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公共图书馆受众的群体特征及其背后的政策意义
——基于18省49县(区)图书馆公众参与状况的调查

2016-09-07傅才武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群体图书馆基层

傅才武 潘 炜



基层公共图书馆受众的群体特征及其背后的政策意义
——基于18省49县(区)图书馆公众参与状况的调查

傅才武潘炜

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参与行为因其年龄、职业和所处阶层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调研表明,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受众具有独特的群体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公众的参与频次、参与内容、线上关注行为和志愿服务等,形成了不同的行为模式。由于受到体制僵化、受众消费习惯快速变化等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当前基层公共图书馆普遍出现主体受众需求类型与公共供给产品错位、基层图书馆功能单一与公共文化领域的功能配置不对称等问题。对此,从优化国家政策层面看,应从建立主体受众群体优先机制、重建图书馆公共文化领域的功能结构和完善文化需求表达与反馈机制三方面入手,创新基层公共图书馆扩大公众参与的政策路径。

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参与群体性特征政策路径

当前,学界关于公民文化参与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在基础理论层面,对包括参与内容、参与模式、参与机制、参与困境以及参与环境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和研究;二是在实践层面,对包括相关地区的实践案例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成果及经验的总结与提升。

在基础理论研究层面,学界主要从宏观公共文化服务的层面对公民文化参与的概况进行分析。如傅才武、蔡武进从文化权利的视角探讨了公民文化参与的必要性,认为让公民参与文化建设是强化公民在文化权利保障方面主体价值的关键环节*傅才武、蔡武进:《文化权利论》,《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5年第1期。。陈觅从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共文化需求、消除政府供给机制弊端、促进公民有序参与等四个方面总结了公民文化参与的价值与必要性*陈觅:《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公民参与》,《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姜亦凤归纳了公共文化参与主体、内容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概况,认为公民文化参与应包括参与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参与文化活动的举办、文化成果的创造,参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等内容*姜亦凤:《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公民参与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何义珠、李露芳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切入点分析了公民文化参与的现状,认为当前我国公民文化参与存在参与渠道不顺、参与面不广、地区与阶层差异大等问题*何义珠、李露芳:《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图书馆杂志》2013年第6期。。陈志青对不同历史阶段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的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公民参与主要经历了无公民参与模式、民主参与模式、回应型公民参与模式、强势公民参与模式以及合作式公民参与模式等五种模式*陈志青:《公民参与的诸模式:公共行政理论的观点》,《行政论坛》2009年第6期。。阮可则将公民参与模式概括为群众自主型、政府主导型与公私合作型三种,并从公民参与意识、社区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公民文化参与的问题与政策建议*阮可:《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参与研究》,《文化艺术研究》2013年第3期。。曹爱军基于农民参与的视角,研究了新农村参与式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认为应从改革基层文化体制、发展农民文化社团两方面推动农民文化参与*曹爱军:《新农村参与式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吴理财等则认为应用文化治理思维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并在分析国外文化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培育文化类社会力量、探索多种参与机制等方面推动公共文化参与*吴理财、贾晓芬、刘磊:《以文化治理理念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梁立新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参与中存在的多重困境,提出应按照国家、市场与社会共生的原则,不断加强公共参与机制、市场运作机制、政社协作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梁立新:《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参与机制创新研究》,《学术交流》2014年第2期。。

