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偶发事件看党报舆论引导
2016-09-07孟民
孟民
摘 要: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社会现象不断出现,社会新闻往往成为一些媒体尤其是都市类媒体追逐的目标。本来并不引人关注、对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没有多大推进意义的事件,经过一些都市类媒体的“高倍”放大以及轮番“轰炸”,一时引起社会恐慌,给党和政府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党报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报道方式。本文从两家媒体报道的过程、时间节点,探讨分析当今党报等主流媒体导向问题把握,正确引导舆论热点。
关键词:偶发事件;热点;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041-02
突发、偶发事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重大突发事件总能迅速产生巨大冲击力和震撼力,如果舆论引导不当,会在短时间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媒体从业者因其供职的机构性质不同,媒体定位不一,判断新闻事件的价值标准各异,在对待突发、偶发事件时,往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
一、偶发事件网上炒作
事件:2015年10月14日夜,陕西宝鸡文理学院一名女教师夜跑时失踪。
2015年10月19日,陕西某都市类报纸及地方版在头版显著位置用半个版的篇幅,图文刊发女教师夜跑失踪的社会新闻。随着一周时间的连续炒作,网上的发酵程度在当地与“东方之星”客船突遇龙卷风翻沉不相上下。
当天,该报以蓝底粗体白字为标题,详细叙述从警方、居民、路人、跑友和渭河管理人员处打听的信息,一一呈现在版面上。同日,某都市类报纸也在头版显著位置图文刊发消息,又在另一版面强化设计详细报道。10月21日,某都市类报纸在重要新闻版,用三分之二的版面,以大字体标题,详述寻找遗体的经过;10月22日,某都市类报纸及地方版在头版二条用半个版面图文刊发“宝文理女教师夜跑遇害,她的同学悬赏万元缉凶”的报道。并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海捕文书”、“女学生写诗悼念——”,从“对话当事人”“警方说法”“律师声音”三方面详细介绍。在“哀思”板块里,以“愿你在天堂继续作美丽的舞者”为题,以舞蹈系学生、好友的妹妹、高中同学、小区邻居为采访对象,详尽描写这些人的痛苦。并用一个版面详细报道女教师遇害后被寻找、同学发“海捕文书”悬赏万元缉凶,并绘制夜跑女教师的夜跑路线图;10月23日,某都市类报纸头版标题,用大字号刊发警方悬赏消息;10月27日,某都市类报纸及地方版在头版二条,刊登疑犯落网大幅照片。同日,在重要新闻版详述案件前后经过。末尾,甚至转发网友对公安机关侦破的质疑声。
二、党报引导舆论的实践
一个普通的刑事案件,为何能被推上舆论的巅峰?这给党报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思考和挑战。作为地方党报的《宝鸡日报》,主动介入,发布官方的声音,给人们传递最公正、最权威、最可信的信息。
10月22日,《宝鸡日报》在社会版以“失踪女教师遗体找到,警方正在对其死亡原因展开调查”为题,仅以400多字予以报道;10月27日,该报在头版刊发案件告破消息;10月23日,在女教师失踪案发酵中,《宝鸡日报》主动介入,积极引导舆论热点,策划报道方案,发挥党报的权威性,以党报公信力给读者和市民还原一个公正客观的信息;24日,《宝鸡日报》在头版刊发“慢跑,健康城市的健康生活”,民警提示夜跑时的注意事项。同一版位刊发评论“理性看待偶发事件”。在同日二版本市新闻版,用三分之二的版面图文刊发“如何安全跑步”的文章,引导公众正确看待普通的偶发事件,掌握跑步安全常识;10月26日,《宝鸡日报》打破常规,首次将评论版调整到二版原本市新闻版,整版围绕偶发事件刊发7篇时评。见报后,立即在全市广大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此后,报纸每天在二版刊发热点时评。
从10月26日起,《宝鸡日报》集掌上宝鸡移动客户端、微信平台、宝鸡网三家新媒体与报纸互动,热点评论当天发布。同时,每天收集国内、本省和全市热点话题及舆情信息,安排专门力量撰写刊发热点时评。
《宝鸡日报》作为中国十大传播力地市党报,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面有着独到的做法。对反映人间大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模范等传递正能量的社会类新闻,不惜版面,隆重推出。而对火灾、车祸之类的社会新闻,简化、弱化处理。
针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及时发出权威声音,这是党报的独特优势,也是网络时代党报应对竞争的法宝。在我国的舆论构成中,民间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为两个不同的范畴。党报及时抓住群众中议论较多的问题,给以评析和引导,对于沟通两种舆论场、舒怨释疑、理顺情绪、凝聚人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专家评价说,一位女教师夜跑遇害,社会热议,网络哗然。《宝鸡日报》没有进行那种猎奇式报道,而是及时拿起评论的武器,进行理性分析和引导,发出了正向的声音,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突发事件舆论应对。
三、媒体报道分析
从10月16日至10月27日,围绕夜跑女教师失踪事件,某都市类报纸及地方版在头版刊发大图片3幅,其他版面共7幅;刊发文字报道1.4万字。而《宝鸡日报》刊发案件消息2条共千字,刊发引导舆论的消息、时评、通讯11篇共1.1万字。
