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拜亲爷”的寄名习俗—以永嘉县“拜丐老”习俗为例

2016-09-08冀洪雪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6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宗谱神童神灵

冀洪雪(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江苏 苏州 215006)

“拜亲爷”的寄名习俗—以永嘉县“拜丐老”习俗为例

冀洪雪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江苏 苏州 215006)

在温州永嘉,寄名习俗以“拜亲爷”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其中尤以“拜丐老”习俗最盛、最为独特。无论该民俗事项在表象上表现为哪种形式,其实质都反映了传统社会中父母面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及挫折,包括挫折所产生的无助和对神灵的依赖,也反映了民间宗教及其它宗教对世俗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信仰的形成和对礼俗的渗透,也说明了一方民众对某个文化的认同。

温州;寄名;拜亲爷;拜丐老;民间信仰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幼儿的成长总会遇到各种疾病灾难的困扰,尤其是那些体弱多病,或按民间所说八字太硬及八字不吉利的孩子能否顺利成长,对于一个家庭或家族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事情。而当时医疗水平的普遍低下,为此,人们采取多种方法以驱灾避难,确保幼儿的顺利成人,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成长仪式与习俗。这些习俗多与民间宗教信仰和儒释道三教有着密切联系。其中求助神明庇护幼儿是民间较为通行并认为有效的做法,更为直接的是,让幼儿去庙里认神明为干亲或师傅,成为神明的后裔或弟子,借此消灾避邪,顺利成人。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父母舍不得孩子真正皈依或出让给神明成为道士或和尚之类脱离俗世。于是,人们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寄世”,即民俗学所谓的“寄名”。对此,据徐珂《清稗类钞·风俗类》记载:“惧儿夭殇,……且有寄名于神鬼,如观音大士、文昌帝君、城隍土地,且及于无常(俗传人将死时由无常勾魂)是也。……或即寄名于僧尼,而亦皆称之曰干亲家。”[1]

“寄名”这一民俗在我国南方并不少见。寄名时,由父母将幼儿生辰告于神前,并由巫师、道公或长老取一个法名。随后,幼儿称这一神灵为“父”“母”或“爷”,以示幼儿已送出寄养,是神灵的子孙,灾难鬼魂日后必不敢上身。实际上,多数寄名只是让孩子在庙里挂个名,并在一些重要的民俗节令或宗教节庆及法事活动时去庙里进香祭拜,其他一如常人生活。在永嘉,当民众在子嗣或孩童的问题上遇到人力不能为或难为之时,如想求得子孙;家中幼儿时常夜啼或体弱多病想求得平安;小孩调皮捣蛋不好管束期望能乖巧听话等,都会去庙里认庙中神灵为“亲爷”,意为“干爸爸”,期待通过这一关系的建立得以绵延子嗣或孩童得到神灵庇护平安健康、聪明乖巧。当地称这一习俗为“拜亲爷”。可以说,当地的寄名习俗是以“拜亲爷(娘)”的形式流传。“拜亲爷”现象在当地十分常见,且所拜神灵也极具地方色彩。如在“七夕节”当日,拜牛郎织女为天亲爷天亲娘,希望得到牛郎织女的庇护,习得他们的勤劳灵巧。当地民众还有拜陈十四娘娘、黄法仙师、赤岩大帝、白甲将军和丐老高万龙为亲爷(娘)的习俗。拜了亲爷(娘),会由此得名,如拜了陈十四娘娘的,名中有一个“陈”字;拜赤岩大帝的,名中有“岩”字,拜丐老高万龙的,名中有“丐”字。“拜丐老”为亲爷的“拜亲爷”习俗在当地十分独特。本文通过对“拜丐老”习俗的分析,从而对永嘉“拜亲爷”习俗一窥端倪。

一、“拜亲爷”习俗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北岸,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历史悠久,下辖上塘镇、桥下镇、沙头镇、岩头镇、枫林镇、岩坦镇等12个镇,26个乡。

