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科技创新支撑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分析
2016-09-06王淑玲
王淑玲 管 泉 厉 娜
青岛海洋科技创新支撑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分析
王淑玲管 泉厉 娜
本文对青岛近些年来海洋经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情况,特别是对青岛海洋科技创新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近年来,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以海洋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的海洋新兴产业成为各地争相抢占的产业制高点。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主战场的青岛,其战略地位越发变得重要。《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十三五”期间,青岛将着力增创海洋经济新优势,大力实施“海洋+”行动计划,培育基于海洋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空间和新载体,推动实现蓝色跨越,建成海洋强市,把青岛打造成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将“中国蓝谷”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创建海洋特色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青岛作为著名的海洋科技城,海洋科技创新如何为海洋新兴产业提供支撑,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青岛海洋经济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2014年,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751.1亿元,同比增长13.1%,占GDP比重超过20%,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9.5%。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利用、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金融服务业等为主的新兴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00.6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较全市海洋经济快5.8个百分点;占海洋经济比重达到11.5%,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增速超过30%的产业共有4个,分别是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洋船舶业;增速20%~30%之间的产业共有6个,分别是海洋化工业、海洋盐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但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等占海洋经济比重较大的产业与2013年相比有所下降。
青岛海洋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对海洋产业的支撑情况
海洋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
青岛市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31家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拥有各类海洋人才15000人,各类国家级海洋优秀人才总数达207人,拥有中高级职称以上的5700人;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余艘,现有千吨级以上现役大型科学考察船7艘;建有科学数据库12个,种质资源库5个,样品标本馆(库、室)6个。
青岛市有涉海领域科技创新载体107家,占全市创新载体总数的1/5,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家、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3家;有各类涉海工程技术中心18家,其中省级以上涉海工程技术中心7家,市级涉海工程技术中心11家;建立涉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家。
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2011~2013年,海洋领域共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7项,包括863计划7项、省自主创新专项7项,国际科技合作、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富民强县各1项,项目资金1.89亿元,到位资金0.74亿元,占全市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4%、10.7% 和6.6%,带动海水养殖、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
从项目承担单位来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分别承担6项、6项和4项科技计划项目,争取项目资金0.47亿元、1.03亿元、0.38亿元,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总量的2/3,企业占1/3,数据表明,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研究所和海洋仪器仪表所等为代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环境监测、海水种苗养殖等领域研发实力较强;在产业方面,以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海洋化工研究院和青岛青大海源集团等为代表的企业,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防腐材料、海藻纤维、海洋生物寡糖等领域取得突破。
海洋领域企业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数、资金量占海洋领域总量的35%和25%,明显低于全市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数、资金量占全市总量的85.8%和86.0%。其中,作为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之一的船舶海工产业,仅有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的远洋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设备争取到省级自主创新专项1000万元的支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海洋科技工程化创新能力不高,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
科技创新支撑蓝色经济发展
加快海洋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在蓝色硅谷加快建设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包括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项目、天然产物国家标准样品定值实验室、国家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等,凝聚一批国家级创新团队,全面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提供强力支撑。2015年,青岛市“青岛国家海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国家海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托高新区建设,重点开展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装备与技术、海洋综合观测探测装备与技术、海洋油气设备、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研发,着力构建海洋装备产业组织体系,推进海洋装备产业发展。
加强海洋高端研发机构引进,增强海洋科技发展竞争力。瞄准全球海洋高端产业,引进新建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吸引高水平人才,增强海洋科技发展持续竞争力。2015年,山东科技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山东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青岛海洋测绘装备研究院等已投入运营;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等已开工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基地、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海洋产业发展中心、山东海洋资源勘探研究院等已签约。
以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2015年,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成投资1609.5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2亿元。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突出抓好优势蓝色产业升级发展,在水产种苗和水产品加工出口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海水淡化产业等方面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提升了蓝色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海洋科技产出