报道事件的主要网站:陕西省有陕西传媒网、西部网等。国内著名网站: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环球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国际在线、中国广播网、中国网、网易、中青网等。国内几十家网站跟风转载。在百度输入“女教师夜跑失踪”关键词,从10月16日至27日,相关新闻达640条。但均来自某都市类报纸及地方版。这一事件,即时居于多网站热点新闻、热帖排行榜首。也成为当地公众舆论的热点。
《宝鸡日报》始终把握舆情动态,在舆论场敢于发声,对案件发生、告破仅仅只发布了两条消息。引导舆论的时评、通讯占到万余字。与都市类报纸大篇幅报道事件经过相比,在引导舆论方面先声夺人。掌握话语权、主动权,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实现信息入耳、入脑、入心,以主流价值观传播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正确的导向传播正能量,这是党报等主流媒体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每位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偶发事件带来的理性思考
党报宣传党的主张,是交流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它与都市类报纸最大的不同就是,新闻报道把关最严格、来源最正规、内容最全面。
1.公众:不转发来源不清信息,从党报等主流媒体获取权威信息。如今,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繁荣,对社会的舆论格局是一场深刻的改变。但必须看到,一些网站和新媒体的信息发布门槛低,可信度低。在纷繁杂乱的网络舆论场里,有的为吸引读者眼球、提高点击率,有意制造噱头、寻找卖点,由于对事实把握不准确、随意发声,能把“芝麻”吹成“西瓜”,严重背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这种报道,看起来客观全面,其实,它不是读者应知、欲知而未知的真正的新闻事实。这种报道会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会对党的领导产生质疑。媒体传播不但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反而将舆论引入歧途。党报等主流媒体刊发的信息,把关严、审核严,具有可信度、权威性。
2.政府:应及时发布事件进展,给公众权威信息。党报之所以被称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定海神针”,是中省市的重要政策、决策、声音,每天都会通过党报等主流媒体传递给全社会。它传播的是权威信息,是党的执政精髓。它解读的是大事和大势。就当前的舆论格局来看,新媒体的主要资讯还是靠党报等主流媒体来提供。因而,公众面对突发、偶发事件应保持清醒头脑,理智对待。
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健全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一旦遇到突发、偶发事件,不受规定时间的限制,即时发布权威公正信息。在女教师失踪案中,面对社会上多种质疑和猜测,公安机关没有及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这给一些善于、极力制造卖点的媒体造成自由发布信息的空间。因而,面对此类事件,主动发声、主动介入报道,会给公众一个可信、权威、公正的信息,增加社会信任感。
3.媒体:掌握信息时代发布规律,提高应对舆情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报网融合、新媒体井喷式增长的当下,传统媒体已不再是独霸信息采集和发布的天下,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公众通过专业媒体获取信息的途径已大打折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5.49亿人。可见,在新的舆论环境下,党报等传统主流媒体应积极适应,在新媒体上下功夫,在报网融合上做文章。在新媒体铺天盖地发展的新趋势下,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等主流媒体发出的权威声音,稍有迟滞或延误,都会导致谣言四起、舆论失控。这就要求党报等主流媒体积极主动发声,对热点问题进行正确、及时、公开、透明的舆论引导,掌握话语的主动权。
五、结 语
偶发事件报道中,传统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关注的是有定性的、积极的、正能量的报道,而对网民的众口质疑声,不是随发随回应,而是保持了话语权的冷静。若引导不当、不及时,势必造成舆论场瞬时恐慌。公众话语权与媒体话语之间的双重互动,党报等主流媒体应对突发、偶发事件报道应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突发、偶发事件报道中,媒体应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伤感事态下,尽量少往伤口上撒盐,以体现人文精神和道德关怀。作为“文化人”的新闻记者,应关注人的生存、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发展。用真正文化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和诠释新闻事件,作出符合新闻规律、真正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 匡文波.新媒体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徐学红.突发事件与国家形象[J].中国记者,1998(9).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