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中共执政道德建设研究

2016-09-10陈果朱前星

党史文苑 2016年16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途径中国共产党

陈果 朱前星

[摘 要] 民族地区受地缘、经济、历史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执政道德建设理念还比较滞后,方式和方法还比较粗犷,效果还比较低层,因此,探索新时期民族地区执政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中国共产党 执政道德 途径

马克思曾说:“不可收买是最崇高的政治道德。”这一句政治箴言曾作为众多领导干部的座右铭。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况,党员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尊重、赢得成就。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受地缘、经济、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代文明的执政道德理念传播范围还不够广,接受程度还不够深,落实执行还不够好。因此,努力传播民族地区执政道德的理念,探索新型的民族地区执政道德建设路径,是当务之急。

一、民族地区中共执政道德面临的特殊境遇

在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交织混杂、社会利益的重组再分,呈现出进步与倒退、激越与沉沦的纷繁样态。民族地区执政道德除所面临的与其他地区相同的普遍性问题外,诸如道德信仰危机、宗旨观念淡薄、责任意识弱化等,还面临着一系列民族地区的特殊境遇。

(一)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

民族地区由于受地缘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单一,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下,大部分地区的经济生产结构仍然以传统的小农经济或游牧方式为主,使得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少数民族人民养成了较为保守的心理习惯。他们缺乏发展现代经济的知识,有的甚至对现代化持排斥情绪。因此,他们面对市场经济往往处于劣势。落后的经济状况导致文化习惯的落后和封闭,对执政道德建设的掣肘是显而易见的。民族地区党和政府认识到了这种差距,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以达到赶超东部地区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地区基层政府突破执政道德底线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不去制定科学的开发方案和治理机制,却热衷于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对资源和矿产进行掠夺性开发,有的已经给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良后果。这种低层次、分散化的资源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激化了利益矛盾,极易引发社会冲突或民族冲突。我们不仅要改变民族地区这种滞后的经济状况,更要顺应现代化规律的合道德性。因此,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给民族地区执政党的执政道德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对民族地区执政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对民族文化和习惯的尊重问题

民族文化和民族习惯是由各民族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演变而来,并为本民族人民所共同信守的文明结晶。我国宪法和法律对民族习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自由给予了充分保障。但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西方各种思潮和文化不断涌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惯,加上各少数民族大多又位于边疆地区,受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受到的冲击和破坏最为严重,致使他们原有的文化和习惯被“分化”“西化”“世俗化”“庸俗化”。同时,文化上的大汉族主义也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习惯造成不小的损害。在社会变革的新时期,也有一些人认为民族传统文化和习惯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应该予以全盘否定。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无用论和少数民族习惯淘汰论等偏激观点甚嚣尘上。正是由于诸如此类的错误思想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为了自己的政绩,随意乱拆乱建,使得民族文化的特色建筑、特色环境遭到人为破坏。这些行为给民族文化和习惯带来破坏,并给民族地区的执政道德建设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问题

民族地区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加上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传统、固定的习惯性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一部分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经济和社会管理等专业性知识,大多数专业技术干部主要是集中在农牧业、中小学校以及医疗卫生等系统,而真正熟悉现代管理科技、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的党员干部不多。因此,努力提高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迫在眉睫。

二、民族地区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民族地区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是一项宏大的整体性系统工程,它是以实现和维护民族地区政治清廉、社会公正为指向性目标和归宿的。在对民族地区执政道德现状和现实问题做出客观性认识和评估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以前瞻性的眼光,从原则的高度对民族地区执政道德建设做出理论把握,从而构建民族地区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的系统机制。

(一)民族地区执政道德建设的内核机制

执政道德建设的内核机制包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政道德的核心,以“民族平等”“民族和谐”作为执政道德的理念,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对西方文化的科学吸纳为执政道德获取丰厚的精神资源。

首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政道德的核心。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1]p1096中国共产党人只有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民公仆。