1.庙宇和神灵—丐老殿及高万龙

“拜亲爷”习俗,多与地方某个庙宇及其神灵紧密联系。“拜丐老”为“拜亲爷”的习俗之一,与当地的丐老殿相关联,即拜丐老为亲爷习俗中的“亲爷”就是丐老殿的主神高万龙。

丐老殿坐落于永嘉县古庙乡上路垟村东部山脚下,坐东朝西。古庙乡位于永嘉县东部,总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占13%[2],且土壤贫瘠,水源缺乏,其余多为山地。横贯上路垟村的古庙溪(系楠溪江支流)为季节性河流,又名菜篮溪,下雨有水,雨止则无。先天地理条件的不足,使得当地民众没有足够的可耕地和所需水源,因而外出务工人员和个体手工业者居多。上路垟村是古庙乡政府所在地,1956年前后被分为新星和上光两个行政村,为谢氏单姓村,传为山水诗鼻祖诗人谢灵运的后代。据说,谢灵运小时也曾寄养在钱塘一道馆直至15岁。可见,寄名(养)风俗由来已久。

丐老殿所在地原为显灵观(庙),已有百年以上历史,现有建筑为2000年重建,占地约900多平方米。殿内供奉神灵12位,除了常见的神灵如土地、文昌爷、送子娘娘、关公、穷不怕和郑元和等外,还有高氏三兄弟、黄法仙师和严嵩等。其中,高氏三兄弟居于主位,高万龙居中,高怀德、高怀亮各居其左右。丐老殿两侧有信众捐献的乐助碑和红榜十几块(张),三幅楹联中一幅为:“展望玉燕投怀人诞龙,祈愿麒麟降世天赐福。”蕴含的求子之意不言自明。除此之外,还有八幅壁画,多以封神演义、三国、隋唐、杨家将等历史故事为内容。主殿对面是一戏台,两侧书写:“看三皇五帝英雄豪杰孝德佑民流芳百世,书三晋六朝才子佳人有情多义传颂千秋。”当地民众到丐老殿“拜丐老”,都是拜高万龙,且以求子嗣居多。据碑文记载,高万龙生于唐代,不仅武艺高强,且医术高明,后期协助宋太祖赵匡胤打天下的高怀德、高怀亮兄弟与其同宗。但为何这个庙宇被称为丐老殿?为什么敬奉这样一个威武英勇的人为丐老?为什么供奉明代臭名昭著的奸臣严嵩为神?为什么民众拜乞丐为亲爷?《中国民俗通志》中曾对永嘉拜乞丐为亲爷习俗这样解释:“俗信乞丐命大,风里来雨里去,饿不死,鬼神不打他们,让体弱童儿寄拜乞丐为亲爷,以期得到关照保佑,也能平安无恙,茁壮成长。”[3]对此,当地民众有着不同说法:一是由于当地自然条件贫瘠,所以讨饭的人多,丐老殿自然成了食宿无着的乞丐集中地;二是高万龙在成名前是乞丐出身;三是严嵩被削职罢官后,贫困交加落魄为丐;四是拜乞丐为亲爷,并起了贱名(名中有“丐”字),这样小孩子好养,灾祸不会上身;五是当地尊称乞丐为“客”,其中暗藏怎样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尚不得知。但也有人说“客”实为“克”,但对其内涵语焉不详。我们至少从上述说法中可以了解到,民间宗教信仰呈现出的纷繁多样、交杂糅合皆来自于民众心理的矛盾复杂和灵活多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民众面临矛盾迭起、壁垒重生,各种想法、心思层累式地交织在一起,坚持不懈地努力尝试不同途径和方法,只为达成心中所想,圆满夙求。

2.媒介—神童(或兼以道士的辅助)

民众为满足自身夙求到庙宇祭拜神灵,人神之间的联系少不了中间媒介,即通天(神)的人。这一媒介在拜丐老为亲爷的习俗中就是神童。当地民众通过神童求助神灵得子嗣绵延或保小孩安康,也可以说,“拜亲爷”习俗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神童或兼以道士的辅助参与完成的。

丐老殿共有4位神童轮流值班,其中2位40多岁,1位近70岁,1位83岁,4人一轮一天,若值班当日正逢家中有事也可以找关系好的神童帮着代班。神童在属相上要求属鸡,因为这样阳气足。83岁的谢定法(方)就是属鸡,16岁受封坐天庭,40多岁开始做神童,现已管理丐老殿30多年。关于神童的形成,据谢定法说,丐老殿的4位神童中,唯有他自己是天赐的,其他3位神童都是通过修炼而成。在修炼中,有道家文法和道家武法之分,且需要著名道士的帮携,如帮开金口等,时间上最少需一个月方可练成。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民间巫觋和道教在当地存在着一种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关系,且有着一定的家族传承特性。这一认识,从谢定法“神灵上身”后再次得到印证①笔者调查了永嘉地区道士村,谢定法的儿子道士谢罗勤、温州道教协会会长叶圣益的父亲子侄皆为道士身份等情况,兼亲历神童谢定法“神灵上身”时,由谢罗勤在一旁辅助,得出该结论。。

