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南宝力皋吐出土“骨冠”的几点认识

2016-09-08于光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8期
关键词:戴帽子头骨帽子

于光辉-文

浅谈对南宝力皋吐出土“骨冠”的几点认识

于光辉-文

2006年—2008年,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乡)南宝力皋吐嘎查(村)发掘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墓群——南宝力皋吐墓群。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内蒙考古研究所会同当地文管部门对这处遗址和墓地进行三次抢救性发掘。三年累计揭露面积1.2万平方米,清理墓葬395座,房址9座,灰坑40余座,出土陶器、骨蚌器等1800多件。遗址墓地分为A、B、C、D四个地点,分别坐落在南宝力皋吐村西的台地之上,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各地点相距300~800米不等。其中A、B、C三个地点,共发掘了395座墓。[1]在A区和B区分别有两座墓的墓主人头上有像帽子一样扣着的动物肋骨做的头衣——骨冠,共有四座墓发现有这样的骨冠(见图1~图4)。墓主人头骨上发现类似帽子的东西,这是什么?为什么头骨上还有动物骨骼做的头衣?这种葬法在此之前从没见过,当时给发掘者们的感觉是惊奇的,许多疑问涌上发掘们的心头。笔者也很想弄清楚这些扣在头骨上的肋骨是什么。产生了一种不弄明白誓不罢休的想法,可以说达到了天天琢磨、日夜思念的地步。其间翻阅了大量历史和考古资料,斗胆写成此文,谈谈拙见,以求教于方家。

在AM177,AM28,BM5,BM94四座墓中,AM177,AM28,BM5三个墓的墓主人头骨上很紧密地套箍着骨冠(见图1、图2、图3),只有一个骨冠(BM94)摆在了墓主人头部右上方(见图4)。

据考古领队吉平介绍:“发现头骨上扣有骨冠的这3座墓,均位于古墓群组的中心位置,随葬品均非常丰富,包括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等。”[2]除了这四个“骨冠”外,在墓群中还出土一个用蚌壳做的“蚌冠”。这个“蚌冠”的用途和“骨冠”应该是相同的。

发掘者吉平把这些帽子称作“骨冠”,笔者在本文中索性也叫“骨冠”。“冠”就是帽子,难道这些就是4500年前古人戴的帽子吗?是帽子为什么要用动物骨骼呢?种种疑问萦绕笔者心头。下面结合自己所思、所想和长时间研究,谈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

一、笔者认为“骨冠”就是”战盔”

墓葬的年代在距今4500多年前,属于小河沿文化。此时正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向部族社会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发生过一场长时间的极其残酷的统一战争[3]。从墓葬中也能感受得到这场战争的残酷性,许多墓葬主人的骨骼都处于受伤的状态,有的头骨上还留有箭头(见图5),说明当时部落间的械斗和战争频发且残酷,在战争中保护自己,保护自己身体最脆弱的头部,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保护头部的头衣,这就是所谓的“骨冠”。之所以用动物骨骼做成“骨冠”,是因为骨骼坚硬,抗击打能力极强。我们知道,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所用武器多为石制的钝器,兼有石镞。从出土遗物来看,钝器武器较多。战争时击打头部是其致命伤害,保护头部不受击打是最好的保护自己。用动物肋骨钻孔,再用绳子穿起来做成“冠”的骨架,两面再用麻布等编织物包裹严实,做成保护头部的头衣——“骨冠”(帽子),具有抗击打的能力,也有防寒保暖的效果。因此,墓中出土的“骨冠”,笔者认为就是当时的“战盔”,也是中国人帽子的始祖。

这四个“骨冠”形制基本一致。经检测发现,组成骨冠的材料是剖割成弧形条片的大型动物肋骨、獠牙或犄角,每个骨片两端都有孔眼,这些孔眼是穿缀绳索时用的。骨片长短、弧度非常讲究、一致,每顶“骨冠”由十五六条骨片组成。[4]利用肋骨的弧度,组成一个完整的帽子。出土时“骨冠”保存完好。

二、戴骨冠者身份应该是部落酋长或氏族首领

图1 AM177骨冠出土时情况

图2 BM5骨冠出土情况

图3 AM28骨冠出土情况

图4 BM94骨冠出土情况

图5 BM125扎有箭袋头的头骨

佩戴于墓主人头上的这三个“骨冠”,其墓葬位置均居于墓群的中心位置。这就说明佩戴“骨冠”的墓主人,有可能是该墓群中的核心人物,也就是当时的部落首领或军事指挥者。因此,墓中出土的“骨冠”应与墓主人身份和地位有关。

