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历史变得鲜活
2016-09-10董凤芹
董凤芹
在课程改革的当下,乡土历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乡土史即通常所说的地方史。乡土历史包括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土民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乡土历史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大峪中学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规定初一年级每年度要上6课时乡土历史课程,使用的地方史教材是《门头沟区历史》。但如何上好乡土历史课,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始终困扰着所有人。
一、乡土历史课为什么不好教
尽管学校开设乡土历史课程已经十多年,历史教师们围绕着乡土历史教学始终在进行不同层面的探索,但依然有些困惑。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这门课程不好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门头沟区历史》在篇幅上有限制,而且缺乏配套教学参考资料。本书内容广泛,但有些内容对教师来讲也是全新的。长期以来,历史教学偏重政治、经济、军事等宏大叙事风格的历史,忽视反映地方特色的风俗、建筑等乡土历史,所以,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有限。要想上好这门课程,教师要学习许多乡土知识。比如,爨底下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主要特色是明清以来的山地四合院,而四合院建筑的知识,以往我们就没有学习过,需要重新学习。
2.学生不感兴趣
乡土历史虽然讲的是本地区历史,但学生依然不太喜欢听。学生对有些知识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比如,他们并不想了解什么是幡,什么是古幡会。原因在于,其一,乡土历史与学生生活经验还是有距离。古幡会1952年后中止,1964年恢复,“文革”期间又中断,直到1981年恢复,所以许多人对古幡会不熟悉,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其二,教材记述简略,导致学生不能充分了解。虽然地方政府投入很大力量对古幡会进行宣传和保护,但还是没有引起学生太多的关注。其三,教师不知该如何教。因为对于一些民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单靠简略的文字记述很难讲清楚。
针对上述困惑,历史组教师也想方设法改进教学,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教师单纯追求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忽视了学生的乡土经验,可谓舍本逐末。
二、重新开发课程资源
虽然学生生活在门头沟,但乡土历史还是离学生生活较远,因此,乡土历史教学尝试引导学生亲近乡土文化生活。
1.把“死”的历史变成“活”的历史
由于教材内容单薄,表述概念化,教师在乡土历史教学时要善于挖掘概念背后的乡土生活事实,以直观质感的课程资源,丰富乡土历史课程内容,把“死”的历史变成“活”的历史。以此唤醒学生的乡土意识,加深其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乡土历史所感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以《庄户千军台古幡会》一课为例,古幡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前,一部分教师指导学生查找关于古幡会的文献资料,做相关文献研究;另一部分教师指导学生采访古幡会的表演者与传承人,详细了解古幡会的历史与表现形式,整理相关视频资料,并亲自参加古幡会走会活动,获取鲜活、真实的历史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把采访内容编成如下相关课程内容。
京西古幡会远近闻名,在北京甚至全国也属罕见。按两村惯例,出门在外的人,春节可以不回家,但是正月十五之前,出嫁的女儿,离家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参加幡会活动。据说古幡会从明朝开始,已传承400多年。人们希望通过幡会为家人及村子祈福。每年正月十五早晨,庄户村和千军台村在各自村子里挂幡,下午3点,庄户村的幡会“起会”,来到几里外的千军台村东口,千军台村的幡会在此等待,即“接会”。两村会头互致问候,随后两村幡会队伍朝千军台村西口行进。正月十六,千军台村古幡会又来到庄户村走会。走会时人们擎举着十九面旗幡,每面旗幡都写有神佛的名号,如关帝旗、窑神旗等。幡旗的队列,既有旌旗招展,又有鼓乐相伴,还有地秧歌等众多的花会表演。一眼望去,走会的队伍连绵数里,场面壮观。古幡会现已成为人们自娱自乐的节日欢腾聚会。
综观课前准备工作,师生共同“从做中学”,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研发课程资源。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乡土课程资源的组织者,学习乡土文化知识的参与者。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也得到改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不仅仅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
2.校园呈现“活”的乡土历史素材
基于师生在开发古幡会乡土课程资源过程中的体验,我们在课堂有节奏地呈现乡土文化生活内容。同时,有计划地把乡土历史学习延伸到课外,即把乡土历史课程的学习与学校的社团活动紧密结合,在校园生活中全方位呈现乡土历史文化。
在课堂上,乡土历史课采取亲历者讲述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学生的乡土经验,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参加古幡会活动的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向全班学生展示古幡会。他们在课前精心制作课件,课件中包含古幡会活动时的照片和视频。学生生动形象的讲述,引起全班学生的共鸣,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学生们感受到“活”的历史,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家乡的传统文化,逐步增强对家乡的情感。学生们对古幡会有400多年的历史感到惊讶,对古幡会庄严神圣的仪式感到新奇,特别羡慕直接参与古幡会活动的同学。课后,许多学生表示愿意进一步参加古幡会知识的学习。
为满足学生们继续学习古幡会知识的愿望,学校成立了古幡社团。邀请从事古幡会表演的老人来学校给学生们上课,使学生们的乡土历史知识与他们的亲身实践相结合。老人们讲古幡会的知识,但最主要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习一些走会时需要的技能,比如敲鼓、翻筋斗等,学生不怕吃苦,不断训练,配合越来越默契,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技能。同时,学校还邀请古幡会研究专家给学生详细讲解古幡会演奏的音乐。专家还请来庄户千军台村的村民,与他们一起进行现场演奏,他们使用着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乐器,演奏着古老的曲目,学生们亲身感受被称为“音乐的活化石”京西幡乐。
总之,学校坚持乡土历史教学课内课外相结合,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多方面、全方位呈现乡土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乡土文化历史深入到了学生心中。
三、乡土文化知识深入人心
通过上述有计划、多层次的乡土活动展开,学生对家乡有了深刻而具体的了解,被乡土文化包围,有学生还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以前我不知道什么是幡,什么是古幡会。通过采访,我了解了家乡还有这么独特的文化。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仍然坚持“走会”,多么了不起!作为门头沟人,我都不知道身边就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文化,太可笑了。
通过学校的古幡社团活动,我有幸来到崇山峻岭之间的千军台村和庄户村,参加了当地古幡会的表演。我见识了庄户千军台村的民俗文化。通过这活动,才知道古幡会自明代起就流传于京西门头沟大山深处,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已被文化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
上述学生们的感悟,正是源于直观的乡土历史教学和乡土文化社团活动。以往的历史教学,学生的生活与历史之间被教科书所隔离。其实,乡土历史一直生长在民间,从未中断过,只是传统的历史教学观把学生和历史割断了。当我们换一种眼光看历史教学时,即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重新展开乡土历史教学,历史与学生们生活世界的隔绝一下子消失了。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要在乡土历史教学中,播下文化的种子,唤醒学生的乡土情结,使乡土历史根植于学生心中,促使学生了解并认同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而热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自觉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
[1]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中学)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