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类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

2016-09-10郭春梅

经济师 2016年2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摘 要:通过对机电行业企业和市场需求的调研,针对职业教育存在盲目布置学科和专业的问题,提出高职类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依据和定位,并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专业形成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为今后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2-202-02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中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0%。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离不开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建设者和专门人才,而保持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教育是根本保证,基于这样的重要性,全社会都应该给予职业教育以足够的重视。

而目前的职业教育存在盲目布置学科和专业,包括重复设置的学科专业,没有充分考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难以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因此有必要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和教学改革。

2011年,笔者所在的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福建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为适应福建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我们机电一体化的教师对福建省内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将企业专家请进来与我们共同研究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的依据和定位

1.专业设置依据。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行业,机电行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标志。据统计,福建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920余家,形成工程机械、环保机械、电机电器等完整的产业集群。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逐年递增,从人才需求上分析,2014年厦门目前需要工科类人才达19474人,占了总需求的50.76%。而在2015年高校毕业生中,工科类毕业生仅4494人,为毕业生总数37.15%,远满足不了需求。专科生需求前十位专业:营销、计算机、机械、工商管理、建筑、餐旅管理、会计、护理、贸易、轮机管理。因此,从上述分析我们以就业为导向设置机电一体化专业。

2.专业定位。本专业立足厦门,充分发挥福建省对台交流合作优势,推进装备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主要面向装备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掌握机电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机电产品设计、加工、检验,机电设备调试与维修能力,能够胜任机电设备操作、机电产品设计与工艺编制、机电产品装配与调试、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建设思路、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

1.专业建设的思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对装备制造业岗位需求调研,分析得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有维修、制造、检验、管理、技术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在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机电产品的组装与调试、工艺编制与调度、机电产品的售后服务等工作任务。

2.根据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能力的需求、企业工作任务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现有教学条件,以提高学生能力为落脚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表1。

3.教学改革。主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按照生产过程或工艺流程,重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贴近生产工艺流程,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注重吸收职业标准和机电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虚拟仿真,将启发式、讲授法、归纳法、对比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2)教学手段改革。为促进多媒体技术水平提高,专业课采用录像片、电子教案、动画、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充实教学,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的应用,解决了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使教学内容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

(3)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贯彻以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重点是对职业岗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分析,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以行业标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训练、校内实训及课程设计、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兴趣小组活动等。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4.在校企合作方面。

(1)“订单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学生基础课和理论课由学校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实现企业与学校零对接。

(2)生产见习:定期安排师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参与企业生产、管理,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增强协作意识和就业意识。

(3)顶岗实习: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管理,使学生及早掌握技能,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4)共建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原则,与有意向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三、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拥有一支师质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其中专职教师15名,3名高级职称教师、5名中级职称教师,2名助教,2名技师,3名实验人员。此外,还经常从工厂外聘有经验工程师和技师进行授课。双师比例达到67%。在职称、年龄、学历等方面的结构合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强,双师素质较高,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较大,社会服务能力强,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力。

四、实验室建设

我们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先后为机电专业配备了全套的各种实验、实习设备,供学生实验、实习之用。机械加工实验基地,有普通车床10台、台虎钳桌50个工作位、电焊机6台、切割机1台、钻床2台、气割1组、数控车床5台、数控铣床5台、数控走丝线切割机床1台,数控电火花成型机1台,这些设施为学生实习提供的基本保证。但随着学院规模扩大及实践教学学时增多,这些设备显得不够,为此我们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实习,使学生们得到锻炼。

五、专业建设形成的特色

1.形成了“一线、二双、三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线”:以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二双”:依靠“双师结构”教师,实施双证融通,共同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三化”: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技能训练标准化。

2.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校,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开发课程,深化与“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相适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双证融通”,围绕教学目标,实施课程改革。

3.充分利用智力资源,为社会开展服务。专业教师到企业做兼职工程师,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承担、参与企业科研课题,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增强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扩大了专业的知名度。

六、结论

通过上述措施,不断与企业联系,大胆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依托海洋发展战略,立足厦门,服务海西,面向全国,培养海洋经济领域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一线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

[2] 福建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文件选编,2006

[3] 田建国.21世纪大学挑战与对策.泰山出版社,2010

[4] 张力.教育强国战略.海南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0)

[作者简介:郭春梅(1969—),女,汉族,东北大学工学学士,主要从事机械类课程的教学和环保方面的研究,现在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任机电一体化教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