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笔下的康桥
2016-09-10吴越
“康桥”,一般译作“剑桥”Cambridge,在英国东南部,位于剑河(即“康河”)畔,有历史悠久的剑桥大学(1209年创立),有格林尼治天文台和古老的教堂,是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说起剑桥毕业的学生,就会想起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者牛顿、进化论创立者达尔文、英国著名诗人拜伦、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中国数学家华罗庚一连串闪光的名字……今天,我们不讲这些剑桥大家,而是跨越时空,跟随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脚步,去朗读他抒写的《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和《再别康桥》三篇诗文,去感受他笔下“康桥”的别样风情,去探秘他与“康桥”的这一份不解情缘。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1920年10月,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留学旁听,直到1922年8月回国。这段时期是徐志摩一生重要的转折点,在剑桥学习期间,他不仅被康桥优美的自然风光所陶醉,还被康桥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吸引。在这里,他不仅结识了狄更生、曼殊斐尔、罗素等一大批作家、哲学家,还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思想洗礼,并最终走上了浪漫诗歌的创作之路。所以,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徐志摩这样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足见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之深。
1922年8月,在离开英国返回祖国的前夕,徐志摩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
《康桥再会吧》以一种自传独白的抒情方式,采用铺成的叙事手法,呈现康桥对诗人在精神上产生的深远影响,表达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真挚感情,反映诗人在康桥感受到的自然、爱和美。他说康桥是他“生命的泉源”,是他“精神依恋之乡”。在这首长达一百二十行的诗作中,徐志摩尽情地向康桥倾诉自己的离愁别绪:康桥,再会吧\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西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归家后我母亲若问海外交友\我必首数康桥……\\康桥!您岂非是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我含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 。这首诗虽然不如后来的《再别康桥》那样出名,但仍然是徐志摩早期的一篇较为重要的诗作。
1925年3月,徐志摩到欧洲漫游,4月再次来到英国。1926年初,他写下一篇随笔式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这篇散文中,徐志摩借描绘康桥美丽的自然风物,抒发自己对康桥文化深深的眷恋之情。在这篇散文中,徐志摩化身为一位画家,用画笔、颜料、刻刀等工具,把康桥的美用一幅幅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第一部分是一幅素描,诗人以粗线条勾勒出他与康桥之间的互属关系。这整个段落是进入正题的引子,述说着诗人对康桥从陌生到熟识到最后发见”的过程。第二部分像一幅版画,诗人以三个“你要发现”的排比句,“你要发见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你自己的真,你得给你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把“真”和“单独”紧密联系,完成人生的大彻大悟。进而以虔诚的心态,传达出想要讴歌康桥却又怕亵渎心中挚爱的矛盾。第三部分则更像一幅国画,诗人调动一切笔墨,全力描绘出一幅幅以康河为中心的自然风景画,突出康河不一样的美。开篇诗人就指出:“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我敢说,康河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然后诗人重点描绘了三幅趣味盎然的水墨画:一幅淡泊宁静、如诗如画的康河坝筑图;一幅富丽堂皇、气质高雅的学院建筑群图;一幅有声有色、超凡脱俗的克莱亚三环洞桥图。第四部分当然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了,如果硬要取个名,那就叫“康桥之春”吧。在这幅油画中,有静谧的晨曦,有扁大的落日,有烂漫的山花,有袅袅的炊烟,有撑长篙船溯游,有骑自行车踏春……从早晨到黄昏,一切景色美不胜收。散文采用引用、排比、通感等多种手法对康桥进行淋漓尽致地描绘,且全篇使用第二人称“你”,读起来让人觉得十分亲切自然而生动活泼。
1928年6月,徐志摩又一次出国旅游,途经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印度等国家。1928年11月6日,在重游康桥归国途中,他创作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在《再别康桥》这首诗里,诗人把对剑桥的款款深情溶进夕阳星柳、波光艳影、夏虫水草等意象中,通过“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慢溯”、“放歌”等一系列动作,营造出一种空灵飘逸的离别氛围,抒发对母校的热爱和留恋之情。诗的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连用三个“轻轻的”,直接抒写作别康桥时的离情别绪,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柔情。第二至第四节,选取“金柳”、“青荇”、“潭水”描绘康桥迷人的景色,叙说诗人在康河里的泛舟寻梦: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第五、六节运用“梦”、‘“星辉”、“放歌”、“沉默”四个叠句,将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不能放歌”,只能是“悄悄的”,就连夏虫也保持了沉默。诗的最后一节对应第一节,进一步强化诗人对康桥的深情眷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轻轻的”换成“悄悄的”,更流露出情绪的低沉和哀愁。另外,《再别康桥》在艺术上完全符合闻一多先生所主张的诗歌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指的是韵律和谐,除第五节外,其他六节严格押韵,而且频换韵脚,读起来朗朗上口;绘画美指的是意境优美,七节诗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和动词,展示出七幅色彩绚丽的剑桥风情画卷;建筑美除了指诗歌的首尾两节遥相呼应外,还指的是各节的第二、四句的退格排列,整饬有序。无怪乎这首诗被朱自清先生誉为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而陈从周先生则直呼是“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与之前的《康桥再会吧》相比,这首诗更含蓄凝练、意境悠远。
这就是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如果说祖国是诗人永远的故乡,那么康桥就可以算作是诗人的第二故乡,精神的故乡,心灵的故乡。因为在徐志摩的心中,“康桥”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剑桥大学的代名词,还象征着和谐美丽的大自然,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和境界,象征着诗人的美学观,象征着诗人的人生观。而关于徐志摩的人生观,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里是这样概括的:“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能够会合于一个人生里。”而爱、自由、美正是康桥所拥有的。
(作者介绍:吴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