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课程的德育内容与方法
2016-09-10程郁华
程郁华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其中确实很难看出德育的内容。但音乐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三维目标的排序中位于第一位,且具体描述中,非常明确地概括出音乐学科的德育研究范畴,包括: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陶冶高尚情操、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第一,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音乐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潜穆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建立起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音乐学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相关音乐作品,如体现友情的《友谊地久天长》、体现师生情的《飞来的花瓣》等,教会学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通过相关音乐作品,如体现家乡情的《新疆好》、体现民族情的《龙的传人》等,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
第二,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
终身学习的愿望的树立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培养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二是培养学习音乐的直接兴趣。
其中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要由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过渡:低段教學时,由生活经验入手,通过间接兴趣进入音乐的学习。随着音乐知识技能的积累,逐步通过音乐的直接兴趣进入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
第三,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训练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其在真善美的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高尚情操的陶冶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种类的音乐美来实现。具体地说,一是引导学生感受阳刚美与阴柔美,二是引导学生感受朴素美与华丽美,三是引导学生感受高雅美与俚俗美,四是引导学生感受基本美与辅助美。
例如,在欣赏课《妈妈教我一首歌》中,教师通过对《妈妈教我一首歌》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两首歌曲在旋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两首歌曲所具有的阳刚美与阴柔美,进而明确创作者如何将两首歌曲巧妙融合完成作品的创作,表达对新中国的热爱。
第四,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从内容入手,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音乐作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
集体主义教育主要从形式入手,通过合唱、合奏等以协作关系为基础的表现性音乐实践活动,在追求声音的统一、声部的和谐、音量的均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第五,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艺术的习惯。通过系统地学习母语音乐文化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对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二是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借助相关音乐作品,在感受、欣赏、表现的过程中,拓宽视野,积累经验,培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