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村改居”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6-09-10李静
摘 要:“村改居”社区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是连接农村与城市的一种特殊社区。从传统农村转向“村改居”社区,随着管理体制的变革、利益格局新的调整、群众思想上新的变化,社区工作的难度明显增大,“村改居”社区干部在整体上出现了年龄结构上、思想认识上、工作方式等方面的不适应。因此,重视加强“村改居”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村改居”社区干部队伍,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 干部队伍建设 问题 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229-02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基层干部是党执政大厦地基中的钢筋,位子不高,但责任重大。”“村改居”社区干部工作在基层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与群众打交道,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落实者,这支队伍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社区的整体发展,其战斗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在基层的执政根基。目前,在“村改居”社区内部矛盾复杂、新问题突出,对“村改居”社区干部的工作提出巨大挑战,“村改居”社区干部作为社区领导者,其一言一行将影响着整个“村改居”的发展进程。
一、“村改居”社区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1.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现有的“村改居”社区干部,由原村委会时期的领导班子简单组合而成,可谓是“换汤不换药”,他们在村中担任干部多年,在村中有较高的权威。干部文化水平偏低,大多集中在初、高中水平,传统农村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使其在工作中仍按照村委会时期的管理思维和模式执行。他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对工作重心的认识不清,向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转变不到位。
2.干部的角色不清与错位。“村改居”社区干部一般由党委、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三大系统的成员组成,形成“三位一体”的权力结构,实行交叉任职,有一兼多职现象。虽然“三位一体”的权力结构有利于权力的集中与稳定,但容易造成干部角色不清。我国各项法律法规对基层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的分工和职责有明确的规定,二者既有分工,又有侧重。长期的机构融合,使干部在执行工作时分不清自己的角色,长期以往容易导致干部之前推诿、扯皮。社区“两委”长期掌握集体经济大权,不利于社区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容易造成权力寻租,并易滋生腐败。
3.干部的福利待遇没有保障。《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来源,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但现实中,“村改居”社区干部的工资、福利一般由社区内集体经济负责支出,若一年中集体经济发展较好,则干部们工资、福利水平较高;若一年中集体经济惨淡,则干部们的工资、福利水平受影响加大。因此,“村改居”社区干部的福利待遇并未得到有效保障。
4.存在后继乏人现象。“村改居”社区现有领导班子主要是社区内部选举产生,多以“老、妇、病、残”为主,还有一些是下岗职工。社区自身造血能力不强,就无法以较好的待遇吸引人才加入社区工作,很多原社区的高校毕业生和致富能人都不愿回社区从事基层工作,为社区造福。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各基层社区工作后,不能安心扎根于社区内部,实际发挥作用很小,工作之余忙着参加社会各类考试,谋求更好的就业出路。
5.考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各街道办事处普遍没有对“村改居”社区干部制定相应的考评考核制度,对于考核奖惩的具体指标也未能细化。街道办事处作为“村改居”社区的直接领导者,对社区领导班子扮演着“庇护者”角色,对其工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社区内干部队伍工作态度比较消极,社区内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以上问题导致“村改居”社区干部在具体工作中认识有偏差,工作不到位,存在工作漂浮、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思想,同时干部在工作中积极主动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工作亮点不突出,这些问题均不利于“村改居”社区整体建设和发展,从而影响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二、加强和改进“村改居”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
1.加强干部自我修养。社区干部素质的提高,首先需要本人自觉地加强自我改造和自我修养,加强修养贵在自觉。自觉修养要有目标、有计划,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终身目标,加强服务意识,深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切身体验每一个细节,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由原指令性干部逐步转向服务型干部。干部还要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根据工作中不断涌现的实际问题,有选择、有针对地学习,并将学习当做是一个终身过程。
2.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目前,在“村改居”社区组织结构中,有些社区干部队伍臃肿,干部懒散、消极,经常无所事事;有些社区干部短缺,干部一兼多职,易造成角色错位。因此,要优化“村改居”社区组织结构,根据社区内的干部数量和工作实际,将合适的人定位在合适的岗位上,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并要求其对岗位负责。此外,要重视培养“村改居”社区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确保“村改居”社区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科学化。在后备干部的选拔上,要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做到术业有专攻,改善原有干部队伍在新事物面前的束手无策。同时要注重对后备干部提出知识扎实、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要求,建立培养锻炼的长效机制,以适应党和国家对基层干部的新要求和新形势下“村改居”社区工作的需要。
3.开展“村改居”社区干部队伍的培训。随着农村并入城市轨道,“村改居”社区的建设应落脚于提高社区干部的能力与素质,应逐渐意识到“村改居”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要利用好社区内的学校、教育资源,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对干部进行政治理论、民主法治、科学管理、政策解读、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现代网络设备等方面的培训。同时,注重“典型引导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请进来教与走出去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组织“村改居”社区干部走出去参观,学习发达地区的优秀干部的先进经验,把知识讲授、现场观摩、亲身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干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认清差距,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最终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4.强化选拔考核力度。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一方面要在选拔任用考核上把关。在社区干部的选聘任用过程中,克服单一的社区内部选举的选用形式,引入优胜劣汰、择优录用的人才选拔形式。鼓励群众参与到竞聘中来,只有让群众更多地参与社区干部队伍的选拔任用,才能真正把群众公认的、能为群众谋利益的人选进干部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干部队伍的考核力度,打造优良的干部队伍,要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严格实绩考核、落实奖惩措施,采取责任包干的方式,将压力层层传递。要强化评优评先,在干部队伍中形成良性竞争,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干部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表彰,通过表扬宣传先进,在“村改居”社区干部队伍中掀起比学赶超、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5.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村级干部的腐败问题是群众诟病的一项重大问题,由于群众的监督意识和监督热情比较薄弱,“四个民主”中的民主监督也常常是摆设。虽然“村改居”社区干部没有被编入国家行政干部体制,职务并不高,但仍掌握着基层自治组织中的公共权力,如果干部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群众对其形成不了有效的监督,则易出现腐败问题。对社区干部的监督首先要完善和创新监督制度,使监督有章可循,使监督程序规范,使监督结果有效。其次要落实监督内容,监督社区干部是否全面正确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否正确合理地使用权力。最后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调动群众的监督热情,形成对社区干部监督的规范队伍,从而在机制上保证整个社区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
6.加大基层政府对干部扶持力度。基层政府对“村改居”社区干部的支持应体现在政策和财政两方面。一方面为“村改居”社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充分做好协调社区内的各项建设。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应严格执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将社区内的干部的工资纳入公共财政,对社区福利性、公益性项目进行财政补贴。同时监督社区干部就财政支出进行定期公开,并鼓励社区居民对财政支出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 杨贵华.城市化进程中的“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建设[J].社会科学,2012(11)
[2] 丁月琴,成喆,宋晓栋.加强和改进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以靖江市为例[J].江南论坛,2015(9)
[3] 金圣石.城市边缘社区党建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
[4] 张德操.加强农村基层社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J].人力资源,2014(10)
[5] 张雪.公民治理理论视角下居委会角色的调整及重塑[D].重庆大学,2012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简介:李静,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政治学理论。)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