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家冲:银杏树下的集结

2016-09-10王君

时代报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军团

王君

银杏树下的集结

2016年的初秋,记者来到位于大别山北麓河南省罗山县的何家冲,探访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从罗山县到何家冲,一个半小时的路程,一路道路蜿蜒,两侧丛林密生。何家冲的红色记忆主要由何氏祠、红军医院、银杏树等三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构成,它们虽然历经了80多年的沧桑变化,但焕发出来的红色印记毫不褪色。

到达何家冲“闪闪红星门”这一标志性建筑时,晴空万里。但据说,当年红军从何家冲出发时,是在一个雨天。距红星门不远,古朴的明代建筑何氏祠映入眼帘,这里就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军部旧址。

当年,红二十五军曾在设于此的军部机关召开重要会议,进行长征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

走进祠内,机要室、值班室、会议室仍保持着当年的样子,珍藏在展柜里的油灯、大刀、文件袋,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诞生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原属红四方面军一部分。红四方面军转出大别山后,留在根据地的红军武装和地方游击队重建了红二十五军,并于1934年11月16日从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

在何氏祠左边200米处,走过“长征路”,红色的路标指向誓师广场。广场上,那棵树龄800余年的银杏树依然枝叶繁茂,成簇的绿色白果密匝匝犹如水晶葡萄。树下,两个“脚印”格外醒目,上书“红二十五军出发地标志(白果树)”。当年,红二十五军就是在这里冒雨集合,迈出长征第一步。

80多年前,这棵银杏树是何家冲附近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树下的石磨盘和旁边的红军井,一起见证了当年千余将士慷慨激昂的斗志。老人们还记忆犹新,出发那天下着大雨,但依然浇不息战士们的一腔热血。

1934年11月16日晚,刚刚整编完毕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全体将士共3000余人,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领导下,集结在村头的大银杏树下,高举着“中国工农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此出发长征,北上抗日……

一支神奇的部队

何氏祠依山而建,罗山县遂利用祠后连绵起伏的山势修建了一条模拟长征路。山高不过三百多米,总长大概两千多米,路不是荆棘路,桥也非铁索桥,但时高时低曲折蜿蜒的山路,让人走一段便气喘吁吁,不由对走过万水千山、历经九死一生的红军将士肃然起敬。在这条路上,记者在当地人的介绍下,对红二十五军有了更加深入地认识。

红二十五军是长征中唯一有发展的红军部队。1935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徐向前、陈昌浩建议,并经中央同意,从红四方面军抽调3个整团共3800人补充给中央红军的第一军团、第三军团。张国焘闹分裂后,党中央率第一、三军团改称陕甘支队,继续北上。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边区时只有7000多人,其中约2000人还是从红四方面军补充进来的。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时共有2980余人,长征途中创建了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这是长征途中各主力红军所建立的唯一一块较稳定的根据地。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主力4000余人继续西征北上,到达陕北时还有3400余人,留在鄂豫陕根据地的红七十四师也发展到2000多人,两部合计5000多人,比长征出发时的人数多了将近一倍。这些部队后来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红二十五军是长征中装备好、战斗力强的部队。1932年11月红二十五军重建后,长期处于10多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和“清剿”之中,在频繁的战斗中锻炼出一套机动灵活的战术和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以一次次的胜利消灭了敌人,壮大了自己,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长征出发时几乎是清一色的东北军武器装备,每个连有6挺轻机枪,还有崭新的马步枪,以至于在长征途中国民党的一些地方武装、地主围寨的家丁误把红二十五军当成了东北军。红二十五军在多次战斗中以少胜多,有时能成旅成师地消灭敌人。如袁家沟一仗,全歼陕军杨虎城部警备第一旅;劳山战役中歼敌东北军一一〇师师部和两个团4000多人。劳山和榆林桥战斗后,红二十五军几乎每个班都配备了机枪,这在当时红军部队中算是数一数二的。红二十五军北出秦岭、威逼西安,一度攻占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天水城,迫使企图拦截中央红军北上的于学忠、毛炳文两个军在西进途中行动迟滞,敌胡宗南部也从川甘边调兵回援,从而有力地配合了红一、四方面军的长征。在被称为陕北根据地“奠基礼”的直罗镇战役中,由原红二十五军改编的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也是战斗的主力,歼敌2个团,击毙敌师长牛元峰。

