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以父母共同养育为调节变量

2016-09-10刘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小学生

刘沙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在大连市三所小学选取574名小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共同养育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对小学生人格情绪稳定性维度有负向预测作用;(2)父母共同养育对立冲突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与小学儿童人格情绪稳定性维度之间发挥调节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小学生;人格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7-0009-04

一、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与父母共同养育是家庭环境中两个重要的方面。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1]。父母共同养育是指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之间相互支持程度的表现,也是父母在养育角色上的协调品质[2-3]。家庭作为影响儿童发展的首要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父母共同养育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相关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儿童人格发展具有很密切的关系[4]。父母教养方式越积极,小学儿童越容易形成情绪稳定,活泼开朗的人格品质[5];反之,父母教养方式越消极,小学儿童越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大、冷漠、攻击性强的人格品质[6]。然而,关于父母共同养育的研究,国外学者大都关注其他变量,如婚姻质量[7]。在国内,杨丽珠和邹萍[8]曾对父母共同养育影响小学儿童人格做了系统研究,发现合作型的父母共同养育有利于小学生人格的发展。除此之外,则较少出现关于父母共同养育的相关研究,因此,综合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共同养育对小学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不仅可以呼吁父亲参与教养行为,融洽亲子关系,而且可以完善小学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理论,同时对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人格是指个体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具有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系统[9]。小学阶段是儿童人格形成、发展的关键期[10]。作为重要的环境变量,父母教养方式与父母共同养育是以何种机制影响小学儿童人格发展的?

近来,由于受家庭系统观的影响,学者开始关注家庭内形成的各种亚系统[11]。家庭作为一个多元系统,其间必然存在交互作用,每一种交互作用都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12]。有一项对幼儿追踪37年的研究表明,早期观察的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越明显,同时,伴随着父母之间较高水平的对立冲突,儿童则表现得越焦虑,敌意感越强[13]。这是因为,父母教养方式侧重强调父母个体自身对儿童的教养,而父亲与母亲由于性别、生活阅历的不同,在对孩子进行教养时,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果父母彼此之间能够很好地沟通与交流,给予彼此支持,则会弱化教养方式的不一致程度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向孩子传达较为一致的情感、价值观等,这样儿童易表现得活泼开朗,情绪较为稳定;反之,在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的情况下,如果父母彼此之间是争执、冲突的,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只是把自己认为的观念传达给孩子,更甚者,还会在暗中,背着对方对对方进行责备、批评[14],这种情况下,儿童则无法形成统一的认知标准,这对孩子的发展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综上所述,本研究欲探讨在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小学儿童人格发展的同时,父母共同养育是否也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大连市三所小学中,随机选取小学生参加实验,对同一批被试,请小学生家长填写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与父母共同养育问卷,请小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填写小学生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量表。本研究中,被试人数为586人,存在缺失值的被试为12人,相对于整体而言,人数较少,因此采用直接删除法处理有缺失值的被试数据。删除后得到有效被试574人,其中男生270人,女生304人;六个年级小学生人数分别为96人、98人、96人、91人、93人、100人。

(二)研究工具

1.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杨丽珠和杨春卿[15]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共40个题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因素分析后确定问卷的5个维度分别为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各维度得分越高,教养方式越差。问卷的一致性信度为0.814,再测信度为0.867。

2.父母共同养育问卷

杨丽珠和邹萍编制[16]的小学生父母共同养育行为问卷共20个题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因素分析后确定问卷的3个维度分别为协作支持、主动参与和对立冲突。各维度得分越高,共同养育行为越好。问卷的一致性信度为0.893,再测信度为0.721。

3.小学生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问卷

杨丽珠编制的小学生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量表共62个题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因素分析后确定量表的5个维度分别为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和情绪稳定性。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74,再测信度为0.732。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法对大连市三所小学的小学生进行调查。在正式测验中,每个班级有两名主试,主试是经过统一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需要父母完成的问卷告知被试回家后交予父母,第二天带来交予班主任;需要班主任完成的问卷一周内完成,一周后,连同父母完成的问卷统一收回。

采用SPSS17.0和Mplus7.0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各变量相关系数、平均数和标准差

上页表1列出了各变量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平均数和标准差。从表1中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溺爱性维度与父母共同养育各维度显著相关;父母教养方式民主性维度与父母共同养育各维度、人格各维度均显著相关;父母教养方式放任性维度与父母共同养育各维度、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及外倾性维度显著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专制性维度与父母共同养育各维度、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维度显著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与父母共同养育各维度显著相关;父母共同养育协作支持维度与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维度显著相关;父母共同养育参与主动性维度与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维度显著相关;父母共同养育对立冲突维度与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维度显著相关。

(二)调节效应分析

以父母教养方式为自变量,父母共同养育为调节变量,小学生人格为因变量,进行调节效应分析。所有变量在分析之前均进行中心化处理。由表2可知,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小学生人格情绪稳定性;父母共同养育对立冲突维度对小学儿童人格情绪稳定性预测作用不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与父母共同养育对立冲突维度的交互项对小学生人格的情绪稳定性维度负向预测作用显著,即父母共同养育对立冲突维度调节效应显著(=-0.273,t=-14.577,p<0.001)。

四、讨论

(一)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对小学儿童情绪稳定性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7-18],具体表现在: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负向预测小学儿童人格情绪稳定性维度,即教养方式不一致程度越高,小学儿童情绪波动越大,稳定性越差。