在实践研究层面,自2007年国家确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以来,各地结合地方实践进行了探索试验,学界对这些典型经验进行归纳,形成公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案例,既包括某一类文化单位的案例分析,也有针对某一地域或某类人群的调查研究。如单霁翔从博物馆职能的角度分析了博物馆文化参与的必要性,认为社会支持、参与、共享是博物馆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四川文物》2011年第1期。。刘红纯对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经营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认为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具有理论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公众参与的可行方式*刘红纯:《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博物馆经营的可行性》,《艺术百家》2006年第7期。。王龙等分析了博物馆公众参与的历史与意义,指出博物馆功能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公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应从搭建参与平台、提升参与能力、开拓参与渠道等多方面来建立和完善博物馆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王龙、杨秀侃、王敏:《论公众参与和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博物馆研究》2010年第4期。。邓银花基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角度分析了社会力量(包括个人与组织)参与图书馆建设的缘由,并从社会文化、制度建设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措施建议*邓银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缘由、模式和激励》,《图书馆杂志》2014年第2期。。刘国敏以图书馆微博社区为对象,研究了图书馆微博用户的参与行为和信息心理,认为图书馆可通过提升信息质量、加强用户互动等方式实现对用户心理—行为的控制*刘国敏:《图书馆微博社区的用户参与行为研究》,《图书馆论坛》2014年第1期。。调查研究方面的成果既有宏观的社区和农村研究,也有针对某一具体城市或某一类人群的研究。吴理财、邓佳斌基于对市中心、城郊、集镇、村落等四类不同社区的问卷调查,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居民的公共文化参与偏好,并以此总结出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吴理财、邓佳斌:《公共文化参与的偏好与思考——对城乡四类社区的考察》,《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第8期。。黄洁英基于政府文化职能的视角,对上海市徐汇区公共文化参与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政府在公共文化参与中应承担引导、扶持和监管的职责*黄洁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研究——基于上海市徐汇区政府文化职能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张良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示范区宁波市鄞州区为观察对象,总结概括了公共文化参与的五种机制*张良:《文化参与机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制度供给——以宁波市鄞州区为分析对象》,《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7期。。陶艺军、杜鹃通过对北京市民公共文化参与和文化需求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北京市民公共文化参与的特点、问题和障碍*陶艺军、杜鹃:《北京市民公共文化参与和需求调查分析》,《调研世界》2012年第10期。。陆自荣、徐金燕针对上海、深圳、长沙等六个城市的调查结果,从供需两方面总结了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的影响因素*陆自荣、徐金燕:《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东疆学刊》2014年第2期。。吴冠磊以鲁南某村为例,研究了乡村文化情境中残疾人文化参与的现状与因应策略*吴冠磊:《乡村文化情境中残疾人文化参与的现状与因应策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此外,吴理财、夏国锋和陆继锋、邓佳斌等也通过地域性或全国性的调查研究对当前我国公共文化参与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总体而言,公众参与研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的子项,与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由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时日尚浅,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较少,大多是从实证调查的角度切入,形成实践模式的研究成果,由实践模式上升为深度开掘的理论创新成果不多。目前,研究者大多是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民文化权益保障这一角度来研究公共文化参与,而少有深入公民文化心理和行为的研究,特别是缺乏与统计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对接,对公共文化参与主体进行群体分类研究与群体行为特征研究仍然存在欠缺。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到2020年中国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场馆特别是基层文化机构的服务效率的提升,必须依赖于公众参与理论的创新,通过理论创新为广大的基层公共文化场馆突破“效率瓶颈”寻找到现实的路径。从这一意义上说,对参与公共文化机构的受众群体特征和行为模式进行研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和工具价值。

一、当前基层公共图书馆参与群体的基本情况

本文基于2015年7—9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课题组对全国18个省(区)49个基层图书馆(东部10个,中部24个,西部15个)的受众调研数据,对现阶段我国基层图书馆的文化参与情况进行分析,样本场馆和有效数据的分布如表1所示。

从调研样本来看,在2816个有效样本中,当前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参与群体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年龄上,以中青年和青年群体为主;职业上,学生群体相对于其他职业群体的参与度总体较高;文化水平上,知识群体和半知群体的参与热情要高于初知群体;收入水平上,以中等偏低的低收入群体为主。

具体来说,男性的参与度略高于女性,其中男性样本占53.76%,女性样本占46.24%,性别比例上基本保持平衡。

年龄分布上,参与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33.72岁,以中青年和青年群体为主,26~40岁的中青年占28.44%,18~25岁的青年占23.69%,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41~60岁的中年也占有较大比重,均为18%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参与度最低,仅占10.48%(见图1)。

图1 年龄结构图

地区省(区)场馆名称样本总数有效数据东部广东海南河北山东江苏东莞图书馆厚街分馆佛山市顺德区图书馆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梅岗分馆定安县图书馆石家庄市新华区图书馆济宁市兖州区图书馆山东省高密市图书馆临沂市临沭县图书馆海阳市图书馆江苏省东台市图书馆10826中部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吉林江西山西绩溪县图书馆涡阳县图书馆滑县图书馆淮滨县图书馆偃师市图书馆淮阳县图书馆上蔡县图书馆西平县图书馆利川市图书馆红安县图书馆荆州市公安县图书馆团风县图书馆松滋市图书馆泸溪县图书馆永州市道县图书馆江华瑶族自治县图书馆汨罗市图书馆东辽县图书馆新余市渝水区图书馆安福县图书馆文水县图书馆河津市图书馆运城市万荣县图书馆闻喜县图书馆241178西部甘肃广西内蒙古青海陕西新疆天水市麦积区图书馆桂平图书馆贵港平南县图书馆隆林县图书馆龙胜县图书馆柳江县图书馆陆川县图书馆富川县图书馆包头市九原区图书馆包头市青山区图书馆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图书馆呼伦贝尔海拉尔区图书馆互助县图书馆安康市旬阳县图书馆新疆库尔勒市图书馆15812

在参与人口的职业分布上,以学生群体为主,占36.08%;其次是企事业单位与公务员群体,占32.21%;自由职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其他职业群体占27.24%,农民群体所占比重最低,仅为4.47%(见图2)。

