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工业区际转移对区域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

2016-09-10王帅

经济师 2016年3期
关键词:技术效率产业转移

摘 要:人们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开展较早,但是较少有人研究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承接地技术效率的影响。文章以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来代表相对产业转移,以1990—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为研究对象,考察产业转移对地区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省份,其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的上升会使其技术效率恶化,但是位于西部地区省份的效率水平会随着比重的上升而提高。

关键词:区际转移 产业转移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18-03

一、引言

马歇尔最先关注到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两个重要概念。厂商的集中能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共享,有助于知识外溢,马歇尔认为这三点使得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处在该集聚区域的企业比其他企业更有竞争力,从而推动更多企业涌向集聚区,在这种累积循环机制作用下,产业将长期锁定在某个区域。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导向性的政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例如,沿海地区集中了将近8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出口、FDI(梁琦,2004)。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资本、土地、原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普遍遇到了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等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利益降低,竞争力受到了很大影响{1},引起效率的下降。相反的是西部地区在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并不存在东部地区所面临的集聚不经济现象且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因此可以考虑将东部地区已经失去比较利益的一些产业、企业转移到西部地区,一方面促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提高,西部地区的效率也会逐步提升;另一方面使得东部地区集聚不经济的现象得到缓解,从而提升效率,这样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了地区间公平与效率的兼顾。效率可以被看作是一定投入与相应产出之间的转换关系,如果较少的投入得到了更高的产出,这种投入产出活动就是有效率的{2}。这种投入产出活动的效率是属于技术效率,而随机前沿方法提供了一个测度技术效率的强有力工具,本文拟采用随机前沿方法,测算由于产业转移所引起的效率变化,不仅定性更可以定量地看出产业转移在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相关文献回顾

产业转移指的是产业、企业在区际间的迁移,产业转移最终实现的是生产要素在地域上的重新组合。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3}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小岛清在“雁行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主张发达国家或地区应根据比较优势原则,首先转移出已经出现比较劣势的产业{4}。对产业转移理论做出贡献的还有弗农{5}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以上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蔡昉认为,产业转移既可以在国际间,也可以在同一国度的不同区域间有序进行{6},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为通过产业转移缩小差距提供了可能性。范剑勇(2004)研究了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之间的关系,发现一体化的增强明显加快了产业的空间转移,从而促进了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7}。周江洪(2009)认为产业转移是推力、拉力和阻力交互影响的结果,要想促进产业转移就必须要增大产业转出地的推力、增强承接地的拉力以及缩减制约产业转移的阻力{8}。冯根福(2010)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只是发生了相对的产业转移且不显著,绝对的产业转移还没有发生{9}。孙久文(2012)研究发现已经发生转移的大多是资源依赖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报酬上涨并未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相对产业转移{10}。刘红光(2014)验证了我国区域间产业的阶段性特征,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仅仅是低端产业,而高端产业仍集中在东部地区,在东部地区内部也存在着由长三角向京津冀鲁转移的趋势{11}。

上述研究是基于产业转移的趋势、机理以及成因,而下面一些则是针对产业转移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李伟庆(2012)以安徽地区为例,研究了产业转移对于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承接地通过模仿、竞争和合作等途径可以产生技术研发溢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2}。关爱萍(2013)以西部地区为例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13}。张公嵬、梁琦(2010)研究发现产业转移所引起的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使我国区域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技术进步表现出明显的不同{14}。谢呈阳(2014)以江苏省1500家企业的微观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测算出要素资源的空间错配所造成的经济效率的损失达到10%至41%{15}。

从现有成果来看,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的趋势、机理以及成因,在实证方面主要研究的是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创新的溢出效应。研究产业转移对转出地、承接地技术效率的影响是比较少的,而效率是构成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国各地区的技术效率总体水平如何,地区之间差异是怎么样的?产业转移对效率是否产生影响,这些都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三、模型设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分省份1990—2011年间的GDP、资本存量、就业人员数据,采用的方法是随机前沿分析,因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不仅考虑了技术无效率的影响,更可以把不同省份、不同时期的随机扰动项考虑进去,因而更加贴近现实情况。借鉴Battese和Coelli(1992)的模型设定方法,本文采用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lnYit=β0+β1lnKit+β2lnLit+β3■ln2Kit+β4ln2Lit+β5■lnKit*lnLit+β6t+β7t2+β8t*lnKit+β9t*lnLit+vit-uit (1) 下标i表示的是省份,为保证数据的连贯性,四川、重庆合为一个省份四川,因此全国共划分为30个省份。其中东部地区有:京、津、冀、沪、苏、浙、闽、鲁、粤、琼;东北地区有:辽、吉、黑;中部地区有:晋、皖、赣、豫、鄂、湘;西部地区有川、贵、云、藏、陕、甘、青、宁、疆、桂、蒙。引入地区虚拟变量

D11东部地区0其他地区

D21中部地区0其他地区

D31西部地区0其他地区

D1、D2和D3都为0,则代表是东北地区。

t为时间趋势变量,1990年记为1,1991年记为2,以此类推。Y、K、L分别表示的每个省份的GDP、资本存量和就业人员。vit为经济系统中不可控的随机干扰项,服从正态分布N(0,σv2)并且独立于uit。误差uit表示的是由于技术无效率的影响带来的产出损失,假定uit随时间变化,uit服从:

uit=uiexp[-η(t-T)] (2)

