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聋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自尊的中介效应

2016-09-05乔月平石学云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聋生残疾人量表

乔月平 石学云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聋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自尊的中介效应

乔月平 石学云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为了探讨自尊在聋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文章采用歧视知觉问卷、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SAS-SSS)、Rosenberg自尊量表对陕西省114名聋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显示,歧视知觉、社会适应均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在聋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间起中介作用。因此,聋生歧视知觉不仅对社会适应有具有直接的影响,还可以通过自尊间接影响社会适应。

聋生;歧视知觉;社会适应;自尊

一、问题提出

在聋生心理健康的众多影响因素中,聋生的歧视问题日益受到教育学界与心理学界的关注。Tally发现,62%的残疾人报告曾感受到同伴歧视,导致他们之间的友谊破裂;46%的残疾人报告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歧视,如对自己不信任、同情和怜悯等,这也促使他们更容易感到孤独、抑郁和自我封闭[1]。歧视是一种复杂的现象。目前,由于性别、种族和年龄等各种偏见越来越不被社会接受,歧视行为变得更加微妙和模糊,他人从表面很难看到,更多是处于具体情境下的被歧视者才能知觉和感受到这种伤害性行为[2]。歧视知觉(Perceived Discrimination)即个体对外界歧视的感知,是个体自我感受到的消极性或者伤害性对待。主要是相对于客观歧视而言的主观体验,指个体知觉到由于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或身份而受到不公正的消极性或伤害性的对待,这种不公正的对待可以表现为实际的动作行为,也可以表现为拒绝性的态度或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等[3]。可见,歧视知觉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聋生的歧视体验。

社会适应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达到人们期望的与其年龄和所处文化群体相适应的发展标准的程度[4]。有关研究发现残疾人的社会适应现状不容乐观,《2013年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检测报告》就显示:“2013 年度残疾人社区活动参与率为43.1%,比上年度略有下降,仍有一半以上的残疾人还没有真正走出家门,融入社会。”[5]。如何使残疾人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Mesch等人发现,即使歧视知觉具有积极影响,但歧视知觉还是会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6]。薛栋研究发现,歧视知觉各维度与社会适应各维度、社会支持各维度之间呈显著负向相关[7]。那么,当聋生感知到创伤性事件或歧视性事件,是否会为达到与外界保持平衡和谐而不断调试自己的状态,从而融入社会群体,适应社会环境呢?

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8]。生态系统理论的现象变式学(PVEST)理论认为,由贫穷、种族刻板印象、歧视知觉等带来的威胁效应可能受到某些支持资源的抵消或平衡,同时对歧视等不利影响进行斗争或采取反应性应对策略,并保存对自我发展有价值的应对策略,逐渐形成稳定的应对反应或适应性认同[9]。李文涛对129名残疾人的调查发现,残疾人歧视知觉不仅对残疾人社会疏离有直接的影响,并且通过降低残疾人自尊间接的对社会疏离产生影响[10]。据此,我们猜测自尊在聋生歧视知觉影响社会适应的过程中,可能也会产生中介作用。鉴于上述,本研究拟考察聋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及自尊在聋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关系之间具有中介效应。为帮助聋生有效应对歧视,真正融入主流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从陕西省随机选取两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调查,经筛选后有效被试有124名,为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及职业初中聋生。共发放问卷124份,回收问卷124份,有效问卷114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2%。

(二)研究工具。歧视知觉问卷。在参考刘霞(2008)的“个体歧视知觉”量表的基础上[11],根据聋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歧视事件修改而成,内容涵盖言语歧视、身体攻击、态度冷淡、躲避等方面,由被试判断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频率。问卷共20个条目,采用4点量表进行评价,从0到3表示“完全不符合”“有点符合”“有些符合”“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歧视体验越多。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KMO值为0.83,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显著(p<0.001),说明该问卷信效度良好。

