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司遗址申遗成功看中国传统遗产保护
2016-09-06冯永鹏华云龙
冯永鹏,华云龙
(河南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从土司遗址申遗成功看中国传统遗产保护
冯永鹏,华云龙
(河南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近年来,随着文化发展和国内申遗热出现,我国传统遗产保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然而目前国内传统遗产保护基础仍相对滞后,保护理论体系不完善,在传统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对遗产随意改编的现象等.文章结合中国遗产保护现状,对中国传统遗产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解读中国传统遗产价值,提出中国传统遗产保护原则.通过土司遗址申遗成功案例,从不同侧面探寻土司遗址在保护过程中对中国传统遗产保护启示,为国内遗产保护提供借鉴参考.
传统遗产;遗产价值;保护原则;土司遗产;保护启示
遗产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价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遗产保护面临重重困难,过多偏重于开发利用,导致遗产的真正价值丧失.目前,国内各界对传统遗产保护技术层面的问题已经有广泛的讨论和共识,但是在实践中依然让位于各种开发与利用,遗产保护只能居于第二位,没有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传统遗产的“保护什么,利用什么”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因而也就无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长期与短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通过借鉴优秀的遗产保护案例,对遗产的保护路径和保护机制建设进行探讨,正确认识遗产的价值所在,真正达到遗产保护的目的.
1 中国传统遗产的类型和特点
根据不同的标准,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中国传统遗产也不例外.按照传统遗产的性质可以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大类型(表1).
文化遗产专指“有形”的文化遗产[1].包括文物古迹、建筑群和考古遗址.自然遗产主要指从美学和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和自然地带[2].文化自然遗产是指以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将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文化景观遗产是指人类罕见的,全人类公认的目前无法替代的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表1 中国传统遗产保护框架(作者自绘)
2 中国传统遗产的价值分析
传统遗产之所以需要保护,就是因为它具有价值.在传统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遗产的价值评价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因为只有了解遗产的价值,才能够知道遗产保护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也才能够确定遗产保护采取的具体措施和保护手段.传统遗产的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历史价值、真实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
2.1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是遗产的根本价值.无论人们如何看待,历史价值都毫无疑问是遗产所固有的基本价值属性[3].在所有的价值的构成要素里,历史价值可能是最容易用客观方法定义的一种.因为它是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过去某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历程,在历史长河中有值得记忆的重要历史信息.通过回忆过去和面对现在,历史价值帮助人们确定了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环境的认同感,这也就是它带给人们的最重要的价值.同时,遗产也是一部存在于环境之中的规模巨大、全面、直观、生动的历史史书,古语有言“见了故物,如见故人”,说的亦是实物承载的历史信息.所以说,遗产记录承载着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2.2真实价值
遗产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价值,这是因为它是真实而非虚构的,又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与此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完整性,完整性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然而,无论怎么理解,只要是考虑到文化价值,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就会在任何项目决策过程中构成一项重要的约束条件[4].遗产会传达一些真实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人们解释其历史内涵和发展历程,并确定它的文化特性;同时遗产在教育功能方面具有真实意义方面的价值,它不仅影响教育了年轻一代,还对促进整个地区和民族扩充知识基础并提高认识水平具有重要帮助.
2.3科学价值
遗产的科学价值是指遗产在规划设计、营造、工程技术科学等方面从不同侧面、角度和层次所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它能够代表某一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如永顺老司城的城墙用卵石和岩块做材料, 用桐油、砂土、石灰做凝结, 用石灰美化墙体.排水系统也很有特点,共设有9 条排水通道,又可作为军事通道.这些都代表其蕴含着独特的筑城智慧,内涵极为丰富[5].通过保护遗产结构及整体格局,尊重遗产在演化过程中的全部历史信息保护,并加以保存,对遗产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4社会价值
文化是不同群体凝聚在一起的共同价值和信仰.这意味着,遗产遗址的社会价值在于他的存在方式,因为他的存在能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稳定性.遗产可以影响人们生活的方式,或者反过来受到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助于形成群体价值观念,从而使遗产所在地成为一个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地方.
3 中国传统遗产的保护原则
完整性与真实性是遗产保护过程中两个根本原则.它承载着遗产价值的地理环境、功能、形制、格局等要素及历史文化特征.当前,国内遗产的保护形式比较严峻,许多传统遗产面临价值退化甚至丧失的危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从保护模式层面去思考和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申报、轻保护和对文化遗产标准滞后于世遗的要求,使遗产面临消亡的危机.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对于遗产的保护模式建立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土司遗址的整体性和原真性保护,是在持续性的科学保护和管理理念下,较少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真实保存了历史时期废毁后的遗存信息,为后期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信息.