其中ui服从非负的截断正态分布N+(μ,σu2),μ≥0,η大于0表明技术效率在逐步改善,小于0的话说明技术效率在逐年恶化。

方差参数γ=■,如果γ趋近于0表示误差主要来自于随机扰动项vit,不存在技术无效率项,因此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就可以估计方程(1)中的参数。如果γ趋近于1则说明技术无效率的波动是造成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差异的主要原因,方程(1)随机前沿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

采用JLMS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表示技术无效率的uit从vit -uit中分离出来。

TEit=exp(-uit) (3)

技术效率TE等于实际产出除以潜在最大产出,工业的区际转移会对区域的技术效率产生影响,用某一省份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即Wit的变化来表示相对产业转移,如果比重上升则说明该省份承接了其他地区的工业产业转移,下降则说明该省份是转出区。

TEit=α0+α1D1+α2D2+α3D3+α4D1*Wit+α5D2*Wit+α6D3* Wit+α7Wit+εit (4)

Wit=wit*100 (5)

εit为随机干扰项,服从正态分布N(0,σε2)。

方程(4)引入了地区虚拟变量与Wit的交互项,以东北地区为基准组,相较于东北地区,如果α4大于0表示工业比重Wit的上升可以促进东部地区技术效率的提升,相反α4小于0,则表明对该地区的技术效率有抑制作用。同理,α5、α6对中部、西部地区技术效率有类似的影响。

四、数据说明

各省份GDP(亿元)数据均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2),且以1990年为基期折算而来。资本存量的估计参考张军(2004)中的方法,其中折旧率统一为9.16%{16}。在以1952年不变价的基础上,采用固定资本形成价格指数将资本存量数据折算成以1990年为基期。1990—2008年的劳动就业人员数据来自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2011年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工业占全国的比重是按当年价格进行计算,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五、回归结果分析

利用stata12中的frontier程序中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可以得出方程(1)中的所有参数,方程(4)中的所有参数亦可以用stata12的OLS估计方法得出,方程(1)的估计结果见表1。

从估计结果来看,除了β9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余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拟合程度比较理想。γ为0.9959,这说明残差项的变动主要是由技术无效率引起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设定是合理的。

1.要素产出弹性及规模效应分析。资本、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1747和1.0129,资本增加1个百分点会带来产出0.1747个百分点的增长,劳动增长1个百分点会带来产出1.0129个百分点的增长。资本劳动力产出弹性之和为1.1876,所以存在着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特性。方程(1)右式中t、t2的系数β6、β7均为正值,这表明经济体中存在着明显的技术进步。

2.各地区技术效率及趋势分析。当stata运行完frontier程序之后,会自动帮我们求出每个横截面每一时期的技术效率值。各地区技术效率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各地区的技术效率比较低,东部地区最高但也仅为0.5433,这说明各地区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效率损失,实际产出只有潜在最大产出的一半左右。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是全国最低,仅为东部地区的1/2,东北地区低于东部地区但高于中部地区。从表2中及图1中还可以看出各地区的技术效率是在不断下降的,各地区的技术效率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恶化,这从表1中η为负也可以看出。

关于影响的技术效率因素上文已有阐述,我们认为以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为代表的产业转移是技术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方程(4)的估计结果见表3。

从估计结果来看,除了а2不显著,а1、а5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а3、а4、а6和а7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且调整R2位0.8089,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

东部和中部地区与Wit的交互项系数分别为a4=-0.0471、a5=-0.0253,西部地区与Wit的交互项系数为a6=0.0329。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系数为负,表明Wit每增加1即某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如果这个省份处于东部、中部地区,其技术效率相应下降4.71和2.5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系数大于0,即如果这个省是处于西部地区,那么Wit上升1个百分点会使其技术效率提升3.29个百分点。

六、主要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技术无效率现象,且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技术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最高但也仅为54.33%,实际产出与潜在最大水平的差距还很大,如果能进一步的提升效率,在不增加投入要素的情况下产出将会有进一步的增长。

以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为代表的相对产业转移对技术效率的变化有着很好的解释作用。如果东部和中部地区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继续上升则会加速这些地区技术效率的恶化,相反如果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中部地区的工业转移,不仅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更可以提升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而东中部地区的效率也会得到相应改善。工业的区际产业转移优化了资源的配置,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国经济的效率,因此须从省级、国家层面上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工业的区际转移。

注释:

{1}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2,(6):64-74.

{2}朱有为,徐康宁.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11): 38-45.

{3}Akamatsu K. A historical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1962, 1(s1): 3-25.

{4}Kojima K.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M]. Routledge, 2010.

{5}Vernon 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 190-207.

{6}蔡昉.坚持在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J].求是,2009(5).

{7}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11):77-84.

{8}周江洪,陈翥.论区际产业转移力构成要素与形成机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2):66-70.

{9}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32(2):1-10.

{10}孙久文,彭薇.劳动报酬上涨背景下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4):63-71.

{11}刘红光,王云平,季璐.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特征,机理与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102-107

{12}李伟庆.区际产业转移与承接地自主创新: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20-24.

{13}关爱萍,魏立强.区际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3,(9):77-83.

{14}张公嵬,梁琦.产业转移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0,09(3).

{15}谢呈阳,周海波,胡汉辉.产业转移中要素资源的空间错配与经济效率损失:基于江苏传统企业调查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12):130-142.

{16}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兰州 730070)

[作者简介:王帅(1990—),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技术效率产业转移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财产保险公司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