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在参考陈建文编制的适用于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SAS-SSS)基础上改编的[12],包括心理能量、心理控制感、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等维度。问卷共有23道题目,所有题目均采用五级计分,从0~4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得分越高社会适应情况越好。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KMO值为0.78,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显著(p<0.001),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1965)编制的,汪向东等修订的自尊量表[13],量表共包含10个条目,要求受试者直接报告条目所描述的是否符合自己。该量表采用4点量表进行评分,从1“非常符合”到4“很不符合”。分数越高,自尊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

(三)施测程序。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单独作答,单独回收。主试为特殊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由主试和学校生活老师通过手语与口语引导学生阅读指导语并熟悉问卷填答要求。问卷填写完毕后,发放礼物并表示感谢。以目测形式剔除无效问卷后,使用SPSS22.0、Amos22.0进行数据录入管理与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聋生歧视知觉、社会适应与自尊的相关关系。为考察聋生歧视知觉、社会适应与自尊的关系,对聋生歧视知觉、社会适应与自尊进行相关分析(见表1)。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呈显著正相关(p<0.01),被歧视感越强,社会适应水平越高;歧视知觉与自尊显著正相关(p<0.05),被歧视感越强,自尊水平越高;社会适应与自尊显著正相关(p<0.001),社会适应水平越高,自尊水平越高。

表1 聋生歧视知觉、社会适应与自尊的相关分析(r)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二)聋生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的独立预测效应。为了深入了解聋生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的独立预测作用,在控制了聋生性别、是否曾在普校就读、父母听力等变量后,以歧视知觉为自变量,社会适应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

表2 聋生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

由表2可知,在控制性别、是否曾在普校就读和父母听力的作用后,聋生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预测系数β=0.15(p<0.01),解释变异系数为95%,这表明聋生歧视知觉能显著影响社会适应水平,歧视感知越强烈,社会适应程度越高。

(三)聋生自尊对歧视知觉和社会适应间中介效应的路径分析。使用路径分析模型对聋生自尊在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关系的中介作用做进一步检验,建立变量间的路径模型(见图1)。模型的拟合指数显示,χ2值的显著性检验p=0.000<0.001,χ2/df=3.26<5,NFI、IFI、TLI、CFI的取值范围均在0.93~1之间,RMSEA=0.03,说明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了可接受的范围。

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不仅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还通过自尊对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间接作用。歧视知觉通过提高聋生的自尊水平,间接提高聋生社会适应水平。自尊在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09。

图1 聋生歧视知觉、自尊与社会适应关系的路径分析模型

四、讨论

(一)聋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发现聋生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显著正相关。在控制性别、是否曾在普校就读与父母听力等变量后,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说明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之间存在直接的预测关系,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具有直接的影响。这说明,聋生的被歧视感越强,社会适应程度越高。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不同,苏志强等人2015年对流动儿童的研究发现,个体与群体歧视知觉均与社会适应呈显著负相关[14]。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相关,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儿童,流动儿童随着父母逐渐迁入城市,改为城市户口,这种社会适应不良情况就会减少,而且随着流动儿童在城市的融入时间的增加,也会越来越适应城市生活。聋生与流动儿童虽然同是弱势群体,流动儿童的群体特征具有暂时性,但是聋生的群体特征是永久的、显性的。随着聋生年龄的增长,外界的歧视知觉可能会化为一种动力,鼓舞聋生不断努力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改变社会大众对特殊人群的观点。

