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学人员回流趋势的影响因素

2016-09-10任君翔

世界教育信息 2016年12期
关键词:因子分析

任君翔

摘 要: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工作已成为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回国人数与日俱增,但回国人员的质量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象,文章使用因子分析法挖掘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隐性因子为研究因子和就业因子。通过对两个因子的比较分析,发现与留学回国人数相关的主要是高校科研力量的高速发展和市场对优质劳动力的需求。最后,结合已有文献和我国目前用人机制现状,提出政府调配、市场竞争及高校科研激励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留学回国;高校科研激励;因子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教育部、人社部等有关部门先后下发多个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的政策文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再次将“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作为讨论重点,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于2013年末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1],并在2014年的工作计划中再次提出“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要求[2],突出了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2014年11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中指出,回国人数占同期出国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但回国留学人员的质量凸显出两大问题:高学历人才稀缺、职业选择与国内脱节。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加大了海外留学人才的引进力度,但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设想。高学历人才稀缺和职业选择与国内脱节将直接降低归国人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国内部分学者对留学归国人员做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吸纳归国人才有重要作用。但多数对留学人员归国原因、就业期望等方面的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结论不够细致,难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基于此,本文通过结合现有文献,筛选影响回国人数的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挖掘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隐性因子,对激励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3]。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等领域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正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4]

人才回流以经济要素为内因、以市场为导向[5]。众多研究表明,知识分子的兴奋点主要是竭尽所学,充分实现个人价值[6]。留学回国工作者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社会声望、更多发挥专业特长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满意度也较高[7]。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量留学人员的归国将对我国人才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一方面体现在留学回国人员学位层次集中在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在现有高学历导向的用人机制下不具备显著优势,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环境更加严峻;另一方面体现在留学回国人员所学专业和我国市场需求不匹配,留学回国人员往往选择相对热门、薪酬较高的专业,大量回国使得人才供应过剩,同时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相关研究表明,过半数的留学回国人员期望在高校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具备一定的就业优势。我国高校偏爱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学历知识分子,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缺乏留学经历的本土博士已不能满足当前高校的用人需求。第二,高校工作环境较好,福利措施相对完善,工作稳定,没有企业过严的绩效考核、裁员机制,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较为舒适的物理环境。第三,专业对口。高校引进人才通常与其所学专业相匹配,并为其学术研究创造条件,如提供各项科研基金、竞赛机会、研究团队合作及交流机会,使回国人员“人尽其才”,实现自身价值。回国人员的高校工作期望符合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有助于提升学术起点、推动学科建设、造就学科带头人、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繁荣国际学术交流。[8]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对上述原因提出以下三方面质疑。首先,留学回国人员科研水平有限。据调查,回国工作和服务的留学人员大部分是非科研人员或不直接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优秀科研人员在其中所占比例甚少[9],不能满足高端人才市场对科研人员的需求。其次,留学回国人员就业目的功利化。任职或挂职者应具有强烈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愿意,根据自身优势和国内人才需求情况报效祖国[10],但受西方文化影响,目前留学回国人员就业的目的多有变味,更多的是在乎个人利益得失,而非学以致用。再次,有真才实学的留学回国人员鲜有“长袖善舞”的舞台。“海归”中的精英往往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科研技术,并期望在国内发挥所长、有所成就。运用国际一流科研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时间,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科研机构出现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足够的宽容与耐心来培育高端科研成果[11]。因此,造成大量的留学回国人员水平有限,抱着功利化的目的,寄希望于海外学历能找到高薪体面的工作,而仅有的小部分精英却没有适合的平台与环境展现才华。

综上所述,目前亟需明确影响留学人员回国的因素,解决如何协调未来回国人数不断增加与我国就业市场能力有限之间的冲突问题。大多数学者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受调查样本的限制,其结论本身过于宽泛,结论的有效性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证实。经济、科技等领域发展确实会吸引大量留学人员回国,但是具体哪些因素对留学人员吸引力更大则无法做出解释。因此,笔者借助因子分析定量法对上述问题做出更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数据库“国家数据”,以中国1949-2013年的数据为范围;考虑到定性结论、国家调研指标的年份范围以及分析的精确度,选择46项涵盖宏观经济、工资福利、教育科研等领域重要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依因子分析要求[12],因子需由原有变量的信息重叠部分提取和综合而成,因而要求原始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基于此,我们需要对所选指标进行以下三个步骤的筛选,将所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1)(考虑到篇幅原因,仅保留回国人数的相关系数大于0.5的指标)。首先,删除低相关指标,从中剔除和留学回国人数相关性不高的指标,如“工业企业单位数”“医疗卫生机构数”等。其次,删除误导性指标,误导性指标是指该指标相关性高但回国人员参与度低,通过对参考文献重点关注领域的整理,本文剔除“第一产业增加值”等误导性指标。再次,删除存在包含、平行性质的指标,为了避免因子之间重合度过高导致因子分析矩阵正定性判断失误,本文剔除与回国人员相关性高,但存在包含、平行关系的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

