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技术红利中的风险因子

2016-09-09苟凯东张劲

视听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客户端

苟凯东 张劲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技术红利中的风险因子

苟凯东 张劲

媒体希望通过技术的更新迭代获得发展红利,因此更加强了对技术的路径依赖。多种新兴终端的兴起重构着电视产品的传播路径,也使媒体面临投入大产出小的现实困境,媒体还需探索互联网语境下更好的商业模式。同样,在面临炙手可热的虚拟现实技术时,媒体也应重视其有可能带来的隐形伤害。

技术;互联网;媒体;新闻;VR

传统媒体对技术有着很强的路径依赖,这种趋势在最近几年更加明显。这是由于新闻生产在内容层面的创新较难突破,在观念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媒体转而期望通过技术的更新换代获得新的发展红利。尤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媒介融合的压力更是倒逼传统媒体在技术方面加大投入,但同时技术带来的风险因子也在慢慢积聚。

一、融合进入“端”时代:商业模式费思量

在传统媒体当中,电视是最具有技术基因的大众媒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新兴终端,尤其是移动新闻客户端影响并重构着电视产品的传播路径和方式。前不久,上海广播电视台的融媒体新闻产品“看看新闻Knews”正式上线,这是上海台实施“互联网+”转型的有力尝试,以“叩击时代”为鲜明的品牌形象,覆盖了上海广电旗下包括东方卫视、IPTV、手机电视、BesTV互联网电视平台以及客户端在内的多个渠道,并且明确提出“移动优先”战略。

借助智能手机的传播优势,移动新闻客户端满足了消费用户随时随地的新闻信息消费需求,“用手机看新闻”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新闻客户端的实时推送、流畅体验和便捷的社交功能备受用户欢迎,成为传统电视台转型的重要方向。从国内的电视媒体来看,媒介融合战略进入深水区,并无一例外地强化移动端的传播,微博、微信、客户端几乎成了每家媒体的标配。以央视新闻为例,它的微博、微信、客户端已经形成了新的传播和分发平台,截至2015年底,央视新闻各平台用户总数累计达2.2亿,较去年同期增加125%。2015年深圳广电集团和湖北广电集团的融合媒体新闻中心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以中央厨房模式,进行物理空间的全媒体工作流程改造,编导记者将新闻资源上传到“媒体云稿库”,编辑可在云稿库中获取自己想要的内容,实现资源池的共享;江苏卫视的“荔枝新闻”客户端,月度覆盖人数达550万,日浏览量突破千万人次;浙江广电集团重点打造“中国蓝TV”与“中国蓝新闻”两个新媒体品牌。中国蓝TV客户端目前用户数已经突破1000万,而中国蓝新闻客户端主要展示浙江卫视的头条、娱乐、现场、专栏等新闻内容。

不只是电视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闻客户端,在内容的权威、深度、专业上突出竞争优势;腾讯、搜狐、网易、凤凰等新媒体客户端借助其原有的门户新闻传播优势,依托强大的用户规模,在移动新闻传播方面精耕细作,个性化定制、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应用,使这些新媒体的新闻客户端更具用户黏性。

▲网易VR报道《不要惊慌,没有辐射!》

尽管媒体的移动端战略风生水起,却存在着投入大产出小的现实窘境。清博大数据2016年初发布的《中国新闻客户端发展报告》显示,据对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的调查,当前下载量达10万级的新闻客户端只有15个,达到万级的为38个,而千级以下的客户端达167个,占总体比重约为73%。这说明,大多数传统媒体做的新闻客户端连“吆喝”也没有赚到,而更多的媒体还在计划打造自己独立的客户端。

