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砖桥小镇:重温“不握手会议”

2016-09-10李丹

时代报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刘邓银元大别山

李丹

光山县,砖桥镇。

这个小镇听来陌生,但是却因为一间祠堂和一次会议被记在了中国红军的史册上。这间文氏祠堂始建于1884年,清光绪九年,距今142年。建成63年之后,它迎来了一批神秘的“客人”。

代号“王大湾”

1947年秋天,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8月27日胜利到达光山县境内。

这时,问题出现了。由于部队是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很多战士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穿不惯草鞋,语言又不通,地形也不熟”。在没有后方供给的情况下,不停地行军作战,使部队所处环境十分艰苦。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和艰苦性认识不够,对能否坚持下来产生了怀疑,打起仗来也顾虑重重,错过了一些歼敌机会。当时,刘邓大军10余万人被上百万敌军团团围住,如果再不打几个胜仗,将局面打破,处境将极为危险。在生死存亡之际,刘伯承、邓小平决定于当年9月27日至9月29日,在光山县文氏祠召开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这就是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古田会议”的王大湾会议。

9月25日,刘邓首长指挥部队发起了光山斛山寨战斗,围歼敌八十五师。在进行斛山寨战斗的时候,各纵队旅以上干部几乎全部接到命令:27日到光山王大湾参加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但将军们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到王大湾这个地名。后来,参加会议的将领们均由总部派来的骑兵专程引导,一程一程地把他们送到“王大湾”。

将军们眼前的“王大湾”其实是光山县砖桥街南端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院落,前厅后堂与东西厢房组成一座四合院。将军们恍然想起,50天前,南征之际,刘邓为保密起见,各指挥部都以各部参谋长的姓氏取村名作番号;刘邓统帅部的番号是李家庄,一、二、三、六纵的番号分别是潘店、王家园、曾家庄、姚官屯。不言而喻,“王大湾”便是会议的代号了。

“握什么手,不握手了”

我们到达王大湾会议旧址之时,正是一个凉爽秋日的午后。和风一吹,树叶轻轻翻飞。在几棵高大树木的掩映之下,这个徽派的祠堂建筑显得如此柔美。祠堂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现存房屋16间,分前后两进,内有回廊一周,为一天井院落。西边厢房便是邓小平、刘伯承的寝室。

当时刘邓首长派去骑兵,一站一站把将军和各级干部引过来。由于会议是在军情紧急、战斗频繁的情况下召开的,远在皖西、鄂东的有些纵、旅干部未能赶来参加会议。

“20多位纵队和旅的指挥员到来时,刘邓还没来,大家也不知道要开什么会,就站在外面又说又笑的。”王大湾旧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刘邓来到时,大家停止了说笑,向首长举手敬礼。按照惯例,经过敬礼后就要握手,站在最前面的几个人习惯地伸出了手,邓小平还礼的手还没放下,在空中一摆:“握什么手,不握手了,今天要开一个不握手的会!”大家这才发现,刘邓首长的脸色凝重,没有平常惯有的笑容。

在挺进大别山之后,因为条件困难,有些人思想上产生了右倾情绪,甚至对坚持大别山斗争能否胜利也产生怀疑,少数部队一时纪律松弛,甚至出现违反群众纪律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战斗力。看到这种情况,刘邓首长深感忧心,从此次会议开始,他们决定开展阵中治军、战场整军。

在会上刘伯承司令员首先讲话,指出:“增强斗志,反对右倾情绪,克服纪律松懈现象是歼灭敌人,发动群众,建立大别山根据地,实现党的战略进攻方针的根本环节。”他说:“对敌人斗争丧失勇气,就不是一个男子汉,勇敢的‘勇’字就是男子汉戴上一个英雄冠。”他号召:“每一支部队,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做到党指向哪里,就战斗到哪里,不能讲任何价钱……”

在电影《大转折——挺进大别山》中,有一个关于此次会议的有趣细节。在文氏祠堂的小院中,坐满了二野的高级指挥官,这时,刘伯承毫不客气地说:“刚才政委说是开一个不握手会议,让我说是开一个‘安卵子’会议,给没有卵子的人安上一副卵子,免得他打起仗来畏畏缩缩,像一个小脚女人……”

随后,刘伯承司令员讲话结束之后,邓小平政委走到桌前,用灼人的目光扫视会场,做了一番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的发言。他首先分析了部队进入大别山后的严峻形势及艰巨任务,总结了重建大别山根据地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接着,他联系部队9月份在商城、光山地区的三次战斗的经验教训,严厉指出:“至今,我们仍然有一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只看到局部的困难,而看不到全国战局的变化,甚至不敢积极主动歼灭敌人,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丧失信心,思想上存在右倾情绪。有些指挥员打起仗来,左顾右盼,顾虑重重,走起路来像小脚女人一样迟缓,错过了歼敌的好机会!”

