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串”引领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例谈“电学物理量的取值范围”专题复习课
2016-09-05郭静妍
郭静妍
(江苏省南京市九龙中学,江苏 南京 210035)
用“问题串”引领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例谈“电学物理量的取值范围”专题复习课
郭静妍
(江苏省南京市九龙中学,江苏南京210035)
复习课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选定复习的方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教学出发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架设好物理知识、问题情境、解决问题之间的桥梁,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发展作为教学落脚点,巧设转折,利用“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的能力在“冲突”中得到升华,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问题串
一模考试前学生经过第一轮复习,已经完成了一定量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学生有进一步提升的愿望,同时在一轮复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亟待化解.此时,适时开展专题复习,对已有知识加以分类、归纳、整理,以达到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效果,进而深化知识,发展能力,是进一步取得良好复习效果的一项有效措施.专题复习效果的好坏,对学生知识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物理中考二轮复习中,笔者通过15个问题的引领,串起了一节关于“电学物理量的取值范围”的专题复习课,现借由此课,将关于专题复习课的一些思考总结如下.
1 研究学情,突破问题瓶颈
准备一节专题复习课时教师首要做到的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这里的“的”是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笔者发现学生遇到关于电学物理量取值范围的问题时,错误率非常高,错误类型主要为:
(1) 完全无从下笔,选择题靠猜,计算题瞎写;
(2) 把题目中给出的所有限制性条件全部计算一遍,最后运用数学知识找出范围,这种方法能够得出正确答案,但费时费力;
(3) 没有全面考虑题目中的限制性条件,尤其是隐含的限制条件.
“症”指的是导致错误出现的根本原因,通过与学生交流,笔者发现他们根本不清楚物理量不能任意变化的原因,更不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会对应出现最大值和最小值.
这两点明确以后,笔者决定从“动态电路电表示数变化”专题引入,抛出了第一个问题.
问题1:在如图1所示电路中,当滑片向左移动时,电路中R变的阻值、电流、R定两端的电压、R变两端的电压将怎样变化?
图1
关于这个问题,学生已经通过之前的专题复习很好地掌握了,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
问题2:变大的物理量可以不受限制地增大下去吗?为什么?
考虑到电压和电流超过电表量程会危害电路安全,学生意识到滑片不能无限制地向左移动,电阻越小,电流、电压表示数越大,当电流、电压表的示数达到最大测量值时,电阻就不能再减小了,可以利用这样的思路求解电路中各物理量的极限值,从而求出范围.依据学生的分析,笔者在图1旁写出了图2所示的板书.
图2
2 层层深入,关注全体学生
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复习课不宜直接抓住难点反复训练,而应该从基本问题入手,层层深入到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物理知识、问题情境、解决问题之间帮学生搭好“台阶”.问题的设置要低起点、有层次地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渡,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低级“台阶”,使学困生能够获得成就感,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中级“台阶”给中等生“高而可攀”的要求,促进他们的发展;借助优等生的优势,协助大家突破高级“台阶”,带动全班共同进步.
鉴于以上的思考,笔者在问题1的基础上拆除了部分元件,从一个极简单的电路起步.
问题3:如图3所示,电源电压U=18V,滑动变阻器R变的最大阻值为80Ω,电流表量程为0.6A,在保证电路各元件安全的情况下,求R变的最小值.
图3
运用问题2总结的方法,学生出色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然后,笔者在不改变问题的前提下逐步增加条件,电路也由图3逐渐演变至图4中的三个电路.
图4
问题4:将10Ω、0.4A的定值电阻R定接入电路,求R变的最小值.
问题5:再接入一只量程为3V的电压表,求R变的最小值.
问题6:若将电压表量程改为15V,求R变的最小值.
问题7:将R定替换为一只“6V,3W”的灯泡L(忽略灯丝电阻的变化),求R变的最小值.
