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时代的教学突围

2016-09-10陈静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外分数数学

陈静

21世纪,我们身处信息时代。科技,让世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也因技术的融入,打破了场域、时空的界限,得以无限延伸。然而,技术却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一、“课囧”:被技术包围的教学困境

笔者曾就此问题与50位小学数学教师做过交流,梳理他们目前面临的教学困境。

1.一囧——“全光盘”的教学时代

现在的课堂,几乎被教学光盘垄断,50位(占100%)被访谈教师都表示,一线教师大量随堂课都依赖教学光盘,因其与教材匹配,使用时可以自主选择教学流程,大大缩短制作课件的时间,实用加好用,所以深受教师欢迎。但老师们表示,他们有时也会舍弃教学光盘,而采用自制的课件进行教学,通常面临有公开课的教学压力。

2.二囧——“微课”的教学挑战

以“微视频”为主要方式的微课教学,为儿童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也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研究热点。不过,微课教学需要教师自主开发具有个性特色的微视频,无形中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研制开发优秀“微视频”教学资源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持,对于普通教师来说,面对“微课”的教学挑战,很多人有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无奈,又或者只能“望而却步”。被访谈的50位教师中,有15位(占30%)教师表示他们曾被选派参加微课教学竞赛,尝试“微视频”教学,而一节微课背后通常都有强大的团队力量,单靠教师一己之力往往难以完成。

3.三囧——“翻转课堂”的思考

被访谈教师对“可汗学院”“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并不陌生,但都感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一定适用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老师们纷纷表示,时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的冲击比较大,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而产生困惑: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着力点究竟在哪里?如何以不变应万变,从容面对来自信息时代的教学挑战呢?

二、突围:“大教学案”——对教师备课的再思考

访谈中我们感受着教师们的心声:课堂,不仅需要技术的辅助,更需要教师的大视野、大思考和大智慧!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与其耗费大量成本去制作课件,倒不如执着于对课堂教学深入的思考——把握知识本质,研究学生学情,关注核心问题。于是,在当下被技术包围的课堂中,我们重拾教学之根本,寻求一条教师自我突围的途径,思考并尝试构建小学数学“大教学案”。

何谓“大教学案”?是针对某个教学内容由教师自主设计并开发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其中既包括基于儿童学情设置的课前研习学案,又包括围绕核心知识的教学环节预设;既有课内教学素材,也有课外学习资源;既考虑课前知识储备,也考虑课后延伸拓展。“大教学案”的设计开发视角不仅停留在常规备课层面,更关注到以往备课容易忽略的几个盲点,比如对课前研习预案的设置、围绕核心问题的对话交流、自选难度的分层练习及课外延伸学习,等等。

1.立足点——“大”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能仅把眼光和思考投到某一节课上,而要有对学科整体知识结构乃至数学教育整体把握的意识。备课要承上启下,前后贯通,深入浅出,要有整体架构的全局意识,眼中要有人,要把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和数学能力发展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

2.独特点——“整”

这里的“整”,是相对于常规备课而言。“大教学案”既考虑到教师的教,又考虑到学生的学;既考虑课堂,又考虑课外;既考虑知识的前期储备,又考虑到知识的后续延伸。

3.关键点——“全”

日常备课一般由“复习、新授、练习、小结”几个环节构成,备得久了,就成了流水账。而“大教学案”由几个不同的板块灵活组合而成,类似于一个微型教学资源包。其中的“个性化研究”——指向于儿童课前研习预案设置;“活动与对话”——设计围绕教学内容的主题活动,突出重点、难点及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把备课重点引导到关注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上;“巩固与提升”——指向自选难度的分层练习,关注学生个体学力差异,关注自我测试、互动评价及反馈提升;“拓展与延伸”——关注课外的“延学”,即学科知识的课外延伸拓展。

4.优势点——“活”

(1)自由:内容选择自由,可选择某一知识点、某一课时、某一单元或者是某一系列的教学内容进行研发设计;(2)自主: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自主选择不同教学板块,也可以灵活调控各板块的教学时间;(3)实用:充分关注儿童自主学习力的提升,重视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和延伸,不仅对儿童的“学”起到了引领助力的良好效果,也对教师的“教”有指导与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大教学案”不必课课研制,一线教师可以借助小团队(如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共同选择值得研究的教学内容进行研发,以此种方式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研究与交流,会有较好效果。

三、实践:以“认识分数”一课为例解读“大教学案”

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二)(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76~78页例1~例2)

【个性化研究】

“认识分数”自主学习任务单

任务1:准备“分”

1.准备好彩笔、剪刀、白纸等学习用具。

像下图这样在白纸上画一个大大的椭圆,再用彩笔和直尺在椭圆中画上粗粗的虚线,并把椭圆图形从白纸上剪下来。

任务2:回忆“分”

2.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

(1)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

(3)把一个圆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它的(   );

(4)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  )份,每份就是它的(   )分之一。

任务3:动手“分”

3.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  )分之(  )。

先动手分一分,也可以在刚刚剪下的白纸上画一画。你是怎么分的?又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跟爸爸妈妈说一说。

“自主学习任务单”,由旧知引入,三个互相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的自主研习(三个层次的课前任务,因人而异弹性实施,以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为好)。

(1)准备“分”。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必要学习准备。任务1中为学生设立了关于“分”的经验储备,“大大的椭圆”标志着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为“单位1”的模型建构埋下伏笔;“粗粗的虚线”标志着对整体的“均分”,也为建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行预设;同时,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学具准备也是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一环。(2)回忆“分”。本课是分数意义的第二次重要拓展,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在此基础上继续认识由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紧密,唤醒学生经验中关于“分数”的已有认知。任务2通过分一个蛋糕、一个圆、一条线段,既回顾了分数意义初步建立的过程,更为新知学习进行必要铺垫。(3)动手“分”。此环节鼓励学生自我尝试。可以借助6个苹果实际操作分一分,也可以在剪下的白纸中画一画,初步体会每份3个苹果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操作之后的思考和表述,则可以与家长交流。

【活动与交流】

活动一:动手“分”——理解并建构整体的含义。

1.分一分:把一盘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在自己准备的椭圆形白纸上独立用圆片等学具操作,分一分。

2.填一填: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  )。

3.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又是怎样想的?