从涉海专利占比情况来看,2010年青岛涉海发明专利申请占比为60%,2011年为35%,2012年为12.5%,在全市发明专利申请总量逐年翻番的过程中,青岛涉海专利申请量保持稳定,因而占比呈现逐年明显下降趋势。青岛涉海专利主要分布在海洋食品、海水淡化、碱工业、盐业、船舶工业、海水养殖、海洋生物与医药、海洋矿产开采、海洋环保等14个方面。
青岛市涉海专利数量有两个特点:一是青岛的涉海专利中发明专利的比重较高,占78.7%,说明青岛的海洋基础研究能力比较强,而应用研究较弱。二是青岛的“涉海”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占全省四成多,但是2012年青岛海洋产业规模只占到全省的12.4%,说明青岛的海洋科技创新对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还有较大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海洋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技术合同成交额是反映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活跃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一直是困扰青岛由海洋科技城向海洋产业城发展的重要问题。2012年,海洋领域大学科研机构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为0.85亿元,仅占青岛总额的3.35%。上述数据显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技术市场海洋技术交易不活跃,大学科研机构对青岛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支撑作用,尤其是海洋领域科研机构的技术交易所占总额比例过低,与青岛在海洋科研方面的全国优势地位不相称。
2014年10月,科技部批复青岛市在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标志青岛市成为国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核心区。2015年,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建设,在海洋生物、海工装备等领域成立8个分中心。
存在的问题
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青岛仍以传统的海洋产业为主体,其中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设备制造业和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四个支柱产业2014年增加值总量达到1166.3亿元,占海洋经济比重达到66.6%,而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利用、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金融服务业等为主的新兴海洋产业普遍规模小、产值低,占海洋经济比重仅为11.5%。
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和体制机制不够完备
青岛市的海洋科技研发能力在国内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在海洋科研机构数量、海洋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海洋重点实验室数量、涉海工程技术中心数量方面均领先国内同类城市,但是支撑海洋产业发展的创新载体和新型研发机构仍然缺乏,体制机制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现行对科技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制度不利于调动技术创新人员的研发积极性,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没有形成为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供需矛盾突出,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作为技术成果的主要提供方,驻青涉海科研单位中公益类、基础研究类偏多,技术开发类机构偏少,承担的国家海洋科技项目中,公益调查类项目偏多,应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偏少;作为技术成果的主要需求方,涉海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涉海类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中小企业参与高门槛的海洋技术创新积极性较低。
专业从事海洋领域科技中介机构数量少,活跃度差;服务海洋技术转移转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少,服务水平低;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等海洋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和运行相对滞后;金融资本支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作用不突出。
发展建议
青岛在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在支撑青岛海洋经济发展上的确发挥了龙头作用,但海洋科技上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没有形成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因此,我们认为青岛在海洋新兴产业的选择上在发展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生物与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环保和海洋高技术服务业等七大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同时,不要局限于与其他地区雷同的产业,应着力发展海洋科技服务业、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信息产业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对技术基础较好的行业(如:海洋防腐)进行开发和投入,挖掘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与此同时,需要更新观念,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创新生态体系,才能将海洋经济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推动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
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帮助中小企业企业解决技术和资本的问题。鼓励高校院所围绕我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引进和设立青岛发展研究机构和专职专岗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发展创客教育,建立创业学院,打造创客空间。调整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方式,综合运用“拨、投、贷、补、奖、买”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强化技术需求市场,通过壮大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所产生的知识和技术需求来形成反向拉动疏通创新链。
发展海洋科技服务业,引领海洋产业高端化
以地方涉海研发平台及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高效、灵活的跨行跨级资源共享与合作研发新体制、新机制,用市场化模式引导、刺激各级各类驻青研发机构、平台、人员对接地方平台研发需求,为地方涉海产业和企业发展服务。建立科技创新创业服务队伍,围绕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引进和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层次管理和服务人才和团队,加速海洋科技成果在青转移转化。
以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发展
促进蓝色高端服务业发展,依托信息技术、服务技术、管理技术等,充分利用青岛市海洋资源、港航物流、海洋生物科研和创新、海水养殖加工、滨海旅游等有利条件,建设集交易、物流、餐饮、旅游于一体的、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中国北方水产品交易平台和青岛国际水产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中心,延伸水产品产业链,提升水产品价值链,打造海洋水产特色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推动传统水产行业借助现代管理与信息技术实现迅猛发展。
王淑玲管 泉厉 娜
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王淑玲(1965-)女,副研究员,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政策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政策。
10.3969/j.issn.1001-8972.2016.07.035
2013年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青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服务海洋强省建设的对策研究(编号2013RKA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