3.1原址保护原则
原址保护原则由“完整性原则”衍生而来,它是指不能割裂遗产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因为遗产一旦脱离了其所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完整性和真实性就会遭到很大破坏.所以,遗产异地保护作为一种特殊的保护方式,被认定为一种“保留做法”[6],只有在面临不可抗拒的自然威胁或至关重大的影响时,异地保护成为唯一的选择,这时才可以全部或部分迁移,实施异地保护.但是,对于遗产的保护而言,异地保护属于被动型保护措施,若不能够在原址保护,方可采用这一方式.
3.2可逆性原则
可逆性原则是由真实性衍生而来,是指在保护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措施以及其他改动,都应该是暂时的,一旦条件允许或变化时,可以对其进行撤销,且不伤害原物的真实性[7].可逆性原则认为,“任何行动都不应该,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有了新的技术、材料和理念的突破,可以更好地保护遗产的真实性,这时,当保护对象需要功能转换时,能去除之前的干预部分,进行新的保护.
3.3合理利用原则
遗产的合理利用,是以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基础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和利用是一种动态关系,二者密不可分,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而利用又不能脱离保护;一定意义上讲,利用是重要的保护方式之一.国内的相关文件,也强调合理利用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修正)就明确提出:遗产保护工作必须贯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强调:文物古迹应当得到合理的利用,利用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准则,不应当为了当前利用的需要而损害文物古迹的价值[8].
3.4慎重选择保护技术原则
遗产的保护领域一贯使用传统技术,因为传统技术、材料、经验、措施和工艺等比较成熟,有悠久的使用历史,经过历史的检验,是一种较为稳妥的维修方式.以石窟佛像为例,洛阳龙门石窟的有些佛像至今千余年、山西应县木塔已有近千年历史,作为现存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结构依然坚固如初,所以这些遗产修复应该尽量采用传统的技术和材料.《会安草案》(2005)纪念物、建筑物与构造物认为:如果保护措施包括新材料的使用,应特别加以注意,所用新材料须维护原有的真实性为基础,以保证新材料不对纪念物产生负面影响.
4 土司遗址保护对中国传统遗产保护启示
4.1土司遗产概况
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1).土司遗址申遗成功,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遗产文化保护管理的认同与肯定.土司遗址在遗产保护完整性和真实性原则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土司遗址规模巨大、城址完整,其物质遗存保存了西南民族地区独有的山地城址与官式建筑、建造技艺、风格样式,是土司族谱和元明清三代时期的历史印证.遗址中的墓葬群、古城墙等古建筑目前仍保存完好(图2),因为合理的保护,使得遗产在城市开发与自然侵蚀下仍保留它的完整.同时,土司遗址承载了遗产价值的地理环境、选址、形制、功能等要素及历史文化特征,均较好的保留至今,城址周边的景观环境也得到很好的保护.城址所在地的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繁衍至今,与当地人们世代相承的民族风俗文化均有较好的保留,少数民族民众对土司历史的民间记忆保存至今,这些遗址所在地居民仍延续着各自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图3).呈现出遗址高度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充分体现出13-20世纪西南土司制度的社会形态、经济发展和文化特征[9](图4).通过此次申遗成功,对遗产保护理念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对中国传统的遗产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2对中国传统遗产保护的启示
遗产保护是我们的义务,遗产传承是我们的责任.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曾说,“遗产在地域上是我们的,但更是世界的.遗产以其数百年的历史根基,对当代民族文化的形塑功能,成为当代人民的精神家园的核心价值来源之一,表现出了人类文化遗产特有的强大的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10].对于遗产保护,应始终遵循“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确保遗址能够真正体现“原遗址、原文化、原生态、原住民”的特点”.
