情不言而喻。而比清代还要久远的上古时期,石头是拥有多种神力的工具,人类通过石器的帮助,获得了更多的食物,完成了生产任务,从而适应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为何选用五色石补天,王金寿先生在《关于女娲补天神话文化的思考》一文中谈到“五色石”之“五”当为汉代阴阳五行之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基本元素。女娲炼的石头也正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的组合,具备了某种能够补天的神力,因而选用五色石来补天,显然要比用其他材料更加牢固和持久,也更符合上古人类对于天地万物的思维方式。

三、女娲补天的现实意义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传说,实际上反映的是古人类对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现象的思考,早期,大地震使天崩地裂、洪水泛滥,与之俱来的还有暴雨的袭击,这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成了上古人类的心头之谜。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他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自然地就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解释原因。“四极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塌下来的意思,暴雨天经常会雨雾缭绕、阴云密布,天空的能见度很低,这时候看到的天则是灰蒙蒙的一片,天看起来像是要塌下来的感觉。而“九州裂”则跟地震有关联,早期的人类根本无法预测大地震到来的时间,大地裂开以后,人们会十分恐慌,即使科技发达的今天,面对地震人们仍然感到无力对抗。因此笔者认为,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实际就是人们解释自然灾害原因的一种原始思维方式,对于无力改变的现实,他们祈祷出现一位英勇无比、法力无边的人物来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创造了人类的女娲则是拯救人类的最佳人选,而女娲补天的工具并非人们凭空想象而来,五色石、鳌足及芦灰具有某种代表性,应该与人类早期的生产方式有关,同时也是生产力的代表,这是人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对抗自然灾害的最直接的方式。

中国的神话传说,记载的人物大都拥有非凡的外表和超群的本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而这些神话人物并不是凭空存在的,有些是有原型人物的,他们身上的品质可能是众多人物品质的集合,通过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他们的形象才逐渐高大了起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将他们神化,使得他们的功绩为后人所熟知。透过历史的长河,女娲补天神话传说的出现,使我们感受到上古人类对大自然怀有一种十分质朴的情感,在他们的观念里,自然界是非常神奇的,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着非同寻常的规律。人们将女娲尊称为人类的母亲,赋予女娲超乎寻常人的本领,这正体现了特定时期内我国古代先民对于人类产生的较为朴素的认识,也是早期人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昉.太平御览(全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刘安.淮南子[M].顾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张国华.女娲形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2.

[4]赵云芳.“女娲补天”与《红楼梦》新解[J].红楼梦学刊,2007(1).

[5]林野.女娲神话传说的历史学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4).

[6]叶舒宪.女娲补天和玉石为天的神话观[J].神话·图像,2011.

[7]徐祝林.红楼梦以女娲补天开篇的结构内蕴[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补天五色女娲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女娲
女娲造人与补天
补天谜语
感悟人生 再拍《补天》
袁小楼艺术作品
女娲造人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五色人小组
女娲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