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邨
2016-09-10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上海女作家陈丹燕曾写道,“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弄堂里。”
在上海尚文路上,有一条弄堂,叫龙门邨,位于尚文路133弄,曾经是晚清时期著名的龙门书院所在地。龙门邨弄堂口是灰色的牌坊,上面用繁体书写着“龙门邨”三个大字,大字上面写着“1935”,显示着这条弄堂的历史。从弄堂口往里看,房屋鳞次栉比,弄堂幽雅安静。走进弄堂,您可发现弄堂很宽,每幢房屋的间距挺大,房屋布局整齐,清一色青砖或红砖结构,单体建筑呈现各种式样。这里每一幢建筑都不一样,有西班牙式、苏格兰式、古典巴洛克式以及中国的民居式样,有些房屋侧面是典型的古式牌楼样式;有些窗户墙面呈现不规则多边形;有些门牌是华丽的拱形石库门门廊;还有些建筑有折角阁楼小阳台,中西方古典艺术装饰相映生辉,也有人将这里的建筑称作“微缩的万国居民楼”。
據说在旧上海,龙门邨是上海最贵的房子之一,一幢房子要“三根大黄鱼”才买得下来。在19世纪,龙门邨曾是私家花园,名为“吾园”。每年春天,园内桃花盛开,美不胜收。道光初年,江苏巡抚因公来上海,收购“吾园”的一部分,建造了“先棉祠”。咸丰年间,“吾园”被毁。
据资料记载,清同治四年(1865年)江苏巡道丁日昌在此地创办龙门书院。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上海道台袁树勋禀准督抚,将龙门书院改组为苏松太道官立龙门师范学堂,建造了木结构的中国传统形制的讲堂、楼廊、舍宇及中、西式楼房。绕院溪流沟通薛家浜水,带水迥然,院舍宛如在浜的中央。辛亥革命后,学堂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办学成绩卓著,为江苏全省师范之冠。
民国十六年(1927年)六月改组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32年,上海中学迁往吴家巷,原师范学校基地被改建居民住宅,村名题为“龙门邨”,占地面积23.14亩,共有76幢房屋,其中独立住宅6幢,新式里弄住宅68幢,旧时里弄住宅2幢。龙门邨的门牌号是尚文路133弄1号—105号,中间有跳号,但还是上海最深最长的弄堂。1999年,龙门邨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编辑:沈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