在谢定法身上曾附身的神除了高万龙之外,还有赤岩大帝、黄法仙师、五显大帝和陈法清(陈十四的弟弟,据说一般丢东西多求助于该神灵)。每次上身时间约半个小时之内。神灵上身时,谢定法言行皆不似往常,且有神的特性,如陈法清口吃,那么他在交流中俨然就是口齿不清的模样;高万龙爱喝酒,附身后的他就边喝酒边解决问题,而据他自己介绍日常生活中滴酒不沾。

对于神童的角色身份,当地民众也持有不同看法。如小学校长谢新海说,神童谢定法本是该村的入赘女婿,来自古庙乡上浮林村李姓,当地人不大信他,都是乐清的人信他养他。据了解,做神童的人大多体弱多病(易感应),且社会地位低下,而神童一年十几万的收入也十分可观,被当地人戏谑为“创业”。谢新海等人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可见,在民众中,传统与现代、科学与迷信两种价值观同时并存,并不时发生碰撞。

3.“拜亲爷”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拜亲爷”的主要内容包括前因(为什么拜)、过程(如何拜)和后续(拜亲爷后的关系如何联接)。关于前因,前文已述及,以下就其过程和后续进行分析。

(1)关系的建立。一是具体形式。求子嗣的民众或求子女平安的父母先择定好一个吉日。吉日当天,或由长辈带着年轻夫妻,或由父母带着幼儿来到庙宇神龛前,在神灵的供台上摆放供品、点燃香烛后,向神灵跪拜说明面临的问题和内心夙求,根据需要告知小孩生辰,以便神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二是称呼。拜了亲爷后,幼儿便称神灵为亲爷、亲爸爸或亲娘。上路垟村的谢丐成,现已71岁,据他介绍,在他三四岁的时候因体弱多病,家人便领他在丐老殿拜高万龙为亲爷,拜过后他称高万龙为“亲爷”或“亲爸爸”,改称自己的父亲为“小叔”。可见,拜了亲爷后,血缘关系上的父亲只能无奈地被其他血缘关系较为偏远的称谓所替代。三是得名。在丐老殿“拜丐老”的幼子或因“拜丐老”生养的小孩都会被神童附身的高万龙赐“丐”字。被亲爷高万龙赐名的已有四代,即丐、伯、学、开,现今丐字辈多已到耄耋之年,伯字辈约50岁前后,学字辈约20多岁,开字辈是近几年的事情。但也有的被访者说“拜丐老”的统统赐“丐”字,女孩子因“拜丐老”名中都带“雪”或“梅”字。可见,关于拜丐老为亲爷的得名问题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深入调查考证。目前,有一位上路垟村村民刘丐林,现已93岁。由此可以确定,“拜亲爷”习俗在当地至少已有近百年历史。

(2)关系的联结。因拜了亲爷生养的孩子或拜了亲爷的幼儿,每年凡逢亲爷生辰或重大节庆,都必须去庙里向其敬奉香烛供品,以示谢恩。高万龙圣诞当日(十月初十日),拜他为亲爷的人皆携带香烛及供品到丐老殿上香祭拜,也有阔绰的人家会请道士做道场。届时,“拜亲爷”的民众很多,最多的一次有近2000人。当然在平时,“拜亲爷”的人家若有什么心愿夙求,也可以独自或带着孩子过来祭拜,通过交流促成愿望达成。

(3)关系的脱离。“拜亲爷”的信众有一直坚持到终老的,也有因幼儿长到足够健壮或到了能够保护自身的年纪,或因本人去了外地生活工作不便来祭拜的,这时允许和亲爷脱离关系。在脱离关系时,需要举行一个简单仪式,首先是选定日子,于当天带上备好的香烛礼品到丐老殿祭拜,说明脱离的缘由并对亲爷多年荫泽庇护表示感谢。据了解,与亲爷高万龙脱离关系的信众有的是在七八岁,有的是在12岁前后,也有的选择在结婚前。实际上,这种仪式在国内很多地方都曾流行,一般北方称之为“跳墙”[4],南方称之为“脱白”或“拔袋”,表明“寄名”孩子脱离道、神世界回归世俗社会。尽管各地对于这种关系的脱离在称谓上各有不同,但它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是一样的,即表示从此人神关系的脱离和终结,孩子将回归世俗开始新的生活。