经过对50余项指标的筛选和剔除,本文最终选取10项指标:出国留学人员、研究生毕业人数、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普通高校生师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此部分指标与留学回国人数存在较高相关性。同时,各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无明显包含、平行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计量结果与分析

基于相关系数矩阵选取的10项指标,我们利用Bartlett球形度检验和KMO检验来验证候选数据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检验发现,KMO检验值为0.814,Bartlett球形度检验p值小于0.05,故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2)。

在尽可能不损失或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将多个变量减少为少数几个因子,这几个因子应可以高度概括大量数据中的信息。通过公因子方差分析,发现10项指标中有9项指标的共同度大于90%,仅有一项指标的共同度略低于85%,为79.2%,说明本次因子提取的总体效果理想(见表3)。

根据表4初始因子解的情况,可以看出有两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第一个因子解释度为79.496%,说明该因子包含了绝大多数的信息;第二因子作为补充,使累计解释度达到了94.946%,说明这两个因子已经非常好地解释全部变量的主要信息。结合图1折线的斜率,在第二个点处明显趋于平稳,说明两个因子解释的效果很好。

通过表5旋转成分矩阵,可以对两个因子进行定性描述:第一个因子涵盖全部高校、科研指标,将其称为“研究因子”;第二个因子主要涵盖各产业就业人员情况,将其称为“就业因子”。这说明,与留学回国人数相关的因子主要是高校科研吸引力和对劳动力的需求。

五、结论与启示

结合经济发展、教育科研等指标的年度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回国人数骤增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我国高校科研力量的高速发展和市场对优质劳动力的需求。从因子分析的结果上看,高校和科研投入指标归为第一因子,说明高校的工作环境已经成为吸引海外人才回国的重要因素。在已有研究文献中,多数研究者将高校作为吸引留学人才回国的重点因素来研究。

但是部分研究者也指出,高校科研存在对科研成果孵化耐心不够、科研环境不被认可、科研投入不足等问题。留学归国人员对科研的态度略显怠慢,以及投身高等教育事业存在功利化倾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对科研的重视不够。在我国高校,众多职称、荣誉评定以教师发表的论文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其科研精力。有限的科研经费、项目结题时间,很难支持需要长周期的高端、创新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海归”对科研的积极性。目前,高校用人机制依旧看重学历学位、论文发表,无法深入考察教师真实科研水平,容易造成部分“海归”“华而不实”。面对逐渐形成的归国潮,在充分了解影响留学回国人员就业的因素下,应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应对、促进留学回国人员理性择业。第一,政府应搭建留学回国人员交流平台,创造更多的留学回国人员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机会,为其创建更多的科学研究平台,营造公平、公正的聘用环境。第二,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公正、完善的用人体制和项目评估手段[13],以网罗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强化高校科研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三,健全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及人才引进审核机制,对于高端科研成果的孵化,应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时间,在薪酬福利上有所区分和倾斜,加大高端创新科研成果在职称、推优评选中的比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教人厅[2013]7号)[Z]. 北京,2013-1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人才工作协调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人厅[2014]1号)[Z]. 北京,2014-03-12.

[3]林琳,孟舒.中国智力回流动因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9(17):94-95.

[4]陈怡安,杨河清.海归回流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实证[J]. 经济管理,2013(04):82-93.

[5]石凯,胡伟.海外科技人才回流动因、规律与引进策略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02):23-26.

[6]陈昌贵,阎月勤.我国留学人员回归原因与发挥作用状况的调查报告(二)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06):13-19.

[7]王东明,张文霞.留学回国人员的职业发展优势分析——以科技工作者群体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117-122.

[8]楼晓玲,陈昌贵,高兰英.我国高校留学人员回国后发挥作用状况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03) :89-97.

[9]肖利,汪飚翔,张岩,朱斌.对我国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政策的另类评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90-94.

[10]明兴建,逄丹.留学教育目标的实现——鼓励优秀留学人才回国任职和挂职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3(03):59-61.

[11]陈何芳,冯洁.公派留学回国政策的改进:基于回国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J].高校教育管理,2012(05):45-49.

[12]游家兴. 如何正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J].统计教育,2003(05):10-11.

[13]王晓莺.海归人才群体现状、引才问题及对策思考[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1):66-69,65.

编辑 吴婷 校对 朱婷婷

猜你喜欢

因子分析
基于GPS数据的旅游时空行为评价研究
中国创业板生物制药类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中国各地区主要空气污染物结构的因子分析
我国31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2007)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二胎概念股投资价值分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京津冀一体化下物流网络节点城市选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