对于那些用户数超过十万数的客户端来说,虽然解决了传播和到达的问题,但是移动端如何运营、盈利仍是目前面临的棘手问题。澎湃新闻最初的设想就是通过专业和深度的内容优势增加用户关注度,然后依靠海量的用户来吸引广告商的投入,但是这种基于传统思维的经营模式在互联网语境下并不奏效,导致经营效果不理想。新闻客户端的商业模式理想化色彩较浓,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传统的页面广告模式,虽然客户端也算是新媒体,但是很多客户端与传统媒体的内容严重同质化,广告商看到的也只是客户端“母体”的广告价值,分流的也是原来的广告份额,如果媒体的移动端和“母体”以及别的客户端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和突破,就很难带来新的广告增量;第二是付费观看,这种方式在国外是一种通行的做法,客户端提供专业化的资讯,用户付费获得高品质阅读,这是一个在交易行为上对等的方式,但是在中国互联网文化“搭便车”“免费”风气盛行的氛围下,要实现阅读收费还不太现实;第三就是用新闻产品的衍生服务来获得增值收入,把新闻客户端当成入口,再通过后续的增值服务来获得收入,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新闻客户端期望发展的方向。但是,如何开发具有互联网特点的个性化精准服务,新闻与服务之间的定位和利益关系如何把握,面临诸多问题。以界面新闻推出的尤物频道为例,这是一个主打原创设计师的电商渠道,概念很好,但是里面的商品品类不多,价格偏高,这种小众精英的路线显然难以支撑客户端的发展。如果新闻客户端中电商服务的比重过大,又与新闻产品的整体定位不符。因此,如何将新闻资讯和专业内容导流而来的用户转化为消费者,撬动用户的消费动机,还需要找到更好的路径。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当很多传统媒体在自建客户端的时候,国际知名媒体BBC却一反常态地减少了对社交媒体和APP的投入,而是设计了一个回应式的手机端网站,集中力量做好自家平台。BBC认为,APP推出来容易但是维护、升级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他们也曾经和社交媒体合作,但是发现这样做的结果只是为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增加了人气,内容生产标准由人家说了算,内容推送更是受到对方平台计算方法的制约,能分到的广告费也很少,所以现在BBC就一门心思地建设自己的回应式网站,根据主流智能手机型号的不同设计回应式网站,使页面更加垂直、简洁、个性化,且筹划推出BBC Store。BBC另辟蹊径的做法也许能为国内传统媒体的移动端战略提供借鉴,在移动客户端的热潮中有更清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二、新闻遇上VR:新体验,新问题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2016年最炙手可热的技术,它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使用者可以借助必要的装备以自然的方式与环境中的物体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VR技术不仅能带来一种全新的沉浸式的观看体验,更有可能成为人们接触媒介的一个新的入口和平台,因此它在传媒领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追捧。有专家甚至预言,虚拟现实是最有可能取代微信的一项应用。

对于VR在新闻生产领域的运用,《纽约时报》的主编威斯坦认为:“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里,记者总会丢失一些信息,而虚拟现实的场景里就是什么都不会丢失。”尤其是在突发新闻和现场新闻当中,VR能够给观众提供一个真实的新闻现场,观众如临其境地置身其中,自己去发现并了解新闻信息,用户将变成新闻生产者,传统的新闻人将转型为场景建构者和技术支持者,这对传统新闻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是颠覆性的。正是基于这样广阔的前景,尽管2016年还只是被称作VR元年,但是很多媒体已经在试水这项新的技术,在新闻呈现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表现手法。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网推出了VR报道《这个村庄为何让总书记念念不忘》,介绍了湖南湘西自治州的十八洞村,全景式地将十八洞村的地理地貌展现出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央视记者还用VR手段呈现了被炸毁的叙利亚千年神庙——贝尔神庙的场景。2015年6月,上海文广集团SMG宣布战略投资美国VR公司JAUNT,并联手JAUNT、微鲸科技出资1亿元组建VR合资公司;新华网在全国的31家分公司均配备了专业的VR视频拍摄器材,组建了专业的制作团队;腾讯的VR团队开始在AR(增强现实)、VR直播等新技术方向布局;财经传媒的摄影记者必备传统专业摄影机、无人机和360度VR设备,他们拍摄了国内首部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30周年之际,网易推出了VR报道《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记者深入核事故现场,以第一视角进行观察,选择了7个主要场景进行拍摄,重新体验30年前的那场事故,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告诉人们不要忘了30年前的“核爆之殇”。国际知名媒体对于VR热情也很高,CNN在2015 年10月,就用VR技术直播了民主党5名总统参选人的首场电视辩论,CNN对这次新闻直播的宣传词是,“每一个观众都有座位,并可以新的视角观看总统竞选。”美国广播公司(ABC)通过VR技术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举行了首次VR新闻报道,ABC的新闻用户得到了“亲临叙利亚战区”才能获得的浸入式体验。

VR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才刚刚起步,现在媒体呈现的VR报道并不能算是真正的VR新闻,有的只是全景视频。VR观看设备相对昂贵,光是一套较好的头显设备就需要近万元,还不包括动作捕捉手柄等辅助设备,VR技术本身也不完善,包括建构虚拟场景的软件技术、头盔和眼镜的清晰度和长时间收看带来的眩晕问题等都是亟待攻克的难关。对于新闻生产者来说,哪类题材、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更适合VR报道;记者在VR报道中的角色界定;如何拍摄;沉浸式的收看方式对观众带来的影响评估方面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仅技术上存在门槛,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度应用还有可能带来伦理方面的风险,尤其是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当中对使用者会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德国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的迈克尔·马德瑞博士和托马斯·梅青格尔教授正在研究的课题是:将虚拟环境混淆为现实世界的用户,在心理状态和自我形象方面可能出现的无法预知的后果。研究表明,VR的使用会导致用户行为变化,即便用户已经离开了虚拟环境,这种影响也会一直存在,并且因为虚拟世界主机可以确定用户在虚拟世界的身体外观和视听环境,VR会大量地对用户心理和精神进行操纵。一些参与研究的实验者也表明,除了强烈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变化,这些也可能对他们的实际生活产生影响。迈克尔博士和托马斯博士还呼吁要长期研究沉浸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特定内容如暴力、色情等内容,先进技术会进一步提高其对心理造成的创伤。因此,当我们将VR作为未来新闻生产和呈现的方式之一时,不仅要看技术本身带来的创新,更要基于用户的安全体验来谨慎地应用这项技术。现在很多业内人士只是看到了VR带来的新奇体验,对这项技术的隐形伤害还没有引起重视。

