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016-09-10王欣然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于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多的关注。由于残疾人因病致残、因残致贫现象的存在,残疾人自身要求参与社会生活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后,残疾人教育工作逐步展开,残疾人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求职者当中。文章从社会、政府、学校、个人四个层面出发,分析了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中的就业歧视、政策规定不完善、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观念落后等问题,提出共建公平就业环境、普及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大政策倾斜扶持力度、加大教育投资、重视心理辅导工作等建议。
关键词:残疾人大学生 就业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87-02
一、引言
2006年12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最新调查数据。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4月1日,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1}这些残疾人存在于全国1/5的家庭之中,涉及到两亿多人口。据《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表明,2013年度,劳动年龄段生活能够自理的城镇残疾人就业比例为37.3%,农村为47.3%。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呈逐年上涨态势,仅2015年就新增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相比我国每年新增的1000万的就业岗位来说,就业压力无疑是巨大的。按比例推算,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平均每年约8000人。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凤毛麟角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也困难重重。
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残疾人家庭往往因残致穷,能培养一个大学生对于残疾人家庭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在他们完成学业后,能够顺利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家庭、学校、社会的正面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因此,积极促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是党和政府新时期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
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同残疾人就业一样,普遍存在就业率、就业层次、就业满意度、就业酬劳“四低”的情况。近几年的殘疾人大学生就业率在70%左右,这一数字比普通大学生就业率的80%以上要低10多个百分点。
(一)社会排斥
由于残疾人大学生自身的缺陷,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遭遇用人单位的歧视。虽然国家《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明文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歧视残疾人大学生,为此也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如残保金制度,鼓励用人单位录用残疾人大学生。但实际情况却是,政策规定无法得到有力的执行,多数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缴纳残保金而不愿录用残疾人。
(二)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不合理
残疾人大学生在与普通毕业生共同竞争过程中,依然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在就业竞争严峻的形势下,普通大学生就业已然十分困难,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已经远远大于需求,在“双向选择择业”的市场中,残疾人选择用人单位是第一道门槛,然而最终决定能否获得用人单位的录用,主动权则掌握在用人单位中。因此,就业市场中供求失衡更加剧了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三)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存在多方障碍
具备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大学生,在启动资金、信用贷款、办公场所、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存在障碍。如邹某,是一名残疾人大学生,目前经营一家淘宝店铺,他说道:“开这个店太不容易了!平时都是我自己在家打理,进货、发货需要妈妈的帮助。每个月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都不容易。”交流沟通的不便使残疾人大学生在繁琐的创业审批过程中面临种种不利。
(四)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机制不完善
在各福利企业和企事业单位中,集中就业和按比例就业都缺乏完善的监管措施,监管主体多而无人负责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政策往往不能有效地落实。此外,福利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在福利企业就业的残疾人在“十二五”期间总数增长缓慢。而多数福利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不能长久地吸引残疾人大学生留下来。
(五)缺失保护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完善的法律法规
一方面,法律法规的条款多是“鼓励”、“应当”、“等”的字眼,缺乏强制性的措施保证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得到有效的执行,使残疾人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另一方面,监督主体的不明确,使得残疾人大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维权困难。
(六)高校专业设置陈旧、就业服务工作落实不到位
在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下,就要求高校专业的开设不能再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市场的需要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设置专业时充分考虑不同残疾人的情况,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残疾人大学生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同时,高校的就业服务工作重心多在健全大学生,几乎没有设置专门性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机构,缺乏与他们的直接沟通,就业服务机构对他们来说如同虚设。
