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的意义和思路
2016-09-10钟祖荣
钟祖荣
2015年,教育部组织了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这是一项影响教师培训长期效果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研究与设计工程。为什么要研制此标准?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研制?这将对教师培训工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基于前期研究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梳理。
开展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的依据
1.政策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我们认为,教师培训课程质量是教师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研究教师培训课程就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和着力点。
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强调健全教师教育标准体系,要求“制订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和培训质量评估标准体系”。教育部在2013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国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可见,研制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是完善整个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需要。
2.理论依据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因为课程是形成人的素质的基础和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素质。培训课程是培训目标实现的载体,培训课程影响培训的质量和教师的质量,在整个教师培训工作系统中处于重要位置。培训课程建设有诸多工作,如体系构建、内容筛选、资源开发、教材编写等,但培训课程标准居于领先的地位,它能统筹指导相关工作。
3.现实依据
研制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也是解决目前教师培训课程诸多问题的需要。目前,教师培训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有:无统一标准,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缺乏系统性和衔接性,由于需求分析不到位,培训主题和目标的设置存在不聚焦、比较空泛的现象,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有距离,缺乏针对性,优质课程资源不足等。因此,需要加强培训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的指导。而制定培训课程标准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开展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的意义
1.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
课程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培训的质量。目前,由于在培训课程的设计、开发和资源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使得培训课程的针对性、结构性、丰富多样性不足,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是基于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而对培训的目标、起点、内容、实施做作出的规范,应该具有规范性、引领性、指导性。对培训机构而言,能够为各级教师培训院校和机构设置培训课程提供参考依据,能够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对中小学校长而言,有助于促进校本培训,提高校本培训质量,推进学校教师队伍质量提升;对教师个人而言,也能够为教学能力的个人诊断、个人发展规划、学习内容选择等提供参考。
2.丰富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的经验
我国对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十分重视。1998年,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近年来,教育部结合培训项目也在探索制定培训课程标准的经验。一是2012年教育部组织研制了《“国培计划”课程标准》。二是启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14年伊始,研制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形成了标准体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分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和专业发展类四类共27个课程主题,规范指导各地课程资源建设和培训课程内容设置,提高了培训质量。
3.促进教师培训课程理论的发展
研制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有一系列问题需要回答,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何划分才能更加有效?培训目标和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如何缩小?教师培训课程形态是什么样的?教师不同方面处于不同水平,选择的课程如何组织?选择性培训如何有序组织?专题课程如何体现出与不同能力水平的需要对应?这些问题既是实际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在研制过程中回答这些问题,必将促进教师培训课程理论的发展。
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路设计
研制教师培训课程标准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解决分层次培训与针对性问题;第二,解决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联度问题,提高培训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贡献度;第三,规范培训课程设计、开发、实施,提高培训的规范性和质量水平。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在设计思路上也有三方面的创新:针对针对性和分层问题,在课程标准研制中,增加了“能力诊断”这一要素。针对实效性、关联度、贡献度问题,在课程标准研制中,以教师的工作逻辑、工作能力为线索,以中小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板块为依据,划分教师的能力项,并对能力项进行目标设计、课程设计,通过培训课程的学习、相应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师更好地胜任相应内容的教学,提升教学质量。针对规范性问题,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系列设计,对课程实施提出符合成人学习规律的要求。
下面从维度、要素、层次等方面具体阐述研制思路。
1.四个维度
教师专业标准包括三大维度,即专业理解与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此为依据,并基于工作导向、实践导向的理念,我们设计了师德修养、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学习与发展四个维度。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两个维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而师德修养、学习与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学科教学体现学科的特点,其学科教学能力从对学科的整体把握能力、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能力去划分。比如,语文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就划分为语文教学整体把握能力、识字教学能力、阅读教学能力、写作教学能力、口语交际教学能力、综合学习教学能力等。班级管理主要反映教师在教育方面的职责,包括对学生的认识与研究、班主任工作、思想品德教育、家校沟通等内容。师德修养主要包括职业理解、行动态度、个人修养等。学习与发展是指教师专业发展的诸活动,主要包括发展规划、阅读学习、实践反思、专业研究等。
2.四个要素
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体现在四个要素上,即培训目标、能力诊断、培训课程、实施建议。“培训目标”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发展要求,它体现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质量的要求。“能力诊断”是在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表现系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诊断指标,通过诊断把握教师培训和发展的现实起点。在现实的能力起点与培训目标之间,就产生一个发展空间,这个空间就要靠培训来缩小,课程内容就是缩小这种差异的手段。“课程内容”是针对特定的能力目标的达成,针对教师特定层次的能力水平而设置的培训内容,着眼于帮助教师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实施要求”是对培训模式、培训方式、培训组织、资源开发、培训评价等内容的规范要求,重在推动各地创新培训模式,推行集中面授、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确保课程实施质量。四者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培训目标是教师工作能力的目标期待和应然状态;能力诊断是教师工作能力的实际情况和实然状态;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师工作能力所选择的内容;实施要求是提高教师工作能力所使用的方式方法及评价方式。
3.四级指标
指标是指每个维度、每个要素下的不同层次的内容。培训目标、能力诊断两个要素本质上都是围绕教师的工作能力讲的,目标是能力的目标要求,诊断是能力的实际水平,因此基于能力的层次,由大到小、由总到分、由概括到具体划分,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建构。课程内容要素按一、二、三、四级指标建构。一、二级指标与培训目标、能力诊断的能力项相同,三级指标是与某种能力对应的培训课程模块,四级指标是该模块下设计的若干培训专题及其内容要点。
4.四个阶段
培训课程标准研制是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设项的,一个学科一个培训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维度各学科不同,所以这部分由不同的团队研制。研制的过程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核心是确定各学科教学维度的各级指标。指标的细化有一定的标准,但有时比较复杂,需要研讨确定。第二阶段,是针对各项能力,开展大规模样本的教学行为的调研,了解每项能力四级水平的行为表现,并进行描述。第三阶段,针对每项能力进行培训目标、培训课程的设计,特别是把培训课程与特定目标、特定能力水平对应起来。第四阶段,结合培训项目,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培训试验,验证能力诊断是否科学,培训目标是否合理,培训课程是否有效,基于培训试验修改完善培训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