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楚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2016-09-09魏正聪WEIZhengcong湖北工业大学武汉430068Hu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430068Wuhan
魏正聪 WEI Zhengcong湖北工业大学,武汉 430068(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68 Wuhan)
19楚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魏正聪 WEI Zhengcong
湖北工业大学,武汉 430068(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68 Wuhan)
楚文化为中国中部地区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创新奠定了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随之拓展了艺术设计教育的视野和领域。因此需要将有着鲜活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楚文化元素融入现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活动之中。
楚文化;设计教育;传承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迅猛发展,竞争也因此日趋激烈。一些重点设计院校正在积极进行改革,以地域文化为突破点,探索设计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散落在湖北省内各地的剪纸、泥塑、织锦、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为设计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部地区的高校设计教育就可以以此为基础,充分挖掘楚文化资源,将楚文化元素融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就能够打造设计教育的特色品牌,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一、楚文化对培养设计创新人才的作用和意义
设计与文化具有密切关联。“作为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设计与文化同构……设计具有从观念到器物的完整形态,它在本质上是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1]。
文化是多元的。带有浓厚个性色彩的地域文化,对特定区域的人们有着非同寻常的感召力;同时,也为当代的艺术设计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日本著名设计大师福田繁雄这样说过:“中国的设计应该与中国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对中国的经济和产业发挥影响和贡献。”[2]从国家层面而言,设计应该关注特定的民族文化;从区域层面而言,设计应该关注特定的地域文化。“艺术设计以其特有的表现方式,传达着特定地区人们的文化价值观,表现民众的物质、精神需求取向,同时也展现着设计师独有的文化特质及民族精神、民族情感。”[3]从世界范围来看,优秀的设计教育无一不重视地域文化。比如英国的琉璃工艺、韩国的服饰设计、日本的动漫产业……它们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与其蕴含的独特地域文化、审美韵味有着强烈的渊源关系。
在设计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少高等院校开始以地域文化为突破点,探索学校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模式。比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陶瓷造型设计、陶瓷装饰设计、现代陶艺创作等课程,培养陶瓷专业的专门人才,弘扬“瓷都”文化;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湘绣为特色,聘请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的工艺美术大师和高水平技师担任专业教师,创办“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订单班”,着力培养“懂设计、懂刺绣”的高级湘绣人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鞋都”做文章,开设鞋样造型设计等课程,强化与本土企业服务的对接能力。
楚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其特色。湖北省内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江陵漆木雕禽兽座屏和双凤虎座鼓、丹江口木版年画、广济传统竹器、来凤土家西兰卡普织锦、天门蓝印花布、黄梅挑花、雕花剪纸、武汉泥塑糖塑和皮影等,都是影响深远、可资利用和借鉴的文化资源。对中部地区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而言,认真学习与研究楚文化,并切合课程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利用,则有助于凸显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地域性特色,助推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传承优秀的地域文化。
二、中部地区设计院校对楚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应用情况
中部地区设计教育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95年冬,广州召开全国设计艺术教育理论研讨会,成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里程碑事件,“人们终于可以不怀疑‘设计艺术教育(Design Education)’或‘设计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在中国艺术教育中的存在。”[4]此后,伴随着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各界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因此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以湖北为例,全省先后有近70所院校开设设计类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近两万——设计学是中部地区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有基于此,楚文化资源在中部地区高校设计教育中的挖掘和应用状况就值得反省了。为了反省,笔者根据办学历史、规模和影响,从我省设计院校中选取湖北美术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江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以及武汉纺织大学这五所院校作为案例进行研究。
湖北美术学院创建于1920年,办学历史最长,专业最齐全,属于综合类艺术院校的代表;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创办于1978年,是国内理工科院校中率先创办设计学科的三所院校之一;武汉纺织大学创建于1984年,以服装为特色学科,是全国十大知名服装学院;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创办于1993年,目前设有民族美术研究所和民族服饰艺术研究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江汉大学于2001年创建,是武汉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易地兴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五所院校作为建国之前、改革开放之初、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创办的设计院校,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从中可窥见中部地区设计教育的发展情况。
目前五所院校开办的设计类专业方向如表揭示(见表1)。
通过对五所院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等情况的调研,可以发现如下问题:
1.中部地区设计教育发展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表1 湖北五所院校的设计类专业方向
五所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全国其他同类院校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目前我国普遍通行的课程体系“一般包含三大类7 小项:通识类课程(人文类、科技类、语言类)、专业类(设计学科共同基础课程、各专业类的基础课、各专业设计实践课、各专业理论课)、选修课类。”[5]以最能体现办学特色的专业类课程模块为例,中部地区的这五所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以下类别:(1)学科通识教育课程,如色彩、素描、速写及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设计史、艺术概论等基本理论课程,字体设计、图形设计等基本技法课程,计算机软件操作等基本技能课程;(3)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涵盖系统的理论培训课程和综合操作技能课程;(4)专业实践课程,含写生、采风、毕业考察等。五所院校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其结果也无大的差异。
2.楚文化特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本土文化资源是培养设计创新人才的重要源泉。遗憾的是,调研发现:除了武汉纺织大学“艺术品投资与鉴赏”专业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为宗旨,而开设了一批具有传统特色文化的课程,如《中国传统图案与工艺》、《中国书画》、《中外历代雕塑与建筑及壁画艺术风格鉴赏》、《中国青铜器艺术》、《明清家具赏析与鉴定》、《高古瓷器赏析与鉴定》、《明清与近现代瓷器欣赏与鉴定》、《中国书画印的欣赏与鉴定》等课程外,五所院校其他专业目前仅有少量的课程实现了与楚文化资源的融合,如湖北美术学院的《版画技法》、《漆艺基础》,湖北工业大学的《漆画设计与制作》、《陶艺设计与制作》、《中国建筑传统图式与应用》及专业实践课《民居建筑考察》、《传统艺术与装饰画采风》和中南民族大学的《民族服饰与创新》、《民族与民间美术》等。
