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弟子规》运用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6-09-10张旭光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弟子规内涵精神

【摘要】《弟子规》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和德行教育培养的有效教材之一。因此,在当今这个道德缺失、民族文化弱化的社会,将《弟子规》应用于学生养成教育中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弟子规》;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重要蒙学教材之一,是古代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弟子规》也备受重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离不开经典的熏陶,而《弟子规》恰恰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和德行教育培养的有效教材之一。因此,在当今这个道德缺失、民族文化弱化的社会,将《弟子规》应用于学生养成教育中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弟子规的精神内涵

《弟子规》是清朝学者李毓秀所作,原名《训蒙文》,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是一本启蒙读物。全书的主要内容可用开篇的几句话来总括:“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是从七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应该孝顺父母,维持家庭和睦,做人做事应该谦虚谨慎,友爱恭敬,诚实守信,亲近高尚渊博的人,不断地去虚心求教,提高人生修养。并且它通过113个具体事件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应有的做人原则,可直接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标准。因此继承了儒家孝、悌、仁爱等思想的《弟子规》在当代有着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

二、将弟子规的精神应用于现代教育实践

弟子规虽说是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但在“国学热”升温之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不仅是儿童,当代青少年同样应该学习《弟子规》,并且应该把它引进教学中来,让传统经典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学生。

(一)教师方面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我国古代著名学者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新课标也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所在,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弟子规》作为经典文化,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老师们也应该大力倡导学习这种精神内涵,用心耕耘,让《弟子规》的精神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

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我们知道学生处于一种学习期,身心各方面还不太健全,对于事物的善恶美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善于模仿、可塑性强。作为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他们。因此,老师们以身作则去学习、践行《弟子规》,言传身教去影响感化学生,时刻做学生的榜样。

(二)教学方面

1.利用课前时间讲读《弟子规》。《弟子规》三字为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在课前诵读五到十分钟,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诵读完之后,老师加以点评,进而向学生讲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比如,让学生默读、大声朗读、跟读、拍手读、师生接读、唱读等。各种不同的读法交换使用,可避免单调无趣,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用《弟子规》引导、教育学生。为了在课堂上更有效领悟文明精髓,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来绘声绘色学习弟子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如发现学生读书时心不在焉,就可用《弟子规》中的话来提醒他:“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如发现学生有辱骂别人的现象时,应告诫他:“奸巧语,污秽词,市井气,切戒之”。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内容中穿插这些内容,比如我们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时,“我”因为天气不好不去上学,爸爸妈妈怎么说我都不听,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说,我们在诵读《弟子规》时曾学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经典文化的氛围。

3.课后分成小组相互交流理解诵读情况。教师可组织开班会,选取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弟子规》的文化知识。如通过讲《黄香温席》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冬则温,夏则清”的含义。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兄道友,弟道恭”的含义。还可设置情景表演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欣赏和表演中探讨如何学好和践行《弟子规》的精神内涵。

三、《弟子规》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使用的局限性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弟子规》讲述的是与人交往的礼仪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学习它是为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我们也知道经典文化是历久不衰的,但《弟子规》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在当今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内容不合时宜。

(一)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谏步入,悦复谏;号随泣,挞无怨”。意思就是,父母说的话你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向父母提建议时,父母生气便可以随意鞭打孩子,而孩子明知自己没错,也不可以反抗,应该毫无怨言。这与当代我们所倡导的培养孩子独特的创造力是相背离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而不应该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的权威。

(二)书中内容与当今倡导价值观相矛盾

在当今社会我们大力倡导和谐社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在《弟子规》中“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说话多,不如少。唯其事,勿佞巧”。这句话在当代看来就是强调明哲保身,不该你管的,就不要挺身而出,话不要多说,多说会招惹是非。如果学生不辩证地去学习鉴别内容,难免会长成一个自私自利之人,这样的话就与我们倡导的学习它的精神内涵适得其反了。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但并不是让我们照抄照搬,我们应该有所甄别。当今我们在学习使用《弟子规》时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践行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要想从中获益,就需要深刻领会《弟子规》精神,不拘泥于其内容,应加以变通才能将其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张旭光,男,1971年生,辽宁人,文学士、法学士,双学位。研究方向:中文、法律、德育。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弟子规内涵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挖掘习题的内涵
拿出精神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