从395座墓中,只发现四个戴有骨冠的墓主人,说明“骨冠”在当时不是所有成员的必备品,而是少数人才能使用的精贵物品。同时也表明在当时能戴上一顶“骨冠”的人,一定是在本部族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人在当时的氏族社会向部落社会过渡时期一定是部落的军事男首领或部落男首长。这也就进一步证明了他是一位男性的军事指挥者。

三、戴骨冠者性别是男性

据发掘者吉平同志介绍,佩戴骨冠的人均为仰身直肢葬,骨骼保存完好,应该是营养状况良好的成年人。这说明佩戴骨冠的人死时是一个十分健康的、正处于壮年时期的人,是强壮的部族成员。发掘者没有指出墓主人的性别,但是骨盆窄小,具有男性骨盆特征。因此,这四个人均为男性。再者,其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母系社会,男人是当时社会的主宰。从墓中随葬品多寡来看,当时已经产生了不平等现象。还有,战场历来就是男人的舞台。因此,该墓主人一定是男性。

四、墓主人头部右上方的骨冠性质

令考古人员意外的是,在一个出土“骨冠”的墓葬中(BM94),“骨冠”不同寻常地摆在了墓主人头部右上方。笔者推测,这顶“骨冠”并不是墓主人的,也许是他从战争中夺来的战利品。在他战死沙场之后,族人把他的战利品一并随葬在他的墓中,以示对他的褒奖。因为他不是军事首领,“骨冠”也完全不属于他,骨冠不能戴在他的头上,故把“骨冠”摆放在一旁,埋在他的墓中,以示对他英雄行为的奖励。这座墓也不在墓群的核心位置,在埋葬位置上也说明了他不是军事首长和族群中的核心人物。

五、“骨冠”是中国人“帽子”的始祖

在考古界“骨冠”属于首次发现:南宝力皋吐古墓中出土的这四个“骨冠”,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唯一能被称为“冠”的头衣。而在中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同时期的史前考古学文化遗址中,尚未有类似发现。南宝力皋吐墓葬中“骨冠”的发现,在同时期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尚属首例,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战盔,也是中国人“帽子”的始祖。后人把“骨冠”中的骨架抽出,只剩下里、外两层编织物,战盔就变成了帽子。因此说骨冠就是中国人帽子的始祖。

六、中国人帽子产生于北方游牧民族

“骨冠”是中国人帽子产生于北方的有力证据。骨冠就是用来保护头部的头衣,除了抗击打作用之外,它还具有帽子的一切功能——御寒、保暖、防风、遮沙。中国北方寒冷,风沙大。北方的气候是帽子产生于北方的客观条件。南方炎热,风沙少,人们没必要戴帽子,帽子也不可能产生于南方。至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民族进入中原,为中原带来一种真正的“帽子”——“皮帽”或叫瓜皮帽,使中原人开始有帽子戴。

元朝时期,蒙古族把北方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帽子带到中原,帽子开始逐渐在中原地区流行,有皮帽、毡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是用珍贵的皮毛做的,上面镶有珍珠。除了皇帝以外,在元代一般百姓也可以戴帽子的。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他们是“东胡”后代,对帽子没有更多地位上的讲究,因为北方寒冷,戴帽子就是为了御寒保暖。[5]

七、帽子是男人的专用头衣

在古代,帽子只有地位高贵的男人才可以戴,地位卑贱的男人是不可以戴帽子的。这应该与帽子的始祖“战盔”有关。骨冠是地位较高的男士才可以拥有的尊贵之物,它的后继者帽子,也继承了这种高贵的传统,只能高贵的男人才可以拥有。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使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学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巾”裹头,他们教育学生要树立“轩冕之志”。“轩”是车子,“冕”是帽子,就是教育学生长大后要当官走仕途,要坐车子、戴帽子,这就是中国“官本位”世界观的开始,这种“官本位”的世界观像病毒一样,毒害中国人民几千年,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由此可见,当时坐车子和戴帽子是官员们的一种特权,一般平民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头发束起来,穷人只能披头散发或用麻绳把头发束起来。妇女也不可以戴帽子,我们今天把女人叫“巾帼”,就是因为女人头上都裹着围巾。[6]

以上几点,是本人对通辽市南宝力皋吐出土“骨冠”的感悟,如有不妥之处,请学者们批评指正。

注释:

[1]扎鲁特在线:http://www.zlt.ccoo.cn/bendi/ info-67919.html

[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扎鲁特旗人民政府.科尔沁文明——南宝力皋吐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3]郝维彬.科尔沁童年[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 [4]郝维彬.科尔沁童年[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 [5]http://wenwen.sogou.com/z/q35549715.htm

[6]郝维彬.史前时期科尔沁(五十九)[N].通辽日报(晨刊),2012-12-24.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戴帽子头骨帽子
头骨祈福
事出有因
神奇的水晶头骨
老汉的地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
会说话的头骨
肿头龙
戴帽子的小熊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