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需要考虑的限制条件逐渐增加,对于题中“保证电路各元件安全”这一要求考虑得更加全面,尤其是在问题7中,“6V,3W”小灯泡额定电流为0.5A这个隐含条件的存在,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在复杂背景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一个学生在逐层深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收获了成功的体验.
3 问题引领,激发思维冲突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为思维冲突,它是激发学生达到思维活跃状态的最佳途径.因此,矛盾冲突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是培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由三个问题设置了三个转折点,是笔者人为设置的“思维冲突”.第一个“冲突”发生在问题5.当学生已经顺利地利用最大电流求最小电阻的办法解决了问题3、4后,问题5增加了电压表量程的限制,由于思维的“惯性”,一部分学生没有在意,但由于这是唯一增加的条件,大部分学生还是加强了关注,以至于在交流解题方法时双方出现了分歧,由此展开的讨论提升了学生思维的自觉性、主动性.第二、三个冲突是连续生成的,就像两个反向急转弯.
问题8:在以上电路中,R变的最大值为多少?
在连续完成最小值的计算后,最大值的计算让大部分学生迟疑了,经过对电阻变大,电流、电压表示数均减小的分析后,学生很快意识到本题中变阻器阻值的增大并不会危害电路安全,所以,滑动变阻器可以调节到最大值80Ω,在庆幸本题避免了繁琐的计算后,问题9的提出,却又让学生陷入了思考.
图5
问题9:如图5所示,若将电压表(量程为15V)换接在R变两端,求R变的最大值.
此时滑动变阻器还能有多大调多大吗?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在思维的碰撞中加强了对问题的挖掘,给予学生自由空间,让他们直面各种矛盾冲击,这样急转弯式的思维历程并没有使学生“晕向”,反而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师生交流,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是一种交往,课堂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在问题讨论环节,允许并倡导学生自主“评价”以及作出“反评价”,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以上三个转折点的课堂处理上,笔者先鼓励学生尽量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使其他学生清楚地了解表达者的思路、学习中的困难之处;然后尽量为学生提供相互总结、评价的机会,让拥有正确思路或者新颖方法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自主完成有困难时,教师采用师生共同分析的方法,站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
5 反馈矫正,突出方法提炼
在完成了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计算后,问题10中R变的取值范围和问题11中电流的变化范围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在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后,笔者展示了一道反映典型错误的题目,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了自主纠错和交流讨论,分析了错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解题方法、要点、注意事项.专题复习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回顾和堆砌,而是对旧知识的再学习,使学生在理解、应用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 多维挖掘,拓宽知识应用范围
“发散思维”在心理学上的描述是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发散思维是反映人的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发散性思维的锻炼,多维度、多层次地挖掘核心知识的价值.
首先要纵向深化知识应用范围,从问题12开始,笔者逐步提出了4个问题.
问题12:求L两端电压的变化范围.
问题13:求R变两端电压的变化范围.
问题14:求电路总功率的变化范围.
问题15:求L消耗功率的变化范围.
其实这一系列的问题,只要熟悉公式并不难解答,但是却几乎将思维拓展到了电路中所有的物理量,也使学生领悟到,解决电学物理量变化范围问题的关键在电流的范围,解决其他物理量范围的方向是先明确电流的范围.
其次是横向拓展知识,课后笔者留给学生一道拓展延伸题.
图6
问题16:如图6所示,电源电压为3V,滑动变阻器R1标有“1A,10Ω”的字样.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最右端时闭合开关S,通过小灯泡L的电流为0.5A.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电路安全工作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时灯泡变亮
B. 滑片P在最右端时通过干路中的电流是1.5A
C.R1消耗的电功率范围是1.5W~3W
D. 电路消耗的总功率范围是2.4W~4.5W
电路类型的变化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取值范围问题从覆盖所有物理量延伸到了两种基本电路连接方式.
在本专题复习中,围绕核心知识,突破知识板块间的壁垒,使得复习教学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动感,又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韵.
[1] 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曾湘咏,欧阳风华.基于问题的初中物理专题复习[J].湖南中学物理,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