三、技术与新闻:互动中保持距离

新闻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驱动,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借助新技术,可以精准地了解受众,并把受众作为新闻生产的一种有效补充,受众也可以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参与新闻生产,弥补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从而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新闻生产关系。但技术无论多先进,都不能解决新闻生产的全部问题,技术与新闻生产,应该积极互动,并保持距离。

技术与新闻的关系积极互动不难理解。比如现在越来越常态化出现的数据新闻,基于H5技术的交互式新闻、云直播等等。最近还出现了一种新的互动方式就是新闻与游戏之间的结合,让受众以玩家的心态去接触和了解新闻,在完成新闻报道的同时,也向读者提供了具有娱乐性的、强交互性的虚构体验场景。像前不久财新团队的作品《像市长一样思考》就在2016国际数字媒体创新大赛中获得了季军。这些新闻通过角色模拟、还原现场、灾难逃生等各类型游戏,让玩家沉浸在新闻故事中,成为故事的主角,解决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果加上虚拟现实的元素和方式,这些游戏会让玩家产生更强的沉浸感。但是这项新技术本身带来的争议也如影随形,首先它挑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在产品定位上需要得到认同;另外,新闻游戏的制作周期都太长,游戏本身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新闻游戏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创新产品而存在,只能作为新闻呈现和交互方式的一种补充。

尽管技术本身是前沿的,但是使用技术的人处于现实当中,路径依赖的惯性使得技术这种“物质”的改变也要兼顾现实条件,必须要考虑到原有新闻生产流程、采编和技术人员的感受以及投入的成本、风险的把控等问题。在新闻生产中,技术的运用也是有底线的。以最近火爆的无人机拍摄为例,它所带来的高空视角的确给人带来了震撼,各家媒体基本上都配备了专业的无人机拍摄团队。但安全问题也成为这项技术大规模应用的障碍。目前无人机飞行的安全问题具有很大隐患,安全事故更是频繁出现。2013年,在弗吉尼亚州赛车公园里,一架无人机撞到了坐着成千上万观众的看台上,致使数人受伤。国内某卫视的一次国庆黄金周的新闻航拍中,无人机失去控制,坠落在步行街,幸运的是与游客擦肩而过。无人机用在新闻拍摄方面是最常见的应用之一,随着航拍成本越来越低,应用也会越来越多,尤其应该加强管理。2014年7月,CNN与 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就如何安全有效地操作无人机开展合作,这项研究将重点评估技术、人才及如何使无人机在美国的航空领域内有效运作,而CNN将把研究数据与FAA(航空管理局)共享。我国在无人机管理方面,民航总局、体育总局以及无人机制造商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飞行器生产、飞行员准入、驾驶管理、设立禁飞区等方面制定法规。

技术的发展往往只能解决现实的战术问题,而无法回答深层次的战略层面问题,更无法取代内容本身。在传统媒介转型焦虑症的集体无意识中,有一种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技术是拯救传统媒体的唯一手段,所以不惜投入重金建设融合中心、打造客户端,引入机器自动化生产,包括引进各种海外节目模式,投入成本巨大,但他们忽视了,技术只是为媒介生产提供了路径选择问题,至于朝哪个方向,则是由媒介经营者的思维、眼光、专业和情怀来决定的。所以“每一次技术的进步并不是简单的以新换旧,技术作为制度环境中的一个物质因素,它融入了媒介环境之中,并影响着新闻生产的组织、管理、运营,如果技术的变迁不考虑现实条件和环境因素,往往会付出很大的代价”。[1]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技术理性进行合理的人文反思,将其与社会语境、人文关怀相关联,才能发挥技术的最大价值。

注释:

[1]苟凯东.套层结构系统——制度变迁视阈中的电视新闻生产研究(博士论文).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13.

(苟凯东: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张劲: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国际频道记者)

猜你喜欢

客户端
你的手机安装了多少个客户端
你的手机安装了多少个客户端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新闻客户端如何以社群化运作扩大影响力
浅谈甬派客户端的时政新闻如何接地气
党报客户端如何深耕基层实施差异化竞争——以浙江新闻客户端苍南频道为例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媒体客户端的发展策略与推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