在会上,邓小平还强调部队必须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指出:“毛主席在井冈山建军之初规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绝不是什么简单的规定,而是党的路线和政策的体现,能否坚决执行,关系到我们在大别山能否站得住脚。一定要牢固地树立起以大别山为家的思想,坚决克服怕打硬仗、纪律松弛等右倾思想情绪。”

会议还研究部署了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打歼灭战,解决部队给养等问题,要求各级干部明确扎根大别山的思想,带领部队战胜困难,担负起胜利歼敌、做群众工作、自己筹集给养等三大任务,尽快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实现战略进攻的伟大决策。

“王大湾会议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后,在军事、政治斗争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会议。”王大湾会议旧址纪念馆工作人员说。这次会议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大转折,对于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打破蒋介石总体战略,实现党中央战略进攻的伟大决策,实现毛主席说的“历史的转折点”,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古田会议”。

半块银元

站在文氏祠堂的青石板院落中,难以想象60年前的刘邓大军就是在这里总结过往,积蓄力量,然后再奋力一搏。

王大湾会议之后,各部队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政竞赛,部队的战斗面貌为之一新。根据会议精神和刘邓首长巧妙部署,大军继续实施战略展开,机动歼敌,先后取得了张家店歼灭战和高山铺大捷等重大胜利,终于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打开了新局面。部队在打仗之余,还大力加强群众工作,发动群众分田地,给群众分粮食,关心群众生活。

在大别山区,流传着很多当时刘邓大军严明军纪的故事。当时野司警卫团的一个副连长要到商店买东西,因为属于国统区,老百姓见部队来了就躲起来,店铺里没有人,副连长想买东西见商店没有人、店主又不在,就顺手拿了一捆粉条,从一家店铺出来了。这件事很快传到刘邓的耳朵里,两位首长要按照纪律对他执行枪决,很多人为他求情,有人说他是一位战斗英雄;有人说他拿粉条不是为了他自己,是要给伤病员补一补身体;后来店长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来求情,就是一小捆粉条,没必要伤了一条人命。这也让两位首长为难,但既然约法三章就不能不算数,最后还是按照纪律对他执行了枪决。在枪声响起的时候两位首长潸然泪下,因为他们深知他拿这捆粉条不是为了他自己,刘邓首长铁面执行肃清风,让一捆粉条严明军纪的故事迅速在大别山传开,而且在这之后,军民、军商之间的关系很快得到缓和,特别是刘邓大军所到之处可以说秋毫无犯。炎炎夏日战士们过瓜地而不落,连马都不让啃树皮;冬天,战士们用稻草当成被子来过冬……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王大湾会议旧址纪念馆的一个橱窗里,放着一块并不起眼的银元。它与其他银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被掰成了两半。纪念馆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它背后的故事。刘邓大军南下途中,一位身负重伤的解放军战士,被国民党追赶,还受了伤,情急之下他看见路边有个放鸭子的老乡,就向老乡求救,老乡什么话也没说就把他藏在附近一个洞里,待敌人走远之后又悄悄把他转移到一个山洞里,还送药送饭,战士的伤恢复得很快,但是过了几天之后老乡就没有来了,战士就想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于是他走出了山洞,找到了这个老乡的家,但是推开门一看,就看见一个妇女正抱着哇哇哭的孩子,而老乡就躺在床上,一问之下才知道老乡家里也断粮好几天了。老乡名字叫张信善,是在地主家里放鸭子的,他偷偷杀了地主家里的两只鸭子给解放军养伤,最后被地主发现后打得遍体鳞伤,最后躺在家里。战士听了心里不是滋味,几天后他就找到了部队,临别前他要把身上仅剩的一个银元送给张信善,但张信善执意不要,于是他把这块银元分成两半,一人各拿一半,算是作为日后相见的凭证。十年之后,战士念念不忘这件事,他拿着半块银元再一次来到光山,在很多人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两人手拿半块银元相认,诉说往事,战士提出要给物质上的报答,但是张信善说你要是真想报答我,就把你手上的半块银元给我,这就算是报恩了。

两块银元虽然普通,却凝结着刘邓大军和群众的情谊。

一幅幅历史图片、一幕幕感人场景、一个个动人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在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共产党主力部队曾经“三进三出大别山”,大别山人民经受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前所未有的残酷报复,革命斗争环境异常艰苦。但是,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紧紧依靠群众,走进群众,团结群众,心系群众,顽强地坚持革命斗争,创建了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同时也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传奇。大别山革命斗争史——这段传奇无可辩驳地印证了这样一个真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当时能够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猜你喜欢

刘邓银元大别山
走进红色大别山
飘扬在大别山下的红领巾
激战汝河
抢渡沙河
小平找牛
跨越陇海线
真假银元
模拟天平秤的过程找出假银元
奶奶的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