其次,以“民族平等”“民族和谐”作为执政道德的理念。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和特点,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独特贡献。“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2]p194。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各民族应该无论大小,都完全平等地享有各项基本权利。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考察了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但坚持各民族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而且主张各民族非基本权利的机会平等、结果平等。因此,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为各民族提供做出贡献、获得权利的平等机会,而且要尽力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各民族权利的结果平等。中国共产党应尽最大的力量照顾和帮助后发展民族,促进后发展民族的发展,避免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的出现,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实现各民族非基本权利的平等,构建民族和谐。

再次,从传统道德和西方文化获取执政道德的精神资源。一方面,对传统道德要有批判地继承。中国共产党主张不论是多么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必须以辩证唯物的眼光批判继承,批判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只有既批判又继承,剔除糟粕,汲取精华,才能把珍贵的历史遗产继承下来,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命力经久不衰,特别是其中的以民为本、德主刑辅、修身为本、德教为先等传统执政道德值得继承和发扬,以促使民族地区党员干部形成先进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社会整合,实现民族和谐。另一方面,对西方文化要科学地吸纳。中国共产党一直以积极的态度借鉴西方先进文化,但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也破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伦理道德文化,并冲击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道德文化。毛泽东曾说过:“一切外国的东西……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4]p707邓小平也说过:“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5]p44。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对待西方道德文化遗产时,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并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坚持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伦理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汲取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部分,将其纳入民族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发展民族地区的执政道德。

(二)民族地区执政道德建设的运行机制

第一,加强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对党员干部而言,道德是为人之本、执政之基。作为执政主体,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关系着权力运行的正当性,关系着执政的科学性,关系着党的先进性,关系着社会整合在民族地区的顺利进行[6]。加强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民族地区执政道德水平、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首先,树立正确科学的为官理念,提高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执政能力。彝族伦理学著作《说文》和藏族伦理学著作《萨迦格言》都一致认为,为政之道的合理性就是“仁政”“德治”的理念及践行。只有执政为民,为各族人民做更多的事情,谋更多的利益,才会受到各族人民的尊敬;只有清正廉洁,才能充分体现民族地区执政者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民族地区执政者的价值。其次,加强学习,使知识内化为道德,不断升华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道德境界。“道德修养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各种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予以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和情感,从而择善而为。”[7]因此,作为民族地区的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要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理论水平,特别是民族理论水平,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尊重各少数民族的不同价值,时刻做到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要多方涉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以及中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各少数民族的风情和特色,增强自己的道德意识和民族文化底蕴,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更好地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地区的实际问题。要学会在理性的自我与感性的自我、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进行合理调节和控制,并推动自身实现从“自然人”向“道德人”的转化,增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自觉性,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再次,唤起整个社会的“民德”,推动党员干部的执政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民族地区,由于不少地方处在风景名胜或历史文化古迹遗址等重要游览区,为了所谓的统一规划或整体效益,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在没有充分听证或征求意见的情况下,对原住居民的房屋进行强拆而导致血案的发生,有的甚至还造成了小范围的民族冲突。有的官员看着拆迁户自残和被推土机活埋而无动于衷,甚至视弱者的维权行为是对他们权威的公然挑战,他们不去体察、抚慰弱者的不幸和苦难,而是去摧残、践踏弱者。因而,指望这样的官员自觉提升道德恐怕难以凑效。民族地区的社会群众可以借助少数民族既有的优秀道德传统,聚集所有的道德资源,为执政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伦理基础,以教导、控制、引导民族地区党员干部行为。这个过程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道德重建或者秩序改进的过程。