由于红二十五军战斗力强,从1933年起,东北军先后有10多个师与红二十五军作过战,被消耗很多;红二十五军到鄂豫陕边区时,东北军有8个师、西北军杨虎城有几个旅攻打红二十五军,都大吃苦头。张、杨深知红二十五军的战斗力,所以在发动西安事变时,指名要求中共派徐海东率部南下,保卫西安,准备抵抗国民党亲日派的武装进攻。有趣的是,东北军进攻红军被消耗殆尽的几个师的番号被蒋介石取消,其中一一五师、一二〇师的番号在抗战初期都给了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

红二十五军是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红二十五军主力于1935年7月16日离开鄂豫陕根据地,艰苦转战2000余公里,于9月15日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成为长征中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队伍。9月18日,与陕北红军第二十六、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全军团7000余人。红二十五军因军容雄壮,武器好,成为军团的主力,原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成为红十五军团的军团长和政委。10月间,又以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的胜利,迎接党中央和陕甘支队的到来,为中央红军能在陕北落脚站稳奠定了基础。

9月18日,党中央率第一、三军团北上到达甘肃南部的岷县哈达铺镇,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了国民党军进攻陕北红军的消息,这为党中央确定陕北为红军长征落脚点,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依据。9月22日,毛泽东在哈达铺会议上宣布成立红军陕甘支队,向陕北挺进。9月27日,党中央在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正式决定以陕北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11月上旬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并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中央红军刚到陕北时,人困马乏,物资非常困难,毛泽东只好向红十五军团借2500元钱。徐海东不但从十五军团7000元“家底”中拿出5000元支持中央红军,还决定从每个连队抽出3挺机枪及其他枪支、弹药若干;从供给部、卫生部抽出部分好的衣物、布匹、医药用品;集中部分在劳山、榆林桥战役中入伍的红军战士,经过训练后,调配红一军团。此举受到中央领导的称赞,称红十五军团“真是雪中送炭啊!”

长征中,红二十五军纪律严明,政策水平高,统战工作做得好。红二十五军在战斗中缴获战利品很多,因为补给充足,在长征途中不需要打土豪、进地主围寨,不实行没收政策,不征粮派款,不用民夫,而且还保护工商业和小商贩,所需粮草一律以通用的银元购买。所经围寨,都事先给寨主头目和沿途地方武装写信,晓以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义,促其中立,从而减轻了前进道路上的阻力。部队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进入宁夏回族地区后,专门规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还帮助回民劳动,为回民群众治病施药,吸收回民参加红军和革命工作,得到回民的称赞和拥护。后来,当中央红军到达这个地区时,回族群众不仅不害怕,不躲避,反而高高兴兴带上水果、食品,燃放鞭炮,热烈欢迎红军。毛泽东连连夸赞红二十五军“政策水平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红二十五军还非常重视敌军士兵工作和统战工作,争取了不少东北军官兵在与红军对阵时对天放枪,或拖枪给红军,甚至参加红军,做红军的宣传员。高福源等被俘的官兵经过教育而被释放后,回到原部队去做争取抗日工作,对后来争取张学良、杨虎城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与红军建立“三位一体”的统战关系及发动西安事变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红二十五军是长征中一支最年轻的红军部队。1936年刊登在《共产国际》第七卷第三期上的题为《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底的远征》一文开头就写道:“最堪注意的就是这支队伍差不多没有年逾十八岁以上的战斗员。从前的鄂豫皖苏区里,遭受异常残酷的恐怖,那些在战斗中牺牲者的孤儿,那些在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远征到四川的红军战斗员的子弟,便在这种恐怖条件下建立起游击队,从游击队变为现在以‘儿童军’著名的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指战员绝大部分是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的青少年,还有少数八九岁的小娃娃,他们跟着自己的父兄,经历了不平凡的长征历程,在红军长征的“摇篮”里长大成人。如二二三团供给处的熊发龙曾当过六安县乡苏维埃主席,长征出发时把八九岁的儿子装在布袋里背着行军,一直由同志们轮流背到陕北。来自六安县的“红小鬼”明道和,1932年冬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时,在商洛山区生病走不动路,流落到柞水县当了一户农民的“干儿子”,隐姓埋名和一群小娃娃一起放牛。听说红二十五军到了商洛山,明道和就串联了十五六个放牛娃连夜赶了几十里山路,参加了红二十五军。这支“儿童军”年龄虽小,但斗志旺盛,战斗力很强,每次战斗,年龄稍大的指挥员都带头冲锋,军首长更是身先士卒。