图2 职业结构图

参与人口的文化程度上,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知识群体与中学、中专学历的群体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分别为48.54%和43.15%,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初知群体占比最低,仅为8.31%(见图3)。

图3 学历结构图

收入水平方面,中等偏低收入群体(1001~3000元)的参与度最高,占41.37%;其次是相对低收入群体(1000元以下),占34.73%;中等偏高型群体(3001~5000元)和小康型群体(5000元以上)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分别占18.54%和5.36%(见图4)。

图4 收入结构图

二、基层公共图书馆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单霁翔认为,“参与”是相关利益群体影响和共同管理与他们相关的发展活动和决策以及资源的过程。对于我国来说,“公众参与权利”是指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公共资源、社会事务的权利。社会公众参与表明了一种全新的公民责任、权利以及治理观念,体现了社会公众能够实现自我管理的理念。他以博物馆为例,认为公众参与是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工具。博物馆所涉及的知识、意识、技能、情感等都属于社会公众参与的内容。*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四川文物》2011年第1期。

社会群体作为一个集合概念,本质上有其内在的层次、类型和结构,目前存在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年龄、性别以及户口类型等诸多划分标准。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参照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个人化特征三个维度对公共文化参与群体进行分类。

(一)划分群体的三种维度

1.收入水平

已有研究大多将社会群体分为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三类。其中,从文化参与的角度看,高收入群体倾向于“追求精神消费与服务消费”*白津夫:《不同收入群体的需求差异——兼谈名牌消费的成长力》,《中国经贸导刊》2003年第4期。,教育、文化、通信等是其消费热点;中等收入群体“属温饱型消费群体,其基本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集聚资金向更高一层的消费提升”*严先溥:《中国居民消费群体的分析与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2年第3期。;低收入群体则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是目前中低档消费的主要市场”*宋则:《中国三大收入——消费群体分析》,《光明日报》2001年10月9日B02版。。鉴于基层公共图书馆所在的县区和周边乡镇以中低收入群体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为主,因而,本文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基层文化参与群体进行进一步细分,主要分为较高收入型、中等偏高型、中等偏低型和贫困型四种*陈素川:《不同群体的消费心理、行为与群体对个体消费者的影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小康型群体对应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人群,中等偏高型群体对应月收入3001~5000元的人群,中等偏低型群体对应月收入1001~3000元的人群,贫困型群体对应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群。。

2.文化程度

本文主要借鉴陈素川的观点,结合学历结构和认知结构两个标准,将我国的基层群体分为知识群体、半知群体和初知群体,其中,知识群体是指“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系统化、专业化知识技能的人群结合体”*陈素川:《不同群体的消费心理、行为与群体对个体消费者的影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半知群体主要对应初、高中和中专等中等学历群体,初知群体则指小学及以下学历者和文盲群体。从理论上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文化需求等发展性需求越高,但也存在一些半知群体和初知群体出于提升自我的需要,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表现出较强的参与积极性的现象。

3.个人化特征

主要从性别、年龄和职业三个方面对基层群体进行分类。性别上,主要分为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年龄上,分为未成年、青年、青壮年和老年4类群体;职业上,主要分为学生群体、农民群体、公务员与企事业单位群体、其他职业群体4类群体。理论上,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群体在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差异程度有待对调研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和检验。

(二)基于数据统计所表现的群体性特征

社会学意义上“群体”是指“由某些基于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心理或目标的人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作为一项社会学分析的具体单位,群体在较早以前就已成为社会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对象与理论工具。群体动力论的创始人勒温认为,群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对群体行为的分析不能仅限于群体中的个体与特例,必须抓住群体的整体特征,而群体行为及其整体特征主要取决于内在的“心理力场”*心理力场是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勒温认为心理力场就是由一个人过去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并指出每个人的心理力场组成部分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在数量、类型上不断丰富和扩展。和外在的情境因素两方面条件。因而,研究一个群体及其内部成员的心理共性和心理动力要素(如需要、目的、意志等),对于研究群体的行为及其共同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群体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是指人们“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它既受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与公众的心理动力因素(如需要、目的、意志等)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此次基层公共图书馆受众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群体的文化参与行为受其年龄、心理需求、文化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表现出不同的群体行为特征。

