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值法的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差异比较研究
2016-09-09黄鹂
黄 鹂
(1.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所,北京 100732;2.河南工程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基于熵值法的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差异比较研究
黄鹂1,2
(1.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所,北京 100732;2.河南工程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综观我国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水平测度问题,构建测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用熵值法计算全国30个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从四大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综合平均得分来看,东部地区最高,然后依次是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来看,各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差异较显著,但四大区域中,都有新型工业化发展较好和较快的省市,它们已成为区域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领头羊。
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熵值法;比较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带动和促进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后,伴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实践的发展和政策的推进,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水平测度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进一步关注,主要有以下代表性研究成果:
谢春、李健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采用我国2005—2008年的数据对全国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2]杨建仁、刘卫东结合灰色关联分析和层次分析两种方法,提出新型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3]王慧等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中部六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了综合特征分析。[4]耿修林构建了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测评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5—2009 年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测评分析。[5]郭汉军等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新疆14个地州2006—2011年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价。[6]李琼等构建了由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等六部分15个评价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方法计算了湖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指数。[7]孙智君等构建了一个包含7个准则层、27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对湖北省2002—2010年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了测度。[8]
目前学术界在解决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问题上做了有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一些指标的设置不能体现当前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在信息化方面;又如有些指标数据的获得与计算不方便。因此,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及对新型工业化认识的不断深入,需要不断完善新型工业化的指标评价体系,同时指标体系的设置还需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为政府部门做参考。本文拟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构建更加完善、适度、有效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我国不同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进行评价和比较研究。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遵循全面性、适用性、一致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从新型工业化的最新内涵和特点出发,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分为新型工业化投入和新型工业化产出两个一级指标,人力资源投入、资金技术投入、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水平、技术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7个二级指标,以及34个三级指标(见表1)。
表1 地区性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说明
(一)原始数据的收集
根据国家统计局区域划分标准,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个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本文采用的是全国30个省市(西藏因个别数据缺失未包含在内)2012年的截面数据,由于各指标对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影响方向并不一致,因而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正向指标值越大表示区域新型工业化程度越高,逆向指标值越大表示区域新型工业化程度越低。为了使计算得分越高代表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越高,需对逆向指标进行逆向处理。由于逆向数据均为正数,所以本文采用取倒数的方法对城镇登记失业率、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GDP工业用水量、万元工业GDP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元工业GDP工业废气排放量、万元工业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等指标作了逆向处理。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其中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数数据来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2012年度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二)计算方法
1.确定权重的方法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一般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是由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给出的,因此,根据选取专家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客观赋权法是从指标的统计性质上来考虑,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不需征求专家的意见,克服了主观赋权法的种种缺陷,因此,较主观赋权法更适用于不同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问题。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2.熵值法原理
设有n个地区,m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
3.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的步骤
(1)数据的标准化
(2)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地区指标值的比重pij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4)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
对于给定的j,xij的差异性越小,则ej越大,当xij全部相等时,ej=emax=1,此时对于方案的比较,指标毫无作用。当各方案的指标相差越大时,ej越小,该项指标对于方案比较所起的作用越大,定义差异性系数
gj=1-ej
当gj越大时,指标越重要。
(5)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利用熵值法估算各指标的权重,其本质是利用该指标信息的价值系数来计算,其价值系数越高,对评价的重要性就越大,或称权重越大,对评价结果的贡献越大。第j项指标的权重为:
(6) 计算各地区的综合得分vi
三、计算结果及分析
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得分见表2。
表2 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综合得分及排名
(一)四大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表3 四大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平均得分
注:平均得分等于区域总得分的算术平均值。
由表3可知,从四大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综合平均得分来看,东部地区最高,其次依次是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得分分别为4.5896、3.1784、3.0375和2.3576。东部地区在新型工业化投入、新型工业化产出和综合得分方面都排在首位;中部地区在三个方面的得分均排在第二位,但与东部地区有较大的差距;东北地区在三个方面的得分均排在第三位,但与第二位的中部地区得分相差很小;西部地区在三个方面的得分均排在最后一位。
表4 四大地区新型工业化主要投入指标情况
注:以上数据通过统计数据计算获得。
从表4四大地区新型工业化主要投入指标情况来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的比重(A2)最大,为3.79%,处在第二位的中部地区为2.85%,较东部地区低了0.94个百分点,处在第三位的东北地区为2.44%,处在最后一位的西部地区为2.31%。四大地区中仅有东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此指标数值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地区,而其他三个地区的差异并不大。东部地区万名就业人员中大学以上学历者所占比重(A3)最大,为20.48%,远高于处在第二位的西部地区的12.15%、处在第三位的东北地区的11.96%和处在第四位的中部地区的11.68%,也仅有东部地区的指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R&D经费占GDP的比重(B1)为2.46%,也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三个地区的指标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差异并不大。东部地区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B2)为2.64%,在四大地区中排在了最后一位,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在第一位的是西部地区,为4.01%;排在第二位的是中部地区,为 3.13%;排在第三位的是东北地区,为2.72%。同时也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政府在逐渐加大人才教育方面的投入,这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但可能在短期内见不到效果。
总的来说,东部地区在人力资源投入、资金技术投入方面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中部地区优势仅次于东部地区,好于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在新型工业化投入方面的优势最弱。
表5 四大地区新型工业化主要产出指标情况
注:以上数据通过统计数据计算获得。
从表5四大地区新型工业化主要产出指标情况来看,东部地区人均GDP(C1)最高,为5.77万元,东北地区为4.60万元,高于中部地区的3.24万元和西部地区的3.14万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每平方公里光缆线路长度(D6)为66869公里,远远高于中部地区的33905公里、东北地区的13413公里和西部地区的5933公里,以及全国的平均数15386公里。东部地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指数(D7)最高,为74,远高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63、西部地区的51和全国的平均数62。从这两项指标来看,东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最高,然后依次是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万元GDP能耗(E1)为0.63吨标准煤,低于其他三个地区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中部地区为0.82吨标准煤,低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水平。东部地区万元工业GDP工业用水量(E2)为47立方米,高于东北地区的40立方米,低于中部地区的83立方米和西部地区的59立方米,以及全国的平均水平56立方米。东部地区万元工业GDP工业废水排放量(F1)为8.7吨,与西部地区持平,东北地区最低为8.3吨,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8.8吨,中部地区偏高为9.4吨。东部地区万元工业GDP工业废气排放量(F2)为2.02万立方米,西部地区最高位3.59万立方米,中部地区为2.81万立方米,东北地区为2.29万立方米,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52万立方米。
总的来说,新型工业化产出主要指标表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信息化水平、技术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具有绝对的优势,西部地区在各个方面均具有绝对的劣势,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优势基本相当。
(二)东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分析
在所考察的东部地区10个省市中,总共有7个省市的综合得分排在了前十,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天津、江苏和福建,仅有山东、海南和河北排在了十名以外。新型工业化投入、新型工业化产出得分均排在前十位的也是这7个省市。这7个省市各项指标基本上都排在了全国的前列。
(三)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分析
在中部六省中,湖北省和湖南省的综合得分排名比较靠前,分别位于第9位和第10位,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山西省分别排在第13位、第16位、第17位和第21位。在新型工业化投入得分中,湖南省和湖北省分别处于第8位和第9位,安徽省、山西省、河南省和江西省分别处于第14、15、23和29位。在新型工业化产出得分中,江西省处于第8位,湖北省处于第9位,湖南省处于第12位,河南省处于第13位,安徽省处于第16位,山西省处于第26位。
(四)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分析
在东北地区中,辽宁省的综合得分排在了第12位,超过了东部地区的河北省和海南省,黑龙江的综合得分排在第15位,吉林排在第18位。辽宁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是2003年国家提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后,各项优惠政策、资金和项目逐渐落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改革开放以来被拉开的发展差距逐年缩小。2012年辽宁省人均GDP为56547元,已高于广东省的54095元,排在全国第7位;吉林省人均GDP为43412元,排在全国第11位;黑龙江省人均GDP为35711元,排在全国第17位。2012年辽宁省研发经费总支出占地区GDP的比重为1.57%,排在全国第11位。
(五)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分析
在西部地区中,重庆的综合得分在全国排第8位,超过了山东、海南、河北等省份的水平,也超过了中部地区所有省份的水平,陕西省的综合得分排在了全国第14位,四川省排第20位,西部其他省份的综合得分均排在20名之后。重庆新型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和科研实力雄厚;二是国家从20世纪末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重庆市已初步构建起较为成体系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三是1997年重庆升为直辖市, 2007年重庆获批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10月,重庆市政府与国家商务部签署《共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合作备忘录》,2008年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获批成立,2009年颁布《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意见》,重庆改革开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而宁夏、青海、新疆由于教育水平、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排在全国后三位。
四、结论及建议
(一)各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差异较显著,国家区域振兴战略作用逐渐显现
各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而东北、中西部大多数省市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较低,这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区位优势的不同,同时也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引导的结果。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的作用逐渐显现,东北的辽宁省、西部的重庆市及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和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势头强劲,逐渐成为区域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领头羊。
