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庙明代龙凤槛窗木雕赏析
2016-09-08朱姝民
朱姝民-文
天水伏羲庙明代龙凤槛窗木雕赏析
朱姝民-文
本文在简述中国木雕发展的基础上,以天水伏羲庙明代龙凤槛窗为视角,通过对其雕刻题材、工艺、寓意等的分析,以点带面,对当时的天水木雕进行简单解读,以期引起大家的研究兴趣。
伏羲庙木雕龙凤槛窗
一、中国木雕发展简述
中国的木雕艺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可谓是源远流长。20世纪70年代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雕鱼,是我国木雕工艺品最早的实物之一[1];大约同时期,沈阳新乐遗址也出土了一件独特的抽象化鸟形木雕制品[2]。说明早在新石器时期,木雕艺术已经出现。商周时期,木雕纳入国家管理范围,装饰方法已发展到施漆、镶嵌和雕花等多种。春秋战国的木雕工艺已有体系,分为建筑装饰木雕、木俑、宗教造像、礼祭等不同的木雕行业,盛行漆绘木雕;秦汉时期,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出现施彩木雕。汉代墓葬出土了很多动物木雕,另外也有车、马、船等器物;晋代以后出现木偶,蜚声中外的福建漳州布袋木偶即是“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隋代至五代时,受佛教开窟造像盛行之风影响,木雕的佛、菩萨、罗汉等寺院造像亦颇有成就。唐代是中国工艺技术大放光彩的时期,木雕工艺也日趋完美。许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两宋时期木雕作品较为多见,这时的木雕已采用组织细密的木材为载体进行制作,有利于木雕作品的传世。元明时由于海外贸易的急速发展,木材种类有所增加,许多由海外进口的硬质木材,使木雕工艺得到长足发展。明清期间是中国木雕艺术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涌现出大量有史可考的名家、艺人及其作品,是古代木雕艺术的一个高峰。明清花板、窗花等木雕挂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木雕品题材多生活风俗、神话故事,诸如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当时社会欢迎。
二、天水伏羲庙龙凤槛窗题材、工艺及文化涵义
(一)天水伏羲庙龙凤槛窗背景文化
伏羲在传说及典籍中位列“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历代尊奉他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关于对伏羲的祭祀,目前研究最早见于典籍记载的是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其书载: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设鄜畤(即祭祀伏羲之祠),以“三牢”之礼祭祀伏羲。天水对伏羲的祭祀,大约起始于宋金时期。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秦州三阳川蜗牛堡(今卦台山)始创伏羲庙,始立庙祀,应该是天水祭祀伏羲的开始。明宪宗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为祭祀伏羲而在秦州(即天水)创建伏羲庙[3]。明正德五年(1510年),卦台山和秦州伏羲庙恢复春秋官祭,祭祀中心由卦台山移至秦州。嘉靖二年(1523年),秦州伏羲庙祭祀活动逐渐正规化、制度化,伏羲庙成为全国性的规格最高的伏羲祭祀中心。
伏羲庙历经多次修缮。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且遵循对称建造。太极殿在第三院后部正中,依“前宫后寝”惯例而建。太极殿装饰不及先天殿华丽,但其间对称的龙凤槛窗木雕,鲜明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较之伏羲庙内其他处的木雕工艺,雕刻最精美、最能反映当时天水木雕工艺。这对龙凤槛窗“木雕不见木”,堪称木雕花窗中的极品,是明代木雕中天水雕刻技法传世至今的佳作,距今已有约500年的历史。
(二)龙凤槛窗雕刻工艺
伏羲庙龙凤槛窗是由多块油松木板经过加工处理后,相互拼接而形成整体正方形,用透雕技法在方框内圈雕圆形,在圆框内雕刻出饰以祥云的腾龙和舞凤。以龙纹设于圆内,构成圆形的适合纹样,称为“团龙”,“团凤”同理。团龙、团凤是对龙、凤纹的一种表现形式,纹饰源于唐代,在明清时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多用于皇家建筑,堪称这段时期的一大特色。团龙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有攘除灾难、带来吉祥的寓意。团凤图案不仅装饰趣味浓厚,而且也适合凤纹的表现。(见图1、图2)