1.低参与度与高参与度的群体分化

按照学生群体、企事业单位与公务员群体、农民群体和自由职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其他职业群体分类,学生群体(36.08%)、企事业单位与公务员群体(32.21%)的参与程度相对较高,而农民群体的参与度最低,出现明显的阶层分化现象。农民群体中的到馆人数仅占总人数的4.47%,远低于其他各类群体。同时,参与频次上,农民群体整体呈现出低频次参与者占比高而高频次参与者占比低的特征,其中,月到馆2次及以下的人数超过农民总数的六成,在各类群体中居于最高,而月到馆10次及以上的人数仅占2.38%,在各类群体中居于最低,具体如表2所示。农民群体(包括农业劳动者与农民工)是我国基层社会最主要的群体之一,在基层社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人口比重,对基层馆的这种低参与度,显然与国家关于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目标不符。

表2 各类群体月到馆频次一览表

2.现代型参与和传统型参与的群体分化

传统型参与主要建立在现实的空间之上,以传统的书刊和知识服务为主体;现代型则以网络化、信息化为特征,两者间的差异体现在服务载体、服务内容、活动方式等诸多方面*常松年、朱晓慧:《图书馆传统服务与现代信息服务的竞争与共存》,《现代情报》2004年版第3期。。具体来看,除了利用图书馆的基础功能——借还书和查询、阅览书刊外,各群体来馆活动的内容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学生群体、收入较低群体、2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选择来馆“利用免费网络”和“参与其他活动”的人数比重相对较高,分别占本类群体的15.85%、16.67%和31.3%(其他群体基本在10%以下);农民群体、中等偏高收入群体、中青年群体选择来馆“培养教育孩子”的比重相对较高,分别占本类群体的19.72%、18.35%和19.62%(其他群体基本在15%以下)。从对图书馆的关注度来看,青年群体、较高收入群体和知识群体更倾向于利用网络关注图书馆,分别为27.84%、26.92%和40.49%;相对而言,老年群体、农民群体与初知群体利用网络进行线上关注的行为较少,分别为7.24%、9.4%和6.52%。

3.浅表性参与和深入性参与的群体分化

在受众参与的程度上,不同群体间也表现出明显的分化倾向,其中,青年群体、高收入群体和知识群体在基层图书馆的参与方式上具有更强的主动意识。从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经历来看,青年群体、较高收入群体和知识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比重整体较高,分别为19.44%、18.14%和22.7%,而农民群体和初知群体的参与人数比重整体较低,分别为5.98%和3.91%。从到图书馆的动机来看,青年群体、较高收入群体和知识群体选择解决专业问题的人数占比最高,分别占本类群体的26.33%、26.58%和23.88%(其他群体基本在20%以下),表明对图书馆的“专业性功能”要求较高;农民群体和初知群体选择交流会友平台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8.1%和22.29%(其他群体基本在16%以下),说明对图书馆所提供的“交际功能”有更多期待。综合分析表明,青年群体、高收入群体和知识群体在参与图书馆的过程中,出于专业需要,与职业发展的需求相关,因此更愿意参加图书馆的志愿服务,显示出更强的“用户黏性”,是一种较为深入的参与方式。而农民群体和初知群体进入图书馆主要出于交友、小孩教育培训等目的,具有偶发性,体现出一种低用户黏性,参与程度有限。

4.受众参与行为模式出现地域分化

统计表明,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受众群体在参与行为模式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参与积极性上,中西部地区老年群体的参与热情明显要高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老年人口到馆比例(分别为15.2%和8.87%)高于东部地区(5.33%),中西部地区老年群体月到馆10次以上的人数比重(分别为4.08%和2.71%)也高于东部地区(1.33%)。在参与内容上,中西部地区的受众更倾向于来馆参加休闲娱乐活动,所占比重分别为19.71%和19%,而东部地区休闲娱乐人数占比仅为11.58%。在参与方式上,东部受众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关注图书馆,所占比例为24.33%,而中西部地区只有16.55%和18.84%;东部群体中参与过图书馆志愿服务的人数比例达17.07%,而中西部地区仅为10.61%和11.21%,表明东部群体在图书馆建设上具有更强的主动意识。

在文化需求上,东、中部地区受众最重要的需求是解决专业问题(其中,东部比例为24.02%,中部为19.76%),西部地区则是图书馆的休闲娱乐功能(20.99%)。在重要性评价上,中部地区受众认为图书馆“必不可少”的人数占比最高,达32.34%;东部次之,为20.58%;西部最低,仅有19.83%。在满意度评价上,东部地区对基层图书馆的评分最高,为4.27分,西部次之,为3.96分,中部最低,仅为3.64分,其中,在各项指标中,中部地区对设备设施的评分最低,仅有3.1分(东、西部分别为4.16分和3.75分),说明中部地区在基层图书馆设备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差距。

(三)公众文化参与的影响因素

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受众的性别(xb)、年龄(nl)、职业(zy)、收入水平(sr)、文化程度(wh)五因素对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参与行为和文化心理的影响。其中,文化行为主要借助于参与频次、参与内容、线上关注行为、是否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4个指标进行衡量,文化心理则借助于文化需求、对图书馆重要性的评价、图书馆服务评价3个指标进行衡量。