同质化的课程体系难以体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导致学校自身的教学特色和优势难以形成;缺乏本土文化资源作为给养,设计创新就失去了根基,也就进一步削弱了设计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客观上加剧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疏离。其结果是:中部地区不少毕业生因为不能很好地了解本土企业的需求,无法对口就业;另一方面,众多企业因为招不到合适的人,不得不高薪聘请省外的人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湖北省共有文化产业园区近百家,其中建成40家,在建40余家。园区规划建设面积2亿平方米,实际入驻企业1 500家,年产值240亿元,各类专业设计机构普遍缺少高层次应用型设计人才。
设计教育是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的。目前湖北省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新型工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湖北省《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全省重要支柱产业”;武汉市《关于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意见》明确了“建设辐射全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创意城市”目标。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中部地区的高校设计教育将会寄予更大期望。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以楚文化资源为基础,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富含本土文化素养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三、基于楚文化特色的设计教育创新策略
1.打造以楚文化为特色的设计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教学要求,兼顾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组成的各门教学科目的系统”[6]。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能一味追求高、大、全,而应该集中教学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构建适合本土经济发展的设计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可以开设《楚地民俗文化》、《楚地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课程。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识教育中增加这些课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民间艺术中的造型元素夸张多元,色彩大胆艳丽,饱含原创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民间艺术如年画、版画等,一般都凝结着人民群众朴素的道德观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助于学生将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有机联系。
专业教育——强化楚文化资源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等课程教学中的传承和应用,比如汉绣。作为全国闻名的民间手工工艺,“原产地、纯丝用料、植物染色、手工刺绣、图案设计是汉绣之所以称为‘汉绣’的五大要素”[7],因此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研究其造型、色彩、装饰诸元素,为现代服装设计增加灵感。同样,髹漆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特色。目前在已经发掘出土的先秦漆器中,楚器是存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楚国的髹漆工艺广泛应用于家具、日用生活品、兵器、乐器甚至是陶器、建筑和舟车构件上。此种传统工艺也可以在《漆画设计》等课程中加以传承、创新。
选修教育——广泛引入各种民间艺术类型,拓展视野。楚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省内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广济传统竹器、洪湖贝雕、保康墓碑雕刻、汉川马口陶器、孝感剪纸、通城民居、黄冈农民画等都是可资挖掘与利用的民间美术课程资源。以雕花剪纸为例,湖北几乎各县都有以雕花剪纸作为职业的民间艺人。雕花剪纸构思巧妙,品种多样,是民众生活中最具亲和力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将传统的剪纸艺术引入课堂,有助于保护、传承剪纸艺术的考究雕工,并在当代发扬光大。除了雕花剪纸,黄梅挑花、民间年画、天门蓝印花布以及木雕、蜡染、陶器、皮影等民间艺术资源同样可以走进课堂,如此,就能够让传统的楚文化精华在现代设计教育中再放光彩。
2.形成以楚文化为纽带的协同育人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部署,为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进而特别指出,“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8]。在设计教育中,我们可以以楚文化为纽带,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学校、企业、社会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请民间艺人口传身教,发挥示范作用。诸如皮影、剪纸、年画等民间美术,主要借助口传身教传播。很多民间手工艺人技艺精湛,实践经验丰富,因此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可以将其请入课堂,现场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把握操作流程、感受民间工艺。
二是拓展民俗、民居、博物馆等学习平台,将之作为设计教育的“第二课堂”。设计教育需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广泛开展传统工艺考察与采访活动,让学生深入民间,切实感受湖北民间艺术的魅力,并从民居、民俗活动、民族服饰等方面提取楚文化设计元素,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发展。
三是建立企业研究中心,直接服务于本土需求。借助研究中心,学校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取市场需求动态,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的放矢;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来加速产品研发,提升市场竞争力;学生则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可谓一举三得。
中部地区的设计教育需要努力构建由学校、企业、社会多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并与本土民间艺人、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藉以提升为本土经济服务的能力。
四、结语
楚文化为中部地区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根基,也拓展了艺术设计教育的视野。我们要将有着鲜活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楚文化元素融入现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之中,构建具有楚地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和模式,形成学校、企业、社会多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楚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实现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李丛芹.从“设计”到“文化设计”的辨析:一个本体论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47-154.
[2]王先祥.融合创新:中国现代设计的未来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5):357-360.
[3]向极鼎.地域文化:民族高校艺术设计的教育资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5-27.
[4]许平.走向21世纪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J].装饰,1997(3):65-69.
[5]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10-311.
[6]龚怡祖.论大学培养模式[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42.
[7]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局,手工业合作联社编志办公室.武汉手工业精英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4:30.
[8]张大良.司局长笔谈: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3-12-24-06.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u Culture in Design Education
Chu culture provides a solid substance and culture foundation, as well as abundant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s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in China, and expands the horizons and fi elds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u culture into modern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u culture;design educa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J022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6.01.019(0094-05)
2015-12-16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2013B069),湖北工业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校2013025)。
魏正聪,博士,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