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的宫殿璀璨的艺术

2016-09-08陈清

中国图书评论 2016年8期
关键词:榆林石窟莫高窟

陈清

电影里,一望无际、茫茫黄沙中伴随着落日余晖缓缓行进的驼队,总是在人们的心里留下特别的印象,它似乎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神秘文化的代表,给人以无尽的遐思。而这,正是中国从汉代开始形成,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的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丝绸之路”的典型景象。

“丝绸之路”千年历尽沧桑,不仅繁荣了经济,更孕育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化。矗立在苍茫古道中的无数石窟以及石窟里琳琅满目、色彩鲜艳的佛教造像、壁画艺术给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把这些石窟贯穿其中,形成了一条佛教石窟链,反映了佛教艺术的传承与交流,展现出了丝绸之路宗教传播的脉络和地域文化风貌。这是古老中国历史文明的象征,它无须语言翻译,便展示了2000年前古代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与佛教艺术永恒的神秘高深。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包括炳灵寺石窟在内的全国22个遗产点,同时列入遗产名录。在此背景下,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石窟艺术”系列丛书:《莫高窟》《云冈》《榆林窟》《麦积山》《炳灵寺》就具有了莫大的意义。丛书以丰富的图像和精美的装帧呈现于读者面前,为我们描绘了中西文化融合的艺术历程、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丝路文化和佛教艺术,值得细细品鉴。

选材合理、梳理得当

丛书选取中国石窟的精华、具有代表性的石窟艺术编纂出版,极好地体现了中国石窟艺术的丰富性。五个石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丝路文化大框架下的中国石窟艺术。如,“榆林窟的洞窟形制、壁画和彩塑、题材内容与艺术风格和莫高窟相近,学术界习惯将榆林窟纳入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石窟、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体系。与莫高窟相比,榆林窟又有自身的艺术特点。吐蕃时期兴建的第25窟壁画艺术是中国同期壁画中的精华;五代、宋时期,榆林窟所新建和重修的洞窟28个,是榆林窟的主体。西夏、元代洞窟及其以藏传密教为主的不同民族壁画艺术,是中国晚期石窟寺壁画艺术中的精华,补充了莫高窟的不足。”

丛书以时间顺序为经,以题材种类为纬,从时间轴和内容轴两个维度,以学术性哲思对中国石窟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研究。如炳灵寺卷,按西秦、北魏、北周、隋、初唐、盛唐、中晚唐、西夏、明的顺序分别梳理造像、壁画、题记和石塔等。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易于读者在比较中理解和记忆。

装帧精美、图文并茂

丛书为大十六开本,设计有函套、护封、硬封,对书籍层层保护和装饰。护封以神秘的深色为底,封面设计为清晰精美的全版石窟艺术图片,封底装饰小幅面艺术图片并配有简洁的文字(出版社名称)和条形码。在大面积黑底色的衬托下,图片异常清晰而具视觉冲击力,凸显出了石窟佛教艺术精致神秘的古老色彩。函套和硬封则言简意赅,以灵动的书法字体结合稳重平实的中英文印刷字体,一黑一白、一大一小、一动一静,于白底黑字间和谐地诠释出满满的中华传统文化色彩和浓浓的现代感。内页除清晰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天头随时出现的不同风格种类的小巧飞天图案尤其显出书籍设计的独具匠心和巧妙可爱。根据行文加诸章节之前的云纹图案亦如同一贴增味剂,令读者于浓浓的书卷气中一扫疲惫,兴味盎然。这样的精心设计构思,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令人迫不及待地期待着“大珠小珠落玉盘”境界之来临。逐页翻读,丰富精美的图像便一一呈现眼前。

丛书文笔生动,在注重学术性的同时更加关注可读性,紧密围绕佛教文化,以大量各时代洞窟内的佛教造像(包括泥塑和石雕、石胎泥塑等)、壁画(包括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密教曼荼罗、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等)传递地域化的人文情怀,激起民众的崇拜心理,进而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以图配文形式详细展现了石窟所处地理位置及风貌,给读者直观的认识,犹如身临其境沐浴在石窟艺术的宝库中。《莫高窟》卷收录图片150余幅,《麦积山》卷200余幅,《丙灵寺》卷180余幅,《榆林窟》卷、《云岗》卷均为150余幅。丛书文字不仅需要简明扼要地诠释图像,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说明我国石窟佛教艺术历史之变异与发展,实际上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佛教艺术史。虽每卷文字不多,但于每卷开篇均有资深学界学者作文详述石窟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等,并为每帧精美图片做出名称、种类、朝代、艺术特点等简介,较之以文字为主体的晦涩难懂的佛教艺术史著作,更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展现出“艺术图像学”之魅力。如炳灵寺卷65图,注解为“第42龛佛、菩萨像。盛唐,佛、菩萨像丰满圆润,绰约多姿。唐代开放和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打破了以前程式化的造像模式,佛教造像已完全中国化、世俗化。”通俗易懂。同时,丛书的文字部分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古代石窟艺术发展特点的深刻理解和个人的学术见解。如榆林窟卷,“特别是水月观音在印度和西域的石窟中没有,是中国式的观音形象。”“榆林窟西夏时期第2窟的水月观音表现观音菩萨在山水竹石之间,把中国的山水画与佛教的菩萨结合起来,意境清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资料详实、数据准确

丛书作者均为资深学者,如麦积山卷执行主编魏文斌,兰州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石窟寺考古与佛教艺术研究。又如莫高窟卷、榆林窟卷主编樊锦诗,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兰州大学、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石窟科学保护和石窟科学管理等工作。作者均在国内外权威专业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出版学术专著和主持各级研究课题。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学术底蕴。为丛书的出版在学术上提供了质量保证。

丛书数据精确,为作者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得出。如麦积山卷中,“据统计,现存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面积约979.54平方米。其中造像多为北朝(北魏、西魏、北周)作品,并反映了北朝各个阶段的造像艺术特点,全面展示了北朝泥塑造像发展演变的过程,被誉为‘北朝雕塑陈列馆”。

丛书的出版是当前我国经济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展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为我国“一带一路”举措的深入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本书根据历史发展逻辑,进行理论阐述,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学术性。本书要言不烦,简明清晰,可读性强,在高度享受美感之时,使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

猜你喜欢

榆林石窟莫高窟
莫高窟的诞生(上)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美好教育三秦行
探访莫高窟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夜宿石窟
新常态下榆林地区群众监督机制建设分析
陕西榆林海关正式通关
夜宿石窟
莫高窟里看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