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带銙的使用制度

2016-09-09田卫丽

文物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庶人五品九品

田卫丽

所谓带銙,指古代附于革带上的装饰品,即束腰器,俗称带板。一副完整的革带应由鞓、銙、铊尾和带扣四部分组成。据考证,最早于春秋战国至汉代时期,革带上的带饰为带钩。魏晋南北朝之后,带钩的使用渐少,开始在革带上穿缀饰片。及至唐代,不仅沿用其制,且非常流行。

唐代对带銙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形成“定制”。带銙上銙的数量、质地、纹饰等规制严谨,以此来区别皇帝及官僚贵族的品级高低与地位尊卑。对于唐代带銙的使用制度,相关史料记载颇多。

《新唐书·车服志》载:“诸亲朝贺宴会之服:一品、二品服玉及通犀,三品服花犀、斑犀。……其后(显庆元年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翁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跨七。”

《唐实录》载:“天子以玉,诸侯、王、公卿、将相之带,二品以上许用玉带,天子二十四銙,诸侯王、将相许用十三銙加两尾焉。带有光素之分,龙文、万寿、洪福等碉文之带,唯天子方得使用,其诸侯王、公相,龙文诸带非敕赐不得使用也。”同书并载:“文武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三銙;四品金带,十一銙;五品十銙;六品以犀带,九銙;七品银带;八品、九品蝓石,并八銙;庶人六銙,铜铁带。”

《通典》卷63《礼典·天子诸侯玉佩剑绶玺印》载:“上元元年(674)八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二銙;四品,金鱼袋,十一銙;五品,金带,十銙;六品、七品,并银带,九銙;八品、九品,服并石带,八銙;庶人,服黄铜、铁带,六銙。”

《唐大诏令集》卷108《禁约上·禁奢侈服用敕》载:“准式三品以上饰以玉,四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宜于腰带及马衔、镫、酒杯、杓依式,自外悉铸为铤。”

此外,唐诗中对此也有相关的记载。《全唐诗》卷169中载有李白的《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邀。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在同书卷798中有花蕊夫人的《官词》诗:“罗衫玉带最风流,斜插银篦慢裹头。闲向殿前骑御马,挥鞭横过小红楼。”

从大量文献记载来看,唐代使用革带的制度曾有多次变化,但其定型大概在唐高宗李治时期。

高祖武德年间,政府两次颁布了革带制度。第一次规定一、二品用金銙,六品以上用犀跨,九品以上用银銙,庶人用铁銙。后又规定天子、亲王、三品等用玉銙,五品以上用金銙,六、七品用银銙,八、九品用蝓石銙,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用铁、铜銙。

高宗时,由于章服紊乱,百官士庶每每不依令式服用,因此,在上元元年(674)对服用革带的质地及銙数重新申明,《唐会要》卷31《章服品第》载:“文武三品已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銙,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九銙;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瑜石带,九銙;庶人服黄,铜、铁带,七銙”。

自高宗显庆六年(661)以后,玉带入官服,用以标示官阶的高低和作为皇权身份等级的象征。

睿宗景云二年(711),又重申了高宗上元元年的规定,但却允许一至五品文武官员可着金带。

玄宗在开元初年发布过禁断珠玉锦绣的勒令,规定“带依官品,余悉禁除”,但在带制上未做很大变动,甚至至终唐之世,百官服用均依上元元年令式。

综观唐代各期带制可以看出,封建统治阶级的章服等级界限愈来愈严,带銙上带板质地、銙数及纹饰的不同,分别代表不同官阶等级和地位尊卑(图一)。带銙虽是装饰在腰带上的佩饰,却是古代统治者显示职务高低、身份尊卑的象征,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带銙用于官服,为唐代首创。

唐代带銙质地有玉、犀、金、银、翁石、铜、铁等多种材质,质地的不同代表不同的身份和等级。从出土实物可知,唐代带銙屡有发现,其中玉带銙最多,金、铜、铁质的亦有少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玉、银、铜等各种不同材质的带銙。