(七)就业意识存在偏差
许多残疾人大学生存在着与普通大学生相似的就业观,眼高手低,倾向于寻找一份福利待遇好、“五险一金“全、较为稳定的工作在招聘中,也常发生用人单位抱怨残疾人大学生择业条件严苛,对已提供的岗位不能接受的现象。如某方便面公司人事主管陈某说:“为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响应政府政策号召,今年我们又计划招录几名残疾人大学生,可他们往往一听到我们需要的是基础工种,就不愿意来了。”
三、促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一)社会视角
首先,共建公平就业环境。公平的就业环境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新媒介的出现,扩宽了信息的流通宽度与速度,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介,如报纸、杂志,应开设残疾人专版,多报道残疾人就业的成功案例,向大众传播残疾人身残志坚、积极向上的形象,同时,积极报道有关残疾人大学生的招聘信息;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的优点,可以在线上对招聘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设计专为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APP,为更多的残疾人服务。
其次,普及无障碍设施建设。室外空間,盲道建设还存在很大空间,需要有关部门合理设计、积极监管,保证施工保质保量的完成。另一方面,从室内空间来看,在一些新建的建筑中,无障碍设置的建设较为完备。而在一些相对老旧的公共空间,各项设施都较为缺乏,亟待完善。其中,学校中无障碍设施的缺乏,为残疾人大学生的出行增加了难度,没有家人的陪同,自己完全无法外出。在公寓、教学楼、餐厅、图书馆、开水房等的出入口、电梯间、卫生间都应该设置无障碍通道。
(二)政策视角
一方面,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残疾人大学生自主创业。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乏创业资金及创业经验,就需要政府在资金以及技术上进行相应的扶持。例如,减免残疾人大学生创业的审批程序,发放免息或低息的长、短期贷款。技术方面,多多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并派专人负责培训后的运营状况监管,及时进行指导。
另一方面,对已吸纳残疾人大学生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发放补贴。鼓励其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更便利的工作环境。但应注意防止有些用人单位利用残疾证来减少征税,而不实际录用残疾人。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对残疾人录用单位减免税收时,要严格审查,一旦发现,严肃严厉查处。
此外,要完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社保体系建设。私营部门的社会保障建设还存在问题,导致求职者往往倾向社保更为完善的公务员或外企单位,这些单位在“五险一金“及福利待遇方面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私营企业没有为员工提供基本的”五险一金“,相关的福利待遇更是没有。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私营企业的监督,强制性地要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五险一金“,不能对残疾人大学生差别对待。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的残疾人大学生加入。
(三)学校视角
首先,进行特殊教育的改革。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特殊教育水平都远不及普通教育水平,在师资力量、专业教育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高校的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培养出的残疾人大学生的素质如何,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改变残疾人大学生文化水平、职业技术水平落后的现状。教学过程中,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训练并重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针对聋哑的残疾人大学生,应配套相应的手语、唇语课程,帮助残疾人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而在考试中,不应对残疾人大学生实行差别待遇,而是加入手语解释或盲文,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2}。
其次,扩宽就业服务渠道,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注重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积极与各福利企业协商,选择适合残疾人大学生的工作岗位,而不是简单的体力岗位,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学有所用。还要注意追踪服务,跟进在就业后的过程中一些困难之处,积极帮助残疾人大学生解决问题。
最后,重视心理辅导工作。残疾人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将“问题”视角转变为“优势”视角,不再注重自身的缺陷,而是积极发现自我的闪光点,发现自己的优势,逐步树立自信心,以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及未来就业过程中的困难。
(四)个人视角
第一,努力学习,提升综合素质。正所谓技多不压身,残疾人大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尽可能地充实自己,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或社会公益活动,不仅能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能结交不同的朋友,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
第二,树立健康的择业观、就业观。要认清当前社会现实,将自身追求与社会需求综合考虑,勇于创新,大胆推销自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残疾人大学生要认真分析当前形势,明确自身优点与不足,抓住时机,争取满意的岗位,通过各类媒体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不跟风,不盲目,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注释:
{1}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2006.12.1
{2}庆祖杰,周春梅.聋人大学生就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中国特殊教育,2006(6):78一79
参考文献:
[1] 王立霞.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J].中国残疾人,2010(3):53
[2] 童星.残疾人就业援助体系研究——由“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J].残疾人研究,2011(3):19-22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简介:王欣然,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