图1 老司城-中心城址与灵溪河 图2 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图3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 图4 唐崖-荆南雄镇牌坊
4.2.1引入先进理念,促进科学保护
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遗产保护过程中,由于科学保护理念的缺乏,一些遗址的保护开发工作较为简单,损坏文物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对遗产本身造成极大损害.这就要求遗产在保护过程中,引入先进理念,出台一系列保护措施和规划,强化遗产保护管理措施,做好遗产文物在本体保护、日常巡视与监测、普遍价值提炼、遗产保护法规建设、环境整治、组织考古调查、发掘与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并加强对本地遗存的修缮保护,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开展遗产价值研究等工作,这些措施将极大地确保建筑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受侵害,确保建筑遗址得到了科学的保护,保证了建筑遗址可持续保存和利用[11].同时,借鉴遗产保护优秀案例,引入国际先进的保护理念,深入挖掘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运用科学的发展手法,重建建筑遗址文化.使建筑遗址区的保护和管理与国际接轨,从根本上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做到以保护促传承,将有利于提高遗址区的保护和管理水平.
4.2.2健全保护机制,构建文化生态,保障遗产传承与发展
今天,对于传统遗产来说,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仍然存在.大多数遗产由于埋藏地下历史时间长,不易保护.这就要求健全保护机制,将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前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保护传统遗产.首先,加强保护单位管理机构建设和对辖区内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建立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并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世界遗产的日常保护、管理、监测等工作.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出台《传统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传统遗产专家咨询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其次,注重传统文化生态建设、以营造传统文化生态来保护遗产,是遗产可持续发展保护机制的重要理念.在对遗产的保护中,要以文化生态的理念作指导,打造和营造建筑文化的文化生态[12].具体而言,可以包括遗址的营建和展示,建立遗产博物馆,加强周边民族村落的保护和建设,在当地民众中宣传和传播遗址文化,利用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并做到建筑遗址区域自然生态的整体保护等,形成建筑遗产可持续发展保护系统工程.通过着力建设文化生态的系统工程,使建筑遗产能够服务于当今少数民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唯有如此,遗产、文化才能成为民众保护的自觉行为,保证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和发展.
4.2.3提高文化保护意识,强化遗产保护能力
传统遗产保护的关键是保护原有的面貌,其次是利用.在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分商业化,避免出现开发性破坏情况,依法利用与合理开发遗址文化,才能使保护不变味.也就是说,“利用”要以保护为前提,要受保护的制约、检验,还要落实于保护之上,让其延年益寿、长久存在,并在符合科学保护理念的前提下有限度的予以利用,这样的利用才是合理的[13].除了科学保护外,还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准则,让社会效益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同时,遗产的真正价值在于保护,遗产作为古代文化的实物见证,保护性地可以将遗产进行开发作为景区,在游客参观的同时普及遗产的历史知识,唤醒游客的历史记忆,提高当地居民对当地遗址文化的历史记忆和对遗迹的尊重.强化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做到长期对当地珍贵遗存进行祭拜和维护,自发传承本族群古老的传统习俗等,把周边遗产作为保护系统的一部分,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人自觉投入到遗产保护的行动中去,保障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
5 结 语
遗产保护是一把双刃剑,传统遗产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它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凸显其重要的历史与人文价值.保护人类文化的重要创造,既是对该遗产的认可,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更是为了对遗产的保护,保证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在遗产保护过程中,我们要借鉴优秀的遗产保护案例,形成一套更具保护系统的、独居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通过构建遗产保护的文化生态,建立健全遗产保护的机制,才是遗产保护的科学之道,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力的推动中国传统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李如生.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2011,35(5):38-44.
[2]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J].文化中国,2010-7.
[3]刘曦亭.近现代园林遗产价值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4(04):15-17.
[4]朱光亚.历史遗产保护的关键词是“原真性”[J].建筑与文化,2008(09):12-13.
[5]杨庭硕,杨曾辉,马国君.永顺老司城遗址与国内同类遗址的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07):215-220.
[6]吕舟.《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修订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15(02):4-24.
[7]卜琳.中国文化遗产的展示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
[8]王景慧.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法的深化[J].城市规划,2011,35(S1):45-47+78.
[9]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永顺老司城发掘报告[M].长沙:湖南考古岳麓书社,2004:78-80.
[10]刘辉,康豫虎,李梅田,何继明,等.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址调查简报[J].江汉考古,2014(1):21-53+2+129.
[11]孙华.土司遗址:中国古代山城的杰出代表[J].申遗,2013(1):64.
[12]李玉雪.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进路思考———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为重心的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3(6):1-8.
[13]张登巧,姚文龙.改土归流以来永顺老司城遗址保存状况研究 吉首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版),2013(06):122-128.
[责任编辑:徐明忠]
2016-01-06
冯永鹏(1990-),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研究.
G07;K928.70
A
1672-3600(2016)09-00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