玉带銙

按照唐代章服品第的规定,唐代天子、亲王、三品以上的官员金玉带皆可服,但在当时人看来,玉比金银更加珍贵,因而唐人更重视玉带,玉带便成为唐人服带的最高等级。拥有这类玉带銙的主人,大多为身份较高的贵族或官员。唐代玉带銙多以上等玉料制作而成,一般都较厚实,呈扁平状,它是北朝和隋代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銙数6-14不等。小玉块镶缀在皮带或衬布上做成腰带,既是服饰的装饰,也是官级品位的标志,是三品以上达官显贵的身份标志,这一点从目前掌握的资料也已得到了证明。

1970年何家村窖藏出土的10副玉带跨,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关于唐代的玉带銙,完整传世的极其罕见,何家村这批玉带,是唐代玉带銙数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一次重大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唐代玉带銙考古的认识,为研究唐代革带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何家村玉带銙,绝大多数是用质量较好的和田籽料雕成,琢磨精致,细腻温润,工艺精美。以素面无纹者居多(图二),仅有两副为碾纹(图三)。结合史料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些玉带銙的主人为皇室、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是无可争议的。

此外,陕西历史博物馆还藏有部分其他玉质的带銙。如1956年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的唐玉带銙(图四),有4枚方銙(其中一枚有桃形穿孔,一枚残缺)、1枚半椭圆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共计6枚。

1956年西安市灞桥印染厂出土的唐墨玉带銙(图五),有3枚半圆形銙、1枚方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共计5枚。每枚銙的背面均有数对穿孔,并附有铆钉与金属丝,明显有使用过的痕迹。

银带銙

唐朝六、七品官员服银銙。陕西省博物馆旧藏一枚唐错金银带銙(图六),其上饰有错金花纹,从形制上看,应为铊尾部分。

铜带銙

唐朝流外官服铜、铁銙。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批不同形制、不同工艺、不同装饰的铜带銙。

1954年西安市东郊郭家滩国棉四厂出土的唐铜带銙(图七),有1枚带扣、6枚半椭圆形銙,共计7枚。半椭圆形带銙上均有一个长方形古眼,古眼即带銙下部的穿,是用来系挂物品的。从形制上看,这与何家村出土的白玉有孔带銙(图八)很相似。这种带銙的流行时间大概是从初唐到辽代前期。

西安市郊区出土的唐鎏金铜带銙(图九),长方形,共4枚,带銙通体鎏金,每枚带銙中间均有菱形装饰。

1988年西安市长安区南里王村韦洵墓出土了一套精美的唐团花鎏金铜带銙(图十),原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现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展厅。有7枚方銙、1枚圆首矩形銙,共计8枚。带銙通体鎏金,每枚带銙上饰有团花纹。

2002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还征集了一副唐花瓣形涂漆铜带銙(图十一),共11枚,由1枚带扣、1枚铊尾、6枚花瓣形大带銙和3枚花瓣形小带銙组成。花瓣形带銙上均有古眼,用以系挂物品。此副带銙除带扣外,其他几枚带銙上还铆以排列有序的金钉。从形制和装饰上看,该带銙与何家村出土的九环白玉蹀躞带(图十二)有异曲同工之处。

综上所述,唐代带跨特点如下:其一,带銙的颜色由紫色向其他颜色递变,紫色位阶最高。其二,带銙以玉为最高,依次为金、银、铜、铁。其三,据官爵的高下,所用带銙的銙数有严格规定,由13块至7块,尊卑有变。总之,唐代带銙制度的建立完全符合并突出显示了封建帝王制度下的等级与权力观念,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使其能在唐以后的历朝历代官仪中沿用。

(责任编辑:李珍萍)

猜你喜欢

庶人五品九品
论《山药粥》中的“自我”
——基于主人公“五品” 流汗表现的分析
秦汉“庶人”考
九品莲台
从《山药粥》看日本封建时代底层人物的人生境遇
从《山药粥》看日本封建时代底层人物的人生境遇
九品莲台
清“康熙通宝”钱五品解析
花椒树
夜品高陶九品赠侄
道德仁义礼:“蜀学”核心价值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