根据卡方检验p值的大小来判断不同因素对文化参与行为和文化心理是否有显著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当p<0.05时,我们可以认为存在影响,p值越小,影响越显著。

如表3所示,在受众参与行为上,性别(xb)、年龄(nl)、职业(zy)、收入水平(sr)、文化程度(wh)五因素与参与频次、参与内容的卡方检验p值均显著小于0.05,说明这五个因素分别与参与频次、参与内容的关联性较高。但性别因素与线上关注行为,以及是否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卡方检验p值分别为0.5725、0.489,较大于0.05,也即两两因素之间无显著关联,同样,职业因素与是否参与过志愿行为没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p=0.07556)。具体来看,年龄对参与频次的影响最大,p值检验结果最小(p<2.2e-16),职业、性别、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的影响依次减弱,p值检验结果依次递增。年龄、收入水平、职业对参与内容的影响比较大,检验p值均小于2.2e-16,其次依次是文化程度、性别。文化程度对线上关注行为的影响最大,p值检验结果最小(p=2.2e-16),其次依次是年龄、收入水平、职业,p值检验结果依次递增。文化程度对是否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影响最大,p值检验结果最小(p=1.2e-14),其次依次是年龄、收入水平,p值检验结果依次递增。

总体而言,在与文化参与行为有显著关联的各项因素中,显著性较为明显的是年龄、收入水平两个因素,其次是职业与文化程度。

表3 文化行为与五个因素卡方检验p值

如表4所示,在受众心理上,五因素与文化需求、对图书馆重要性认知的卡方检验p值均小于0.05,说明这五个因素分别与文化需求、对图书馆重要性认知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对文化需求影响最大的是年龄、职业、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四因素,检验p值均小于2.2e-16;对重要性评价影响最大的依次是文化程度、职业、年龄三个因素,p值检验结果依次增大。数据分析也表明,农民群体对图书馆重要性评价最低,认为图书馆“一般”和“无所谓”的人数接近农民群体总数的55%,而其他群体的同类指标比重均在40%以下,这也说明农民群体的职业与文化程度制约了他们对图书馆的需求。

表4 文化心理与五个因素卡方检验p值

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对图书馆服务的综合评价主要从文献丰富度、电子资源丰富度、读书交流活动(讲座、培训和展览)丰富度、查阅便捷性、环境优美度和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程度6个方面展开,综合来看,影响最大的依次是文化程度、年龄、收入水平3个因素(受篇幅限制,以检验结果描述代替图表)。

总体而言,在与文化心理有显著关联的各项因素中,显著性最为明显的是文化程度、年龄两个因素,其次是职业与收入水平。

综上所述,在公共文化参与中,年龄因素对文化参与行为和文化心理的影响最为显著,换言之,即不同年龄群体在文化参与心理及行为上存在较大差异;其次是文化程度因素;再次是收入水平因素与职业因素。相对而言,性别因素对文化参与的影响较小,不同性别之间在文化行为与文化心理上的差异总体不大。

三、我国基层图书馆受众参与中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基于本次调查数据,并参考其他课题调查成果,发现我国图书馆的公众参与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在这些共性问题中隐含着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内存逻辑,能够为政策制度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撑。

(一)问题解析

1.相对弱势群体参与严重不足,与公共图书馆的普惠性、均等化原则目标仍有差距

从参与人口的职业来看,农民群体所占比重不到总数的5%,与作为基层主体构成的庞大农民群体的总量显然不成比例。从文化教育程度来看,拥有小学以下学历的初知群体所占比重仅为到馆总数的8.31%,而其他两类群体(知识群体和半知群体)的比重均在40%以上,这反映出基层图书馆对低文化水平人群的吸引力不高。

文化参与权是“文化权益义项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王列生:《论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意义内置》,《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6期。,在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中,每个公民都有权根据个人意志平等自由地接受、融入和体验公共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然而,这种非均衡的参与人口结构反映了当前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在实现“共建共享”上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共享的前提是参与”*封寿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的“共享发展”就是“高福利”》,http://www.jfdaily.com/pl/bwyc/201511/t20151110_1933816.html.,要实现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人人共享”,首先要让社会各个阶层与各类群体均能参与到基层图书馆的服务中来。