以往关于聋生乃至特殊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研究少之甚少,我们的研究表明,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具有促进作用,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这一结果提醒特殊教育教师和特殊儿童家长要注意聋生在调试自我心理状态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能够顺利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二)聋生自尊对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关系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歧视知觉、社会适应均与自尊显著正相关,歧视知觉对自尊具有显著的正向的直接作用,自尊对社会适应也具有显著的正向的直接影响。歧视知觉水平越高,自尊的水平也越高,这属于歧视知觉积极效应的表现,Gray-Little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弱势群体虽然报告了歧视知觉,但是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并没有显著降低,甚至高于相对应的优势群体成员[15]。聋生将自己在外界受到的不公平性行为认为是歧视所造成的,有利于保护自我价值,将自尊与消极的情景相脱离开,因此,聋生的歧视知觉并不能减少对自我的价值肯定,反而会增强自尊。而聋生的自尊水平越高,社会适应程度越好。以往关于社会适应与自尊的研究比较少,没有相关的研究能够证实。聋生如果认为自身与他人存在差距,将很难真正融入社会,就会疏离社会。聋生只有认为自己有价值,相信自己与普通人的差距并不大,能够和普通人一样学习、就业,才能够适应社会,与他人融洽相处。

聋生歧视知觉、社会适应与自尊的路径分析结果发现,自尊对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这说明聋生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的作用不是直接的,歧视知觉借助自尊对社会适应产生影响。歧视知觉的增强通过提高自尊水平,从而增加社会适应程度。同时也论证的心理弹性理论的存在,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就是在对处境不利的儿童进行研究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理论使人们看到了处境不利儿童身上的自我生长力和向上力,看到了许多可促进儿童弹性成长的可操纵的环境变量,即一些可以缓解危险因素的保护性因素[16]。自尊即是这种缓解歧视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保护性因素,通过自尊抵消被歧视感的消极的影响,提高社会适应水平。

五、结论

(一)总体来说,聋生歧视知觉水平较低;社会适应处于一般水平。

(二)聋生歧视知觉、社会适应均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三)聋生自尊对社会适应有具有直接的影响;歧视知觉对自尊具有直接影响,而歧视知觉通过自尊间接影响社会适应。

[1]Tally M.Being treated differently:Stigma experiences with family,peers,and school staff among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health disorders[J].Social Science&Medicine,2010(7):985-993.

[2]刘霞,赵景欣,师保国.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216-223.

[3]Pascoe EA,Richman LS.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health:a meta-analytic review [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9 (4):531-554.

[4]王建平,李董平,张卫.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2-32.

[5]陈功,吕庆喆,陈新民.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分析[J].残疾人研究,2014(2):86-95.

[6]Mesch GS,Turjeman H,Fishman G.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the well-being of immigrant adolescent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8(5):592-604.

[7]薛栋.听觉障碍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研究:社会支持与应付方式的作用[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8]Coopersmith S.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J].San Francisco:Freeman,1967:21-24.

[9]Spencer MB,Fegley SG,Harplani V.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identity as coping:Linking coping resources to the self-processes of African American youth[J].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3,(7):181-188.

[10]李文涛.残疾人歧视知觉对社会疏离的影响及其形成机制[D].宁波:宁波大学,2013.

[11]刘霞.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特点、影响因素、作用机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12]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重庆:西南大学,2001.

[1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283-285.

[14]苏志强,张大均,邵景进.社会经济地位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歧视知觉的中介作用 [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2):212-219.

[15]Gray-Little B,Hafdahl AR.Factors influencing racial comparisons of self-esteem:A quantitative review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0(1):26-54.

[16]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6):132-135.

[责任编辑 刘金荣]

Deaf Students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Social Adjustment: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Esteem

Qiao Yueping Shi Xueyun

(School of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2)

Objective:To explore self-esteem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social in deaf students.Methods:the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adolescent social adaptation scale (SAS-SSS),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of Shaanxi Province 114 deaf students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Results:perceived discrimination,social adaptation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elf-esteem,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on social adaptation,which has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self esteem between deaf students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play intermediary role. Conclusion:deaf students’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has a direct impact not only on social adaptation,but also by the indirect effects of self-esteem and social adaptation.

deaf;discrimination;social adaptation;self-esteem

G760

A

2095-0438(2016)07-0036-04

2016-02-29

乔月平(1991-),女,河北沧州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教育;石学云(1973-),男,山东烟台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学校心理教育。

猜你喜欢

聋生残疾人量表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