(二)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建议
1.提高创新意识,加大创新人才、资金和技术投入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除综合得分排在前7位的省市外,其他大部分省市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的比重、万名就业人员中大学以上学历者所占比重、R&D经费占GDP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都偏低,说明这些省市的企业在创新中人才、资金和技术投入明显不足,创新意识不高。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为此,地方政府要为技术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本地区的技术研发能力,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技术支撑。
2.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进程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作为工业化的增长引擎,进而带动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合理布局。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2012年度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10]可知,2012年江苏省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87.26,在全国排第一位,上海为86.28,中部地区最高的湖北省为69.30,东北地区最高的辽宁省为68.81,西部地区最高的重庆市为65.46,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投入,重视有关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引进和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降低各行各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2012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为0.459吨标准煤,东北地区能耗最低的吉林省为0.923吨标准煤,中部地区最低的江西省为0.651吨标准煤,西部地区最低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0.8吨标准煤,从能耗方面来看,欠发达地区也不占优势,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广泛采用节能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通过技术升级节约能源。建立健全地区环保法制体系,强力开展环境执法活动,形成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同时还要完善我国的税收政策。席卫群的研究表明,税收政策特别是增值税政策总体上对工业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有较强的作用。[11]
(三)东部地区进一步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路径
东部地区在现有工业体系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的集聚效应,建立以核心城市圈为依托的经济区,以规模和集聚效应促进新型工业体系塑造和产业分工深化,从而有效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东部地区应当依托强大的人才优势,着重提升新型工业体系中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加大R&D投入力度,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培育和掌握新技术。东部地区先天的地理优势决定其迎接国际先进制造业的地位,东部地区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更加重视国际先进工业生产基地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引进,寻找合作研发的可行性,促使国际新型工业理念和技术落地生根,增强东部地区进一步提升新型工业化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谢春,李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 2011(3):74-80.
[3]杨建仁,刘卫东.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的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以中部六省为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2):124-134.
[4]王慧,李阳萍.基于多元方差分析的我国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水平差异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1):93-98.
[5]耿修林.近年来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测评与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2(9):53-58.
[6]郭汉军,董志,柯曼綦,李秀婷.基于熵值法的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2-17.
[7]李琼.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评价研究与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19):112-115.
[8]孙智君,周滢.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水平测度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07-113.
[9]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98-102.
[10]2012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EB/OL].[2016-04-20].http://wenku.baidu.com/link?url=L3Oq5E4TcwJtwL2stue-d_iopSVbJ57cq9a6XPWfvPlRRajceTh8ul4ZaMMuRehT_9wAU3_l-Vs8mhHyi1jnm75jueJZ3TL1BXruj2KE2bS.
[11]席卫群.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基于工业高耗能行业数据[J].当代财经,2014(6):5-12.
AComparativeStudyonDifferenceofDevelopmentofChineseRegionalNew-typeIndustrializationBasedonEntropyMethod
HUANGLi
(1.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Banking,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ena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Zhengzhou 451191,China)
Inthelightofandmeasureoflevelofregionalnew-typeindustrializationinChina,constructingevaluationindexsystemofregionalnew-typeindustrialization,theentropymethodisusedtocalculatethecomprehensivescoresofdevelopmentofnew-typeindustrializationinChina′s30provincesandcities(municipalitiesandautonomousregions).Theresultshowsthattheeasternregiongetsthehighestcomprehensivescores.Thesecondhighestoneisthecentralregionfollowedbynortheastregionandthelastoneisthenorthwestregion.Accordingtothescoreoftheprovincesandcities,thedifferencesofdevelopmentofnew-typeindustrializationareobvious.Butamongthefourgreatregions,therearesomeprovincesandcitieswherenew-typeindustrializationdevelopsverywell,andtheyhavebecomethebellwetherofregionalnew-typeindustrialization.
new-typeindustrialization;levelofdevelopment;evaluationindexsystem;entropymethod;comparativestudy
2016-05-28
黄鹂(1978-),女,河南信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读博士后,经济学博士,河南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学。
F127
A
1674-3318(2016)03-0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