2.基层图书馆的功能拓展赶不上受众需求变化的节奏,导致图书馆在受众心目中的重要性逐步降低

在供给产品上,包括电子信息资源与配套设施在内的诸多服务内容都普遍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尤其是设备设施的评分仅为3.74分(总分5分),与场馆环境(4.16分)和服务内容(4.02分)存在较大差距。在供需结构上,不同年龄、职业、收入和学历群体的文化需求呈弹性化发展趋势,对基层图书馆的“专业性功能”、“社交功能”、“家庭活动空间”以及“休闲娱乐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期待,而基层图书馆相对单一且固化的文化供给难以适应公众的多元化需求。在对图书馆的服务评价上,各类群体对基层图书馆设备设施的满意度评价最低,仅为3.74分(对场馆环境、服务内容的评价分别为4.16分和4.02分)。老年群体对图书馆服务获取的便捷性评价最低,为4.213分(其他群体均在4.214分及以上);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群体对配套设施(如停车场面积)的完善度评价最低,为3.695分(其他群体基本在3.7分及以上);青年群体对服务内容的丰富度(包括文献丰富度、电子资源丰富度、讲座培训展览的丰富度三项指标)评价总体最低,为4.015分(其他群体基本在4.15分及以上)。

总体上图书馆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更新速度落后于基层民众文化需求的变化速度,致使现有的文化供给与公众需求之间呈现明显的落差。统计表明,各类群体对图书馆建设的价值意义评论不高,尤其是农民群体、半知群体、其他职业群体等三类群体,认为图书馆重要程度 “一般”和“无所谓”的人数所占比重较高,分别为54.76%、43.13%和41.85%。说明图书馆的重要性正在降低。

不仅是图书馆,公共文化机构都面临着重要性下降的困境。2012 年 5 月,北京市统计局对“北京市民的公共文化参与和文化需求”进行了调查,对居住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含外地来京人员)、18~70 岁的3892位市民进行了访问,调查显示,公共文化场所的利用率不甚理想。北京市民外出满足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依次是市场性的商业场所活动(37.3%)、政府或单位组织的文化活动(23.5%)、社区文化活动(15%)。公园的利用率最高,只有11.3%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来没有去过;但有52.7%的被调查者表示一年内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有 62%的被调查者表示一年内从来没有去过剧场剧院;有 75.3%的被调查者表示一年内从来没有去过社区文化中心。但是,从年龄分组看,61~70岁老年人对社区文化中心利用率相对较高,36.1%的被调查者参加过社区文化中心活动。*陶艺军、杜鹃:《北京市民公共文化参与和需求调查分析》,《调研世界》2012年第10期。

3.中西部图书馆的绩效要大大低于东部,中西部图书馆的绩效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调研数据显示的结果来看,当前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参与频次呈东、中、西部递减的趋势,如表5所示,东部场馆的馆均流通人次为20.11万人次,远高于中、西部场馆的7.55万人次和7.21万人次,各地人口到馆比例也以东部地区最高,为22.84%,其次是西部地区,为13.73%,中部地区最低,仅为11.92%。单从服务人次的效率,中部仅仅达到东部的二分之一,西部也只是比二分之一略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西部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发展的滞后。

表5 调研样本流通人次及常住人口情况一览表

注:“2014年馆均流通人次”参照全国文化系统2014年度相关统计数据;“区县平均常住人口数”参照49个场馆所在县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

(二)几点政策建议

1.借鉴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创新图书馆的公共服务理论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何回应“公民文化参与”的要求,构成了传统文化事业体制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分水岭。

在计划体制上建立起来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是严格遵循“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原则下成立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单位。社会公众对文化的参与主要通过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进入政治决策范围,被严格限定在国家意志制定的“政治”领域,即公民通过人大和政协代表的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建议等对政府的方针和政策施加影响,但对于实施国家文化政策的文化行政过程,社会公众没有机会也没有权利参与其中,因此传统的文化事业体制下,政府作为绝对的主导者,社会公共可参与政策讨论过程但没有权利和机会参与行政官僚主导的行政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公众对文化事业体制下的参与度不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参与程度都很低。甚至学界认为,计划时期事业体制下的文化单位与社会的关系模式可以概括为“行政官僚主导的无公民参与模式”。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国家推进现代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目标下,新公共治理理论被引入文化领域。公民与政府、文化单位的关系被重新定位为“被服务者”和服务者的关系。在这一理论视角下,原来封闭的政府官僚机构不再被认为是权利的享有者,而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为社会公众的公共文化权利保障者。社会公众也不再是局外人,而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的权利人和“顾客”。这种在理念上“主体—客体”关系的换位和变化,隐含了国家必须尊重作为顾客的公民享有国家法律保护的权利和自由,在政府设计上必须以顾客为导向、回应顾客的要求、追求顾客满意,赋予公民(顾客)较大的自主选择权的基本假设和前提。