图1 团龙
图2 团凤
团龙装饰槛窗内,龙口大张,朝向凤的方向,身长若蛇盘曲成S形,身上鱼鳞样纹饰雕刻细腻,前额及双目凸出,角为鹿角形象,龙须对称飘散成相背的“S”形,四只鹰形爪趾屈张有力,龙尾上扬散开,雕刻样式似凤翅,龙身及空白处雕以祥云纹衔接;凤体处于圆框内中心位置,空白处以云纹填补,立凤回首,与龙遥相呼应,凤嘴微张,单足独立,凤翎呈波浪状,灵动有力,双翅伸展,与常见不同,其背雕为龟背,尾羽弯曲下垂,细节刻画精美。方框内四角分别雕饰四只展翅飞翔的蝙蝠,两翼长而灵动,四蝠两两相对称。木雕施以彩绘,从现存色彩看,主要以蓝色、红色、原木黄色为主,根据研究彩绘应为矿物染料,故历久而色彩依然鲜艳。
这对团龙团凤槛窗是明代建筑中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在简单中求丰富,统一中求变化。采用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雕刻技法,圆转处线条流畅似水,方折处线条硬朗如墙。长线婀娜多姿,短线整洁有力。近看圆框内“龙”“凤”又分别完整地显现出“龙飞”“凤舞”的画面,左右呼应,线条流畅。槛窗四角四只浮雕蝙蝠构图完美,造型抽象,灵动自然。同时在雕刻技法上尽量留空,兼顾了殿内通风采光,使其艺术性和功能作用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槛窗整体上看龙、凤、蝠、祥云等都是分别独立成型,但细看每个图案之间又是自然衔接的。
(三)龙凤槛窗题材选取与传统文化
根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说伏羲以“龙”命官,是龙图腾的创立者,故而伏羲又被称为“龙祖”。在太极殿槛窗上雕团龙纹饰,紧扣伏羲文化及伏羲庙整体文化氛围。对于团龙、团凤槛窗中龙、凤的涵义,我们一般的解释为——反映龙凤呈祥的文化现象,同时暗合阴阳相合的寓意。不过,在早先的记载中,包括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凤的解释是象征祥瑞的神鸟,且与后世常连用的“凤凰”一词有区别,都为神鸟,但通常凤为雄者。因此,单纯以龙凤——阴阳这种对应关系来解释龙凤槛窗的文化涵义,恐不能够尽然。
伏羲庙龙凤槛窗中,团凤槛窗最值得称道与研究的地方在于凤外形塑造时背上雕成的龟壳,这在象征性寓意图案中并不多见,现在对其一般的解释依然遵循传统文化中“龟”的寓意——长寿。晋代郭璞所注《尔雅·释鸟》中,有对凤外形特征的描述,云:“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清代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有对凤外形更详细的记载:“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像也。麐前鹿后。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翺翔四海之外。过崐崘。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这说明,这种“龟背凤”的造型在建筑中出现并非偶然,而且出现时间并不晚,在早期典籍中可以找到依据。通过“龙纹龟背”的凤鸟图案既歌颂伏羲开创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又体现了对古文化一脉相承的传承。
总的来说,“龙凤”二者均为集众动物大成之美者,成为统一之美,被视作神、力、美的象征。抽象化、艺术化的蝙蝠取谐音,蝠即福,寓义“四季来福”。龙、凤、蝠、祥云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被赋予美好愿景的题材。团龙团凤槛窗图案是集艺术性与功能性完美统一的天水明代木雕精品,不仅作为槛窗使用,还由于伏羲庙是一座专门用来祭祀伏羲的宗庙,与其创立背景结合承载了许多文化寓意。
注释:
[1]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1980,(5).
[2]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等.沈阳新乐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N].考古学报,1985,(2).
[3]明,新修太昊宫门坊记碑.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3]郭璞注.尔雅[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天水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