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是指父母双方在教养孩子中的矛盾面,也指父母自身在教养儿童前后的协调性、一致性程度[19]。协调性越低,一致性程度越低,则父母教养方式的不一致性越高。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20]。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与否,直接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及其人格的发展。这是因为在父母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而且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对父母的教养行为进行模仿学习[21]。如果父母教养方式保持较为一致的连贯性、协调性,则儿童会形成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情绪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但是,假若父母教养行为的差距较大,儿童则会焦虑、无措,无法很好地完成认知的统一化,这样的儿童由于受到父母的影响,则情绪波动较为明显、不稳定、敏感焦虑,还会伴随着攻击行为的出现[22]。

小学阶段是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影响儿童能否形成健康的成人人格的关键期。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成人之后的人格特点[23]。因此,需要父母采用较为一致的教养方式,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优秀的人格品质也会成为儿童将来生活、工作、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父母共同养育对立冲突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与小学儿童情绪稳定性间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父母共同养育对立冲突维度会在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維度与小学儿童情绪稳定性维度之间发挥调节作用。

目前,由于国内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庭规模越来越缩小,父、母、孩子这样的核心家庭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家庭结构模式,因此核心家庭的交互作用也就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家庭互动理论认为在家庭中存在一种三方交互作用的模式,即第三方会影响另两方的交互作用,而另两方的交互作用又可能施作用于第三方。也就是说,在三人家庭中,无论哪两个人进行交互作用时,只要第三人在场,第三方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交往双方交互作用过程与结果的影响;同时,第三人的在场或参与交往,也会对正在交往的双方发生某种影响作用[24]。

传统观念认为,教养孩子的责任只属于母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这种思想被逐渐取代,现在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对于孩子的教养,父亲与母亲共同负有责任。但是,问题随之出现,由于父母亲的生理特点、思维方式、社会生活阅历等各方面的不同,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会影响儿童的情绪稳定性。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不一致性能够在父母主动的沟通、理解中得到化解,那么这无疑会缓解父母教养方式的不一致性;但是如果在父母共同养育过程中,出现了不一致,而父母彼此之间又不能谅解,形成对立冲突,甚至还会在一方不在的情况下,在孩子面前进行言语攻击,形象破坏[25],则会大大影响儿童的判断,这样的儿童往往情绪不稳定,波动较大,易于焦虑,因为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父母之间,不知道该认同哪一方。可见,父母共同养育中的冲突行为,不仅对孩子的外在行为产生持续影响,而且会对孩子内在的心理失调以及其他问题产生影响[26]。

因此,本研究呼吁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自身教养方式方法的协调性、一致性,同时还要与另一方进行定时的交流沟通,共同探讨子女的教养问题,而非一方独断专制,这样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烦恼,不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结论

(1)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负向预测小学儿童人格情绪稳定性维度,即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水平越高,小学儿童情绪稳定性越低;

(2)父母共同养育对立冲突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与小学儿童人格情绪稳定性维度之间发挥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McHale J,Kuersten-Jogan R,Lauretti A,Rasmussen J. Parental reports of coparenting and observed coparenting behavior during the toddler period[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0,14:220-236.

[3]McHale J P,Rao N,Krasnow A D. Constructing family climates:Chinese mothers’reports of their co-parenting behaviour and preschoolers’adapt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0,24(1):111-118.

[4]杨丽珠.中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培养三十年[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9-14.

[5]Estevez E,Musiju G,Herrer J. The influence of violent behavior and victimization at school 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The role of parents and teachers[J]. Adolesence,2005,40(157):184-196.

[6]Aunola K,Nurmi J E. The role of parenting styles i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J]. Child Development,2005,7(6):1144-1159.

[7]Gable S,Cmic K,Belsky J. Coparenting within the family system[J]. Family Relations,1994,43(4):380-386.

[8]邹萍. 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及其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江范大学,2007.

[9]杨丽珠. 幼儿个性发展与教育[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

[10]杨丽珠,徐敏,马世超. 小学生同伴接纳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友谊质量的多层中介效应[J]. 心理科学,2012,35(1):93-99.

[11]Minuchin P. Families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provocations from the field of family therapy[J]. Child Development,1985,56:289-302.

[12]任朝霞.社会化过程中亲子关系的互动效应[J]. 理论与现代化,2002,2:53-56.

[13]McHale J,Rasmussen J. Coparental and family group-level dynamics during infancy:Early family predictors of child and family functioning during preschool[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8,10(1):39-58.

[14]McHale J P. Overt and covert coparenting processes in the family[J]. Family Process,1997,36:183-210.

[15]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 心理科学,1998,21(1):43-35.

[16]杨丽珠.儿童人格发展與教育的研究[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8.

[17]Karla G,Leeuwen V,Mervielde I,Braet C,Bosmans G. Child personality and parental behavior as moderators of problem behavior: Variable and personality centered approache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4,40(6):1028-1046.

[18]Prinzie P,Cathy M,Sluis V D,Amaranta D,Haan D,Dekovic M. The meditational role of parenting on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 between child personality and externaliz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0,78(4):1302-1323.

[19]马韵. 父母教育一致性[D]. 华南师范大学,2004.

[20]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M].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1]Bandura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M].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1997.

[22]吕勤,陈会昌,王莉. 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1):

130-132.

[23]Rudasill K M,Rimm-Kaufman S 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The roles of child temperament and teacher-child interaction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9,24(2):107-120.

[24]王坚红.亲子关系研究模式的结构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7(1):16-21.

[25]Westerman M A,Massoff M. Triadic coordination: An observational method for examining whether children are“caught in the middle”of interparental discord[J]. Family Process,2001,40:479-493.

[26]Jouriles E N,Murphy V M,Farris A M,Smith D A,Richters J E,Waters E. Marital Adjustment,Parental Disagreements about Child Rearing,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Boys:Increasing the Specificity of the Marital Assessment[J].Child Development,1991,62(14):241-433.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编辑/刘 扬

猜你喜欢

父母教养方式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幼儿气质活动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
我是小学生
儿童精神分裂症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探究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