新公共治理理论中,对公民身份和权利的认同,使公民的参与成为实现公民权利的技术路径,通过公共的“参与过程”,其理想、价值和利益得以表达和实现。政府不仅仅是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还是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的保障者的角色。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公民参与具有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明显特征。传统的公共事务的治理模式是政府主导型或者说是政府统治型治理,包括公民、非营利组织以及私人机构很难参与到治理活动中为了满足公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公共服务的要求,必须建立由公共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组成的合作网络治理又称政策网络治理,通过这一网络,公民、非营利组织和私人机构共同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治理活动中。从治理的结构来看,传统的政府治理是自上而下式的垂直管制模式,而网络治理结构是一种政府权力和社会权力互动合作的扁平式治理结构,因而学界将这种模式概括为“合作式公民参与模式”。*陈志青:《公民参与的诸模式:公共行政理论的观点》,《行政论坛》2009年第6期。

“合作式公民参与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当前我国政府治理的新趋势,代表了公民与国家、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深刻的调整,因此,也是图书馆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的基本方向。

2.完善政策实施路径

针对当前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参与现存的问题,建议从建立健全图书馆弹性供给机制、需求表达与反馈机制以及弱势群体优先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基层民众文化参与的机制与渠道,为基层民众“共享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一,建立完善相对弱势群体优先机制,结合“精准扶贫”设计“文化扶贫”的专项政策措施。

文化的贫困与经济的贫困联系在一起,文化的贫困通过思想和观念在代际之间和近亲交往圈中传播,形成了贫困的思想根源。对于相对弱群体的低参与度,他们事实上存在利用图书馆的技术性门槛,当前“我国弱势群体数量庞大,但只有少数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图书馆服务”*易菲、彭松:《公共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成因与解决对策》,《情报探索》2011年第12期。,相对弱势群体在利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进入性困难,必须根据不断发展的情况,立足于“文化扶贫”,进行专项政策设计,建立健全基层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参与的优先机制。如针对基层社会群体的分化,加大对各类群体的特殊需求关注,如对农民群体的特殊需求、公众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和配套设施的要求等,以提高基层图书馆文化供给的有效性、针对性和保障性;建立完善“文化扶贫”行动计划,从项目设计、财政投入和人才配备上保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民、文盲半文盲等文化弱势群体的倾斜;建立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的专业平台和渠道,发挥基层图书馆的资源和空间优势提升弱势群体的文化素养、参与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建立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图书馆文化服务弹性供给机制,改变当前政府为主的单一供给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如个体、企业、社会团体等)参与到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中来,建立政府引导、社会与市场配合、公民参与“三位一体”的供给机制,并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和赞助基层公共图书馆,从而保证基层图书馆供给主体的灵活性和弹性供给。

第二,健全完善基层图书馆的文化功能结构,建设区域综合性公共文化空间。

调查表明,中青年群体、农民群体、中等偏上收入群体则更希望与家人一起参与图书馆活动,分别达到16.33%、16.19%和14.66%,这表明对图书馆的“家庭活动空间”有更多的需求;老年群体和其他职业群体则希望多一些娱乐型的、消磨时间的文化活动,占比分别为22.2%和19.66%(其他群体基本在16%以下),这又对图书馆的“休闲性功能”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图书馆行业需要顺应当前社会公众文化消费需求从单一性文化活动向综合性体验的变化趋势。2012 年 5 月,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民的公共文化参与和文化需求”调查显示,88.7%的被调查者去过公园(一年内),52.1%的被调查者去过博物馆、展览馆(一年内)。从政府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看,60.6%的被调查者参与过庙会、灯会等各类节庆活动。只有24.7%的被调查者参加过社区文化中心的活动(一年内)。在社区文化中心提供的众多文化服务中,最受欢迎的前三类主要有健身和球类(52.7%),舞蹈(31%),培训、讲座(27.8%)。*陶艺军、杜鹃:《北京市民公共文化参与和需求调查分析》,《调研世界》2012年第10期。

单霁翔认为,博物馆必须要超越传统“行业角色”的定位,深入思考如何为城市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服务,因此应该建设一个开放性的博物馆。如《关于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最有效方法的建议》就强调:“博物馆应易于进入并应以舒适的措施使之尽可能具有吸引力。在尊重博物馆特性及不妨碍参观藏品的前提下,最好应于博物馆范围内(在庭园、平台、适宜的地下室等) 或在其周围附近,为观众提供休息厅、餐馆、咖啡厅及类似设施。”*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四川文物》2011年第1期。

作为同质性的公共文化机构,图书馆与博物馆相类似。一般说来,社会群体具有异质性,其文化需求因年龄、职业和所处阶层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必须在服务内容供给上,关注各类群体的多元化文化需求,推动图书馆的功能结构从传统的书刊传阅、知识管理向信息管理、知识生产和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转变。国家应从顶层政策设计入手,推动基层图书馆由行业系统内的相对封闭的文化单位向市场体制环境下的开放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转变,将基层图书馆及文化馆等打造成为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空间。