师追问:(1)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这里的表示什么?(2)昨天研习,同学们回忆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每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今天分4个桃子,为什么每一份也可以用来表示呢?(3)每只小猴可以分到几个桃?这里的“2”和每一份里面的“2”含义一样吗?

4.想一想:

把一盘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  )。

把一盘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  )。

师追问:(1)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你们是怎么想的?(2)为什么每盘桃的个数不一样,但是每一份都能用这个分数表示呢?(3)不管每盘桃是几个,如果想用表示其中一份,那么一定要怎样分?

以上呈现的是本节课“活动与交流”的第一个环节,以学生的操作活动贯穿。分一分、填一填、说一说、想一想,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与思考空间。课前自主研习已经回顾了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再次深入理解这个分数的含义。随着一盘桃的个数从4个变成6个,再变成8个的过程,进一步感受把几个物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初步形成对“单位1”的感知,并体会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不管这盘桃一共有几个,其中一份都可以用来表示。特别关注“说一说”和“想一想”这两个环节中的教师连环追问:“为什么每盘桃的个数不一样,每一份还是能用表示?”“不管每盘有几个桃,如果想用去表示其中一份,那么一定要怎样分?”层层深入地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交流对话中引领学生对的认识由模糊走向清晰,由粗浅走向深入,逐步逼近对分数本质意义的理解。

【巩固与提升】

本环节设计三个分层练习,第一层是对新知的巩固:依然是熟悉的分桃子情境,要求学生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老师的悄悄话”给予适当提示,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方式完成:直接思考、画一画或者用学具代替桃子,先分一分再填写,完成后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学习评价。第二层次是分红花的问题情境:三幅图红花的总数不同,但都平均分成了3份,“老师的小问题”将学生思考的重点聚焦于:“分的总量不同,为什么每一份都能用表示?”同时关注生生之间的交流与评价。第三层次由分小棒的情境展开,重点引导儿童在对比中再次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样是分12根小棒,为什么每一份所对应的分数各不相同呢?”在操作思考中,在交流互动中,在对比辨析中,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渐清晰明朗。

本环节还提供了三个不同难度级别的课后自我测试。其中第一题主要测试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第二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分数的意义,把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从给出的一份小棒的根数推断出所分整体的总数。本题属于逆向思考,需要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深刻理解。第三题是一道开放题,数量更多的小方块组成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可以找到的类似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也更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能力强的学生能够从…,一直有序找到,甚至会有少数对分数意义理解深刻的学生能找到又或是,并能够把所找到的几分之一这些分数按照大小正确排序,从而发现这些分子都是1的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但也许有的学生只能零散、无序地找到几个符合要求的分数,还有的学生可能无法正确比较所找到的分数的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肯定存在的,也应该允许存在。作为教师,应该更多提供这样能让学生发挥不同水平的开放习题,让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提升。

【拓展与延伸】

【分数的起源】

同学们,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吗?下面我们首先一起来了解一下分数的起源吧。

分数起源于“分”。一块土地分成三份,其中一份便是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一种说法。用专门符号写下来便成了分数,分数的概念正是在人们处理这类问题的长期经验中形成的。

世界上最早期的分数,出现在埃及的阿默斯纸草卷。公元1858年,英国人亨利林特在埃及的特贝废墟中,发现了一卷古代纸草,立即对这卷无价之宝进行修复,并花了19年的时间,才把纸草中的古埃及文翻译出来。现在这部世界上最古老的数学书被珍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内。

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是中国,中国使用分数的历史要比其他国家早一千多年。我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左传》中,规定了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过周文王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过九分之一。秦始皇时代的历法规定:一年的天数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这说明:分数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并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

【生活中的分数】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分数吗?你能把你见到的分数写在下面的卡片里吗?

(1)地球上海洋面积大约占整个地球面积的。

(2)

(3)

(4)

【巧分图形】

同学们,你有办法把一个正方形分成大小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吗?比比谁的分法多?

学生的课内数学学习固然重要,课外的延伸性学习同样值得关注。此板块设计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适当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延伸的内容可以多样,如数学绘本、数学童话、数学史、有趣的与课内知识相关的数学游戏等。这里设计了以下知识链接:(1)了解分数的起源:进行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渗透。(2)寻找生活中的分数:为学生的课内学习寻找生活的源头活水,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真正理解生活中这些分数的意义,认识到生活中的分数不仅仅全是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为以后的分数学习作铺垫。(3)巧分图形:把分数的认识隐含在对图形的分割中,通过有趣的分图形活动再次认识几分之一。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重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备课思考,似乎有点“老调重弹”的感觉,但设计“大教学案”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引教师从被技术包围的教学困境,走向对课堂教学内涵的追求和思考。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也许我们无法跟上技术变革的脚步,但却应该始终铭记,研究教材,发展学生,有效提升,才是课堂教学永远不变的主旋律。?筻

猜你喜欢

课外分数数学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
取经之路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