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撬动语文课堂的翻转
2016-09-10王水丽
王水丽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是生生、师生间互动的场所,注重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2013年,我校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慕课联盟实验学校开始了翻转课堂的实践和研究。学校老师分别在成都龙泉一中、南京雨花台中学、武汉鲁巷实小及天津、山东青岛、苏州等地多次展示语文翻转课,广受好评。通过实践,找到了一条校本化的翻转课堂道路:教师创作微视频和设计《自主任务学习单》,学生在家观看微视频、完成学习单,课堂上进行拓展提升。翻转课堂的本质是教学范式的翻转:从独白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变。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一种交往、互动,是精神领域的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传统的学习,教师“教”,学生“听”。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缺少主动、个性化学习。即使课前预习,也因缺少指导或媒介,处于放任自流的低效状态。而对话改变这一局面。那如何通过发挥对话作用,撬动语文课堂的翻转?下面我以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八次》为例。
《第八次》讲了古代苏格兰受别国侵略,多次抗击失败,王子几乎失去信心,后来他从蜘蛛结网中获得启示,最后抗敌成功。第一课时学习指向文本的内容: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应用:通过观看微视频,讲好《蜘蛛结网》故事;有条理地写动员令,演讲《动员令》。
一、课前同“事物”对话,改善学习方式
1.全面定位对话的“事物”
广义的对话,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事物”(学习资源)之间。一般而言,“事物”指文本。文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学生只有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见解、困惑,才具备对话的“谈资”;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事物”还指教师创作的微视频和《自主任务学习单》。
2.精心设计对话的“事物”
在上《第八次》第二课时前,我精心制作了微视频,设计了《自主任务学习单》。视频中主要讲方法:画流程图法和配QQ表情法。学生边看微视频,边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第一部分,圈出蜘蛛结网的关键动作,学画流程图,根据流程图,有条理地讲故事。第二部分,给故事配QQ表情,有声有色地讲故事。第三部分,思考课堂讨论的主题:布鲁斯王子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第三部分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课堂学习目标,实现高效自主学习。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微视频的制作从内容上来说,一般讲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从语言表达上来说,课堂上常用的“同学们”“你们”的称呼被“你”“我们”取代,“相信你”“试一试”平等对话的语言取代了“你听懂了吗”诸如此类的不信任学生的表达。
3.主动学习对话的“事物”
学生“对话”高质量的微视频,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根据需要暂停、倒退、重复和快进,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绩效、对话的质量。因为当“人机一对一”学习材料具有足够的重要性、趣味性或其他吸引学生关注因素的时候,学生注意力和思维力都保持了良好的状态,就能产生面对面的“一对一效应”。事实上,翻转课堂的产生就源于对如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思考和探索。“用视频再造教育”和人性化学习原理的发现,是萨尔曼·汗“翻转课堂”对当代教育的重大贡献。
总之,学生课前与“事物”对话,进行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改善了学习方式,为语文翻转课上的解疑、拓展、提升奠基。
二、课堂同“他人”对话,改变师生角色
课堂教学中的“他人”,可以是教师、学生,可以是教材中的人物,可以是教材作者,也可以是观课教师。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拥有权威,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对话”,改变了师生的角色。
先看《第八次》翻转课堂设计思路:检测学生观看微视频的自学情况——讲故事;然后,鼓励学生围绕着“动员”提问,小组讨论,提炼关键词,交流写动员令的流程图;最后小组派代表演讲动员令。这节课,学生不断地和“他人”对话,取得明显的效果。成功的关键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以主问题为切入口
课堂问题不能小而碎,不能让学生一看就懂、一读就会、一问就答。语文翻转课堂教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在于“问题”的选择。问题不是简单的认知性的是非问题,而是有思维价值、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
《第八次》课堂的对话以主问题“布鲁斯怎样动员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抵抗”为切入口。为什么?首先这是学生梳理出来的问题;其次,体现编者的意图,这是教材后的练习题;最后,这个问题为下面写《动员令》作准备。学生在“写”和“讲”的对话中,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到人物的精神,更好地应用语言文字。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知识,多角度地体验,与教师、同伴、作者、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2.以合作学习为途径
传统语文教学很少涉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忽视和浪费了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因素,这也是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对话,让传统意义上的边缘地位的学生回到中心地位,语文课堂显现了生动活泼的氛围。
《第八次》的课堂上共有三次合作:第一次合作讨论写动员令的“关键词”;第二次合作写“动员令”;第三次读、改“动员令”。小组合作时,学生各抒己见,或赞同,或补充、或反驳,使对话真正达到一种主体间相互交融、取长补短的互动状态。
小组合作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当然,有效的小组合作要有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合作能让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个体间、学生个体与群体间对话,共享知识与经验、共享智慧与情感、共享语文课堂的精妙。
3.以成果展示为补充
对话不局限于“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翻转课堂成果展示往往采用“一对多”的形式,成果展示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上课之初,让学生根据“动作流程图”和“QQ表情”有声有色地讲“蜘蛛结网”故事。在南京、成都的公开课上,我鼓励学生离开座位,讲给听课的老师听,在公开课的特定环境中,学生和听课老师面对面的对话。学生根据蜘蛛结网的流程图讲述故事,增长言语智慧,发展言语个性。
上课结束前,学生代表演讲了《动员令》。我鼓励学生以批判的意识评判、对话,提出疑议。学生从演讲的内容、技巧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课堂上闪现思维碰撞的火花,赢得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正如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教育思想家的保罗·弗莱雷所说:“只有要求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对话,才能产生批判性思维。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通过师生评价、质疑、补充,学生们掌握了演讲技巧:言之有义——中心明确;言之有物——内容具体;言之有序——条理清楚;言之有情——倾注情感。
对话,改变了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学习伙伴。
三、课后同自我对话,改进评价方式
有人曾问过安提斯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他答:“同自己谈话的能力。”学生自我对话,是对话的高级形态。语文教学的任务要使学生的自我对话自觉化和习惯化。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自我对话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需要教师作细致的引导。这节课结束后,我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反思自主学习。
在家观看微视频是否认真?完成任务单是否认真?读了几遍课文?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行审视。
(2)反思合作学习。
认真倾听了吗?积极表达了吗?贡献多少智慧?上课走神了吗?让学生通过反思,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以利修正自我。
(3)反思学习方法。
从微视频中学到了哪些方法?从同学处学到了哪些方法?从老师那儿学到了哪些方法?哪些方法合理而有效?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提高学习的能力。
当然,根据年级的不同,还可以有其他方面的反思。但这样的反思口说无凭,很可能流于形式。经过改进,我设计了“反思卡”,学生根据反思卡的内容自我对话,直观简单,直面自身的优缺点。我还设计了适合翻转课堂用的“四叶草”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在网络上用文字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反思,其他学生以跟贴的形式点评、交流,形成互动。
自我对话是一种自我评价,是对“他评”的补充,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总之,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翻转了,首先要看课前自主学习是否有效,其次要看课堂教学结构是否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看教师是不是走下主宰真理的神坛,着眼于学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开发。而课堂成功翻转离不开对话。对话,改善了教育理念、师生角色、教学结构、课堂组织、评价方式、学习方式等,撬动了语文课堂的翻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