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谁肯来?”
2016-09-05通讯员粟深友梁小刚谭杨涌
通讯员 粟深友 梁小刚 谭杨涌
“我走了,谁肯来?”
通讯员粟深友梁小刚谭杨涌
镇溪教学点位于会同县林城镇偏东北地带的群山之中,距离会同县城有11公里。这里风景如画,一条小溪从云雾缭绕的平天头大山脚钻出,穿过郁郁葱葱的竹木林,跳跃着从村庄腹地流过。炎炎夏日,笔者乘车从九拐十八弯的山间村道来到这里,见到了杨云华老师。在镇溪教学点的三尺讲台上,他一站就是41年。
不舍弃,是对“根”的情意
目前,镇溪教学点有学生11人,其中最大的7岁,最小的3岁。今年59岁的杨云华是唯一的老师。
“镇溪小学曾经也热闹过。鼎盛时期有100多名学生,7名教师。”说起过去的情形,杨云华显得感慨万分。
1998年,杨云华从民办教师正式转为公办教师。然而,就在这年,镇溪小学由于生源减少,被调整为农村教学点,同事们也都被调整到山外工作去了。杨云华成了这里唯一的老师。他的“头衔”也越来越多: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班主任、保育员、安全员,负责语文、数学、品德、体育各科的教学,成了一位“多栖教师”。近几年来,农村学校实行营养午餐,他又兼任炊事员、营养师、采购员。
杨云华不仅是从事多年级、多学科教学工作的“万能老师”,还是孩子们的“贴心保姆”。遇到下雨路面涨水,他负责接送学生;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毛病,他赶紧送村卫生室;孩子一有特殊情况,他会及时给家长捎信、电话联系;寒冬时节,他还会帮学生烘烤打湿的鞋袜……
“说老实话,我也多次想过离开,但我走了后没人肯来,孩子们上学怎么办?我放心不下这些孩子。”杨云华用手抱住3岁多的幼儿班学生粟杰翔,沉静地对笔者说。
不寂寞,源自对孩子们的眷念
教学上,杨云华是一把好手,总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他教过的学生好些都考取了研究生,学生杨东旭从中南大学毕业后在俄罗斯工作。对此,杨云华说,学生有出息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自己只是一个引路人而已。
这几年暑假杨云华都没闲着,积极参加县里的教师培训,学会了使用电脑和远程教学设备。他还给孩子们建了一个小图书角。通过努力,镇溪教学点多次被县教育局评为标准化村小,杨云华也多次被评为“会同县优秀教师”“会同县先进工作者”。
“41年了,我教了多少学生,实在是记不清了。最早的学生很多已年过半百,他们的孩子也成了我的学生。我跟这所学校的情分实在是太深太深了……”回首自己的从教历程,杨云华露出了微笑,“只要和这些孩子在一起,我就不会感到寂寞。”
听说有了接班人,他很高兴
59岁的杨云华面临退休。如果他离开,孩子们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近几年,他多次利用上县城开会的机会去县教育局反映情况。“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这个点不能拆。村里本来就困难,哪怕只有一个学生,都要坚持办下去啊!”谈及教学点今后的发展,杨云华的声音里满是担忧。
去年,洒溪中学有一名学生在农村学校教师定向委培招考中报了镇溪教学点。听到这个消息,杨云华激动地说:“那就好,那就好!终于有人来接班了,这下我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