二、“拜亲爷”习俗在当地民间的影响

温州民间信仰十分庞杂。在众多神灵中,以在丐老殿拜亲爷的最多,约占1/9,永嘉民众大多在此求子。那么,“拜丐老”习俗在永嘉,甚至在温州境内有多大影响,这里通过碑文和家谱族谱这些民间文献资料的统计数据来加以说明。据《新华字典》解释,丐是指乞求或给予[5]。从其释义可以看出,“丐”字并不包含吉利的意思,名中起“丐”字并不符合民众祈福纳祥的传统思维。据此断定,名中有“丐”字的人多源于拜了亲爷而得名。而前文中被访者所说伯、学、开字辈,由于难以断定它们在名字中出现是否与“拜亲爷”有着直接联系,且在数据统计中很少发现它们在名字中显现,加之该说法仅凭一人之言难以信服,且与其他说法有矛盾,故暂不考虑。而名中有“丐”字,就成了数据统计的唯一依据。此外,此次调查未能囊括永嘉的所有乡镇及庙宇,使统计结果在具有一定说明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1.碑文

(1)地域范围。碑文主要涉及丐老殿、平水圣王庙2个、周候王庙、太阴宫、黄法仙师庙、三圣道观、白甲将军庙等庙宇。据庙宇捐献碑记载,名中有“丐”字的信众主要来自永嘉花坦乡、峙口乡、陡门乡、古庙乡、下寮乡、沙头乡、渠口乡、大岙乡、河岙乡,上塘镇、枫林镇、岩头镇、瓯北镇等20多个乡镇。

(2)民(信)众情况。一是人数。据统计,名中第二字为“丐”字辈人数有近300人①有少量“丐”字出现在名字中最后一字,如施友丐、高仁丐、黄丐等,并未列入统计。(见表1)。二是姓氏。中国传统村落多以单姓村或多姓村形态存在,因而有关碑文中姓氏的统计数据,也可以作为我们了解“拜丐老”习俗影响范围的有益补充。据统计,目前名字中有“丐”字的姓氏包括陈、董、杜、冯、柯、高、林、刘、卢、胡、何、黄、金、缪、潘、彭、钱、沈、孙、王、吴、汪、周、郑、朱、张、虞、叶、杨、夏、谢、徐等30多个姓氏,其中尤以谢、刘、黄三姓居多。从中既可以看出这一习俗所波及的范围,也可以了解其影响力分布不匀。三是性别。碑文中也有一些女性色彩明显的名字,如芬、芳、莲、兰、花、玉、蕊、云、珍、旦、敏、嫦、妹等,我们尚且无法准确判断其性别,因而尚存疑问有待进一步调查。但以此却可以反证之前被访者介绍女性因“拜亲爷”起名“雪”“梅”等字的说法似乎并不准确。

表1 名中第二字为“丐”字辈人数统计

2.家谱族谱

在地方威望人士和村民热心引荐及支持下,笔者不仅考察了宗祠,还接触了部分族谱(房谱),共计16本,涉及柯氏、刘氏、高氏、黄氏、谢氏、徐氏等家族。其中,陡门乡全安村柯氏族谱(1982年)1本,峙口乡高山村高氏宗族谱、房谱、谱牒等计5本,高山村湖头黄氏分支房谱、黄氏大宗高山分谱(1999年修)计3本,古庙乡古庙村刘氏宗谱2本,古庙乡上路垟村谢氏宗谱(2014年重修,第30世裔孙)1本,上塘镇徐氏宗谱、王氏宗谱、柯氏族谱(含幼仁公派下房谱)及枫林镇徐氏房谱各1本。在上路垟村谢氏宗谱、高山村高氏谱牒、高山村黄氏房谱、上塘镇王氏宗谱中发现,以“丐”为名的人员尤以谢氏宗谱最多,计11人,且多为2014年重修谢氏宗谱谱局委员会成员或是建国以来曾任上路垟村正职干部的谢氏,他们分别为丐池、丐松、丐德、丐龙、丐明、丐贵、丐洪、丐有、丐登、丐生、丐求;高氏谱牒中2位,即高慎丐(1958年生人)、高丐呈(庚辰年生人,即1940年,系重修宗谱首事);黄氏房谱中1位,即黄世丐(生于戌午年,约1918年);王氏宗谱中2位,即王贤丐(1955年生人)、王丐妹(生年未见记载)。上述宗谱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晚至2014年,而其中16位名字中有“丐”字的人员多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生。是“拜丐老”习俗出现较晚,还是在族谱的修订中有所隐现?宗谱中以“丐”为名的人员远远少于庙宇捐助名单上显现的数据。当然,可能源于所搜集到的家谱族谱有限,但个中缘由有待进一步考证。