喋血长征路

走过英雄桥、勇士崖、红军井,“长征路”的每一处,都会引出一段历史记忆……

1934年11月16日夜晚,红二十五军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全军在省委和程子华、吴焕先等军首长的率领下,从罗山何家冲出发,踏上了艰难而曲折的漫漫征途。11月底,红二十五军到达方城县独树镇附近,准备从七里岗通过许南公路,进入河南西部的伏牛山区。这时正遇寒潮,风雨交加,战士们衣着单薄,冻得连枪栓都拉不开。敌军一一五旅和骑兵团抢先到达,封锁了公路,把红军四面包围起来。军部的一个参谋主任贪生怕死,骑着骡子边逃跑边叫道:“我们被包围了,过不去了,各自逃命吧!”一时间,少数人思想出现了混乱。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吴焕先一手拿枪,一手拿刀,站在公路上振臂高呼:“冲上去顶住敌人,这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后退!”随后,他举起大刀,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率领战士冲上去和敌人展开白刃战。红军战士在政委带领下,奋勇向敌人冲去。就连没有武器的脚夫也拿着扁担参加了战斗。经过血战,红二十五军打退了敌人的阻击,杀出重围,绕道通过许南公路,胜利进入伏牛山区。这次战斗过后,吴焕先表彰了作战英勇的同志,痛斥了那个参谋主任临阵脱逃的可耻行为,对其执行了枪决。

进入伏牛山区以后,省委看到该区反动围寨很多,创建根据地比较困难,决定率领部队继续向陕南挺进。在过拐河时,吴焕先指定韩先楚部抢占河边的一个寨子。此时,敌人也从另一条路上奔袭而来。红军手榴弹、长短枪一齐开火,打得敌人狼狈逃窜,全军安全过河。这是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上危险的一步,虽然全军上下已疲惫不堪,但由于吴焕先的深谋远虑,指挥得当,才化险为夷。12月初,红二十五军在吴焕先、程子华率领下,粉碎了敌人4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长驱千余里,从铁锁关胜利地进入陕南地区。尾追的敌人全部被甩在后边。在行军途中,吴焕先骑在马上不是看报就是读书,到达宿营地就察看地形,布置警戒。他和各级政治工作人员不断地鼓舞部队的士气,对于部队从罗山到陕南的胜利转移,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进入陕南后,红二十五军先后与阻拦的国民党军多次激战,粉碎了“围剿”,开辟了鄂豫陕根据地。吴焕先先后任鄂豫陕省委副书记、代理省委书记等职。在此期间,吴焕先十分关心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四方面军的行踪。他说:消灭敌人两个团也不如缴获一部电台,有了电台就可以听到中央的指示了。打出终南山以后,红二十五军从缴获的报纸上和交通员带来的信息中,获悉红一、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合,并有北上的动向。吴焕先和省委其他同志认真研究了斗争形势的重大变化,召开了鄂豫陕边区省委会议,决定带领红二十五军向甘肃方向挺进,策应党中央与主力红军北上。同时决定红二十五军北上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留下郑位三、陈先瑞等领导同志,继续坚持陕南地区的斗争,巩固和发展这块新建的革命根据地。

1935年8月21日,红二十五军抵达甘肃省泾川县境时,敌人一个团突袭而来。时值大雨倾盆,河水猛涨,红军先头部队过河后难以回援,后卫部队背水作战。吴焕先见情势危急,高声喊道:“同志们,绝不能让敌人逼近河边!压住敌人就是胜利!”随即亲自带领100余人攀登陡崖,插入敌人侧后,与敌人展开激战,敌人一个团1000余人全部被歼。战斗中,吴焕先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8岁。

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陕北,成为最先完成长征的红军部队。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和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立在陕北,奠定了基础。那些如同吴焕先一样年轻的红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披荆斩棘,英勇奋战,赴汤蹈火,一往无前,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催人泪下的青春凯歌!

如今的何家冲,时过境迁,模样有所改变,但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还有流淌着红色血液的何家冲人,这红色的记忆将源远流长,就像这颗枝繁叶茂的银杏树,被世人口口相传。

猜你喜欢

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军团
吴焕先红二十五军“军魂”地位的确立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中国军团东京奥运38金全记录
“绿豆军团”成长记
浅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试论沣峪口会议的历史功绩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红二十五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提出及其抉择
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看红军践行群众路线的意义
历史瞬间之九:激战嘉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