第二,提升民族地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道德水平。政党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出现的。执政党的组织由组织章程、组织原则、组织机构、组织权力、组织制度、执政政策和活动方式等内容构成。执政党组织的这些内容必然体现出执政道德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仍然是发展经济,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执政者道德的发展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而目前中国主要的经济问题是国家与个人的社会财富分配问题。哈贝马斯说过:“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其分配越来越受制于政治权威机构。”[8]p257因此,执政党应该公平地分配权利和资源,使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有社会生产资料,这样他们才能去追求良好的道德,才能集合起来构成良好的国家道德。今天,执政党在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证明中国共产党在行“善政”。但是,随着腐朽思想和经济至上理论的冲击,执政者组织的行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违反组织道德要求的现象。在民族地区,有的党委或政府部门为了本部门的利益,在决策上出现地方民族主义的倾向而忽视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也有的部门忽视民族特点,一味地强调民族经济发展,采用粗暴的方式处理民族问题,致使民族群体性事件频发。组织道德与个体道德是不同的,民族地区的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道德是中国共产党集体道德的一部分,是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集体形象,是展示党的执政道德总体水准的重要平台。因此,民族地区执政党应不断提高整体的执政道德水平,完善执政方式,共同铸造良好的执政党的组织道德,这样才能最终赢得各民族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三)民族地区执政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执政道德建设的系统机制的总体效应,关键取决于对特定伦理规则的监控、维护、调节。而这主要依靠在实现执政道德法制化的前提下,强化执政道德监督,从而形成执政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第一,执政道德法制化。法制与道德联系十分紧密,它们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功能上相互支撑,运作上相互转化,这使得道德可以充当法制的现实基础,也使得一部分道德规范得以上升为法律。邓小平高度重视法制化建设,反复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9]p333。但目前,民族地区中国共产党在执政道德上还部分存在“无规可遵”“有范不守”的现象,这与道德法制化评价标准的混乱、错位、扭曲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党员干部诚信档案,设立党员干部家庭成员信息表,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财产申报和财产公开制度、执政道德跟踪回访制度,对于党员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发挥执政道德的主体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民族地区的执政道德法制化综合评价体系除了建立上述措施外,还应根据民族地区各民族不同的风俗民情和民族习惯进行分类处理,并建立相对独立的执政道德法制化评价体系,同时注意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生活方式、民族语言、民族交流习惯等,把它们量化到评价体系中去。例如,彝族的社会伦理习惯规定拐骗本家族娶来的妇女外卖或姘居,全家族及其娶来的妇女要杀鸡狗咒骂,并将当事人处死;拐骗友好家族妇女外卖或姘居,应立即退人并赔礼,若不退人,应加倍赔付聘金与结婚费用,并向被拐骗对象的丈夫及其家族赔礼等。对于这类民族习惯法的规定,不能简单机械地予以否决,应循序渐进,引导他们树立法制思想,对其中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并符合自治法相关规定的民族习惯应给予支持,把能否妥善处理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方式引起的纠纷作为评判党员干部执政合格与否的标准,把是否尊重民族风俗、民族习惯作为考察党员干部道德是否高尚的基准。当然,民族地区的党和政府也要善于引导和鼓励,把那些落后的民族习惯和风俗逐步引向现代文明,从而减小、消除民族文化和民族矛盾的冲突。

第二,强化执政道德监督。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着各种考验,特别是在新时期面对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内部利益错综纠葛,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如何促进社会整合、实现社会和谐,关键在于强化执政道德监督。执政道德监督是各种政治组织、媒体和社会公民对执政者在道德方面的监督,以保证执政道德建设的效果。目前,执政道德的监督方式主要是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民族地区也应该切实贯彻执政道德的监督方式。其根本原则是通过监督范围的扩大和拓展,确保监督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实现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互相配合、互相促进。首先,民族地区应该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强大功能,把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党风廉政的现实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法制化的民族习惯规制权力运行,监督公职人员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职权,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的廉政建设,促进社会整合,构建民族和谐。其次,建立健全群众知情机制、群众监督机制和群众激励机制,根据各民族自身的历史特点和民俗习惯,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各民族地区特色的举报监督制度。再次,要积极提倡和尊重舆论监督。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各级新闻媒体要以遵守党纪国法为前提,服从服务于民族地区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政策,追求执政党主张和各族人民心声的契合,要按照特殊地区、特殊习惯,有区别地报道事实,从而有效开展舆论监督。另一方面,要从制度上建立一个保障体系,在舆论监督法的指引下,保障从事舆论监督的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使举报批评者无后顾之忧,从而有利于舆论监督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苏双碧.对传统文化要有批判地继承[J].前线,2003(1).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翟炜从等.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J].领导之友,2010(4).

[7]綦常清.共产党员应该多管齐下占领道德制高点[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7).

[8][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彭月才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途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