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电视有着谨慎的悲观
2016-09-09周云龙
视界观POINT
我对电视有着谨慎的悲观
好多频道的自办节目,缺少看点、亮点、痛点,纯粹自娱自乐,甚至是自愚自乐。
移动互联时代,世界变化加剧,一批传统行业或产业不得不感叹“网事如烟”。过去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的局势,分明是“行行出状况”。
上个世纪末,转战地面电视频道。本以为可以风风光光地直至退休,哪知道现在已是满城风风雨雨。有人说,世上两件事最难,一是把自己的知识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拿进自己的口袋。而电视人,不是正做着这天下最难的两件事?前者做得成功的是老师,后者做得成功的是老板,两方面做得都好的是老婆。——显然,电视人要做成“大众情人”,没那么简单。
不简单的背景是,很多受众都移情别恋了。有人说,人们现在又做回去了,都成了低头一族,重新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这“低头”,不是从事体力劳动,而是盯着手机在刷、在看、在按。
腾讯网全媒派今年早些时候做过一次大数据舆情调研,以山东疫苗新闻事件为由头,基于54049份有效样本量,试图了解当下公众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的媒介选择。从澎湃《上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这是杀人”,山东发协查函》一文开始,多家媒体跟进报道、评论“疫苗案”,随后明星、大V微博发声让传播范围几何级扩大,再到《疫苗之殇》旧文重发引发“对战”,随后国务院对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作出重要批示、主管部门连续发文……此次疫苗案件报道所引发的“舆论海啸”是全方位的。在这样的舆论风暴中,网民究竟是从何种渠道接收到有关疫苗信息的呢?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媒体成为网民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占比高达64.6%。尤其是新闻客户端在重大事件时的push机制,让网民几乎可以零时差获取事件动态。此外,朋友圈也成为网民快速获取疫苗案动态的渠道,比例超18%,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作为第一信源的比例也超过8%。而与之相比,传统媒体作为信息获取第一信源的比例极低。其中,电视作为第一信源的占比为6.9%,而报纸和广播的比例都仅为0.3%。
电视作为规定人收看时间、地点的“双规”媒体,要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吸引受众,谈何容易。其实,做电视最难的还是,电视人怎么褪去专业的身份,回到观众的自由收视状态,以平常心去看电视频道在全媒体中的地位,去看某个电视节目在全媒体传播中的影响,也就是现在大家说得最多的“用户体验”“互联网思维”。电视人往往都难免有一点文化自信、职业自恋,都以为自己辛辛苦苦采访、制作出来的节目,一定有观众,一定有知音,而不靠谱的收视调查反馈机制,又常常强化了他们不靠谱的自信。说句实话,好多频道的自办节目,即使有办法动员数百万观众集中收看,也是没法看下去的,缺少看点、亮点、痛点,纯粹自娱自乐,甚至是自愚自乐。
在媒体圈的好多场合,我都“唱衰”过电视(机),意在引起管理者的重视。与他们的淡定、从容相比,与专家学者的积极、乐观相比,处于低端供给侧的我对电视作为客厅媒体的未来,有着谨慎的悲观。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我最近在一些小动物身上找到了答案。大的地震灾害发生之前,动物都会有异常反应。中科院动物所,在70年代所做的调查数字显示, 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在内,有58种动物在震前的异常反应比较明显。比如,猫、狗、熊猫、鱼、蚂蚁、蜜蜂等等。穴居动物如老鼠、蛇等,比地面上的动物感觉更灵敏,小动物比大牲畜感觉更灵敏。而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往往恰恰是迟钝的。那些专家学者,尽管有先进的监测仪器,但是囿于某些观念、经验或其他的顾虑,他们常常也是失语的。
我可能就属于那些敏感的不安的小动物之一。不,算是个“小人物”吧。 大专家坦荡荡,小人物长戚戚也。
周云龙,也是新闻记者,没有写出多少印象深刻的作品;也是节目策划,没有做出什么叫好叫座的栏目;也是高级编辑,没有看出多么高人一筹的地方……也是中年汉子,倒是悟出一点点感受来了,自说自话,权当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