三、由“拜亲爷”习俗延伸的思考

信仰的产生,往往源于民众有某种强烈的现实诉求。“拜亲爷”习俗,反映了中国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无助及对于神灵的依赖,也反映了民间宗教及其他宗教对世俗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同时,信仰的形成和对礼俗的渗透,也说明了一方民众对某个文化的认同。“拜亲爷”的民(信)众频繁地出现在当地其他如平水圣王庙、周候王庙、太阴宫、黄法仙师庙、三圣道观、白甲将军庙和孝佑宮等庙宇的捐献名单中,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传统社会多神信仰的特质。

在“拜亲爷”习俗中,民众对神灵的信仰是靠道士、神姑或神童的参与得以完成某些既定仪式,而这一参与也使得庙宇的香火更为旺盛。由此可以看出,民间宗教信仰和本土宗教道教的联系甚密,他们相互依托,扭结在一起。但民间宗教与其他宗教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冲突,冲突主要表现在对外来宗教基督教的态度上。如中堡村一女子在丐老殿求子后得子,婆婆一抱小孙子就哭,不抱则很安静喜悦。村民说是源于其婆婆信奉基督教,因此冲撞了,于是便不再让婆婆抱孙子。陡门乡一女子(道士谢罗勤的姨表妹)因“拜丐老”而求得双子,但其夫信奉基督教,加之该女子未能履行“若求子成功便给神像挂红”的承诺,导致该女子精神疯癫,后家人摒弃基督教信仰,并带该女子还愿才痊愈。当然,民间宗教对外来基督教并不全都排斥,也存在一定融合。如古庙乡上路垟村的谢新海和刘可超,都因父辈的原因,信奉基督教。但当朋友出事或生病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带当事人去找神灵或神姑求助,并不避讳。在多个宗教杂糅的生存空间里,他们有一定的包容性和接纳力,也许他们属于特例,也许是源于他们自身作为校长或老师等知识分子的身份(是当地为数不多的文化精英),因而接纳度相比常人更高些。这些都属于猜测,有待考证。

对于“拜丐老”为亲爷为何如此兴盛?“拜亲爷”信众近几年在数量上有何变化?还需要在更大范围上进行调研,并与其他地区类似事项进行对比研究。

[1]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6:2192.

[2]永嘉县地名志[M].章圣钦,金成康,编纂.永嘉:永嘉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1988:235.

[3]万建中.中国民俗通志:生养志[M].齐涛,主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58.

[4]平凡.寄名与跳墙[J].世界宗教文化,2006(4):42-44.

[5]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字典(大字本)[M].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00.

[责任编辑:林亦修]

Jiming Customs on “Bai Qinye”—Taking “Bai Gailao” Custom in Yongjia County for Example

JI Hongxue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Su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uzhou, 215006, China)

In Yongjia Wenzhou, the customs of “Jiming” is prevalent in the form of “Bai Qinye”. Among them the most popular and special is “Bai Gailao”. No matter what form this custom is pursued on the surface, it virtually, reflects parents’ helplessness in facing problems and setbacks arising from children’s growth and parents’ dependence on gods. And it also reveals the attention from folk religions and other religions to existing issues in the secular society. In addition, how a belief is developed and the fact the belief penetrates customs show how people in a certain area identify with that certain culture.

Wenzhou; Jiming; Bai Qinye; Bai Gailao; Folk belief

B933;C912

A

1671-4326(2016)01-0017-05

10.13669/j.cnki.33-1276/z.2016.004

2016-02-12

冀洪雪(1977—),女,河南南阳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研究员,硕士.

猜你喜欢

宗谱神童神灵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神童诗(二十五)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都是神童
神灵迷宫
神灵冰龙呈现物魔双免神迹
他是钢琴神童吗
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