第三,建立完善文化需求表达与反馈机制,形成吸引公众文化参与的制度渠道。

公众图书馆意识的淡薄并非完全由个人因素决定,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刘桂英、付国英:《图书馆意识与阅读社会》,《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和民主参与机制的匮乏就是制约公众图书馆意识和参与积极性的一大制度性壁垒。因而,为提高公众图书馆参与热情,必须从制度上建立完善便于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建立畅通的文化需求表达与反馈机制,“只有建立健全民众的文化需求表达和民主参与机制,才能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不偏离民众的要求和期待”*孙政、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刚性供给与文化需求弹性发展的矛盾及解决之道——基于12省25县(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卷调查》,《广州公共管理评论》2013年第00期。。如通过借助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建立图书馆公共服务的发布平台,使社会公众拥有更多的文化知情权和选择权,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公众在图书馆文化需求表达方面的主体意识和文化权利意识。

这种政策是一种与受众阅读习惯变化相适应的制度安排。相比传统纸媒体,线上阅读成为受众更青睐的新兴阅读方式。2012年5月,在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民的公共文化参与和文化需求”调查中,当问到“您平常主要通过什么方式阅读图书、杂志”时,近四成人选择电子阅读的方式(在线阅读或者下载电子书),只有22.2%的被调查者选择“到书店报亭购买”。当问到“您平常主要通过什么方式看电影”时,37.4%的被调查者选择网上下载或在线观看,而去电影院观看的只有12.9%,购买影碟的只占2.6%,43.7%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电视观看电影。*陶艺军、杜鹃:《北京市民公共文化参与和需求调查分析》,《调研世界》2012年第10期。

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基层图书馆文化需求的表达渠道,如规范大众媒体、完善听证制度、培育社会团体等,从需求信息的征集、需求表达的整合、需求意愿的反馈等各个层面保证公众文化需求与文化权益的平等和有效表达;建立多样化的图书馆—读者沟通互动方式,如建立网上交流空间、组织读者活动、设置联络专员以及创办互动刊物等,为基层公共图书馆和各类读者之间提供双向交流的平台,在激发基层社会群体文化参与意识和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对接。

第四,建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策倾斜机制,缓解文化参与的区域性差异。

从统计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参与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些区域性差异首先与地区文化投入规模有着直接的关联。据本次调研的单位问卷显示,2014年度东部场馆的馆均财政拨款为422万元,而中、西部场馆的馆均财政拨款仅为96.84万元和122.92万元,这种区域性倾斜使得中、西部场馆在日常运营、设备更新和功能拓展等各方面都缺乏充足的资金保障,中部地区受众对图书馆设备设施的低评价就是这一问题的直接反映。

区域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不均衡与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化和均等化原则相背离,不利于国家文化的均衡发展,因此,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在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上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的关注,努力体现国家政策的公平性。政府应从宏观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投入,物质的投入对中西部地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具有最直接的促进作用。同时,尊重地区之间文化发展的差异,关注区域文化、心理情感、民族差异等潜在因素对区域公共文化参与的影响,并将其体现在具体的政策措施之中

从文化政策层面,要特别关注中西部地区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这里所谓的特殊群体主要指老年群体和未成年群体,随着基层社会的青壮年向东部的流动,中西部地区常住人口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未成年人、老年人人口比例的提高,老龄化将于先于东部到来,这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具有针对性的需求。因而,在实现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应积极回应中西部地区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和情感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精神层面的关照和帮助。

潘炜,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产业管理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文化产业。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dience in the Basic-Level Public Library and Its Policy Significance

Fu Caiwu

(Nation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Pan Wei

(Nation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The cultural needs and participation behaviors of the public are apparently different in different ages,occupations and classes. The research of the basic-level public library in 18 provinces,49 counties organized by Wuhan University’s research group shows that there are som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he readers of the basic-level public library. The factors such as gender,age,occupation,income level and cultural level affect the frequenc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participation content,online attention behavior and voluntary service in varying degrees,forming different behavior patterns. Subjected to the effect of the rigid system and rapid changes in consumer habits,the basic-level public library universally have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misplacement of receptors demand type and the public supply product,the single function of the basic-level public library,the functional configuration in the public culture field and so on.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national policy,we should exp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the basic-level public library by innovating the policy path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establish the priority mechanism of the subject groups,rebuild the function structure of library in public culture field and improve the express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of the cultural demand.

Basic-Level Public Library;Cultural Participation;Group Characteristics;Policy Path

傅才武,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文化经济史、文化体制、文化产业。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营中财政保障标准与保障方式研究”(13ZD04)。

猜你喜欢

群体图书馆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图书馆
走基层
去图书馆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