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高校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研究*
2016-09-05季更生朱珣之
李 强,季更生,屠 洁,朱珣之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8)
地方工科高校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研究*
李强,季更生,屠洁,朱珣之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212018)
自主创新能力是高校创新的脊梁。本文对于组织形式和激励形式,多学科交叉创新的原则,导师指导形式和资源配置形式进行了探讨,探索了一种适合地方工科高校的研究生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迈向国际化、大众化对地方工科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需求,以期为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地方工科高校;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迈向国际化、大众化,占全国高校总数约一半的地方工科院校一直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现在又承担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重任。地方工科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和区域性服务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需要地方工科院校弘扬奋斗精神,构建新型的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改革,大力推动应用型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在高等教育全面提高质量的大背景下走出自己富有特色的创新之路[1]。地方工科高校正处于转型和变革的关键时期,转型和变革需要强大的科研基础和科研成果的支撑。新的战略定位和决策转型都对大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各种多学科交叉组织形式研究所、研究组、研究中心与以往单一的学术组织形式院、系及系级研究所等一起成为高校学术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2]。
回顾近代科学发展史,大致经历了综合、分化、综合三个阶段。分化和综合是知识系统发展的两种不同力量,它们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个复杂而综合的时代卷轴正在展开。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的需求,致使知识构架被不断地重新洗牌、“知识跨界”已成为当下社会进步的“急先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工科高校也开始转型和升级,多学科融合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成为地方工科高校发展的原动力之一[4]。
1 组织形式和激励形式研究
培养质量始终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建立怎样的质量保障机制是确保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质量保障机制的内构因素一般由组织机构、质量评估方式、质量监测环节、激励与奖励制度等构成,需要统合政府的教育部门、社会、大学和研究生个体等主体之间的综合力量才能顺利达到目标。可以根据地方高校的特点,确立多学科合作的组织形式。针对政府、社会等外力和大学组织的活动,我们积极组织和鼓励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创业竞赛、基础教育司组织的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组织的共享杯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学校科技节等各级竞赛。在获得成果的同时研究生也得到了锻炼。比较高校研究生跨学科创新的成功模式,加强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
2 多学科交叉创新的原则
虽然研究生导师的专业方向各不相同,但是通过相互了解、相互合作寻找研究的交叉点。学科间合作即多学科交叉合作,改变各学科教师常以“隔行如隔山”为理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无沟通的基础和需求,教学和科研活动处于“学科孤立”的状态。要求各学科教师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共同探讨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多个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各学科教材内容的共同分析研究,有机整合其它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利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内容有机整合,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进行融合贯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与创新相关的素质有所提高。
开设跨学科的研讨会,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和高度。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专业学科间的壁垒,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文理全然不通,这与学科的纵深发展,与学科的综合交叉、整体化发展极不匹配。通过组会和讲座,在一定的程度上将会弥补上述不足[5]。读书报告或者读文献活动是培养研究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我们也积极推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读文献活动,并且邀请相关授课教师或其他学科的导师和研究生参加。不同学科的教师,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可以给出不同的观点。这样不仅活跃了学术氛围,还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有效提高了其创新能力。
3 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的导师指导形式研究
组织科研方向类似或者互补的导师进行合作,科研方向类似的导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合力,集中精力在资源和指导学生方面进行共享,减少资源浪费和相同的实验的重复进行。科研方向互补的导师可以取长补短,将资源和知识进行优势互补,共同指导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因此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组织导师进行合作,同时各个导师的学生进行合作创新。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完善知识面;另一方面导师可以共享科研成果,促进我校生物工程与化学工程方面科研进程。竞争与协同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动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竞争成为了发展主流,谁能占据科技前沿的制高点,谁就是胜利者[6]。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协同合作,团队化合作,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统一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优化知识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效能,为创新能力发展打好坚强后盾[5]。
4 鼓励研究生进行创新型的科研活动
创新思维即是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指发现、发明前人和同时代人所不曾创立的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实物、模型等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7]。通过设置探索性实验项目来模拟科研全过程,实现科学实验训练与实验设计有机结合。例如,在探索性实验项目,在实验前,学生不一定知道实验结果,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数据参数,完成实验项目,书写实验报告,并对出现的可能结果给予一定的解释。尽管学生实验的最后结果不一定达到要求,但是通过科研训练,使学生对科研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体验,有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 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的资源配置形式
图1 纵横互补的研究生管理机制
立足原有的特色和基础,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设置固定实验时间和集中实验时间。在固定时间中,采取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布置实验目的、师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实验技能训练。在集中实验时间内,集中一段时间全面开放实验室,为研究生实验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实现多学科实验室与单学科实验室合作,多学科研究中心与单学科研究中心合作,或多学科研究所与单学科研究所合作。成立纵向管理机构和横向管理机构,对于研究生进行全方位的交叉管理,配置成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的资源配置形式(图1)。
6 结 语
本文对于组织形式和激励形式,多学科交叉创新的原则,导师指导形式和资源配置形式进行了探讨。根据地方工科高校的定位,研究生的教学和管理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建立有效的创新思维模式,树立探索和创新精神。而在此过程中,不仅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提高,思路的广度得到延伸,而且也会促进导师之间的合作和科研成果的激增,达到教学科研相长的目的。
[1]周军,唐旭东.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99-102.
[2]钱丽丽,赵彩清.关于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40-142.
[3]李佳敏.学科交叉视域下的高等教育转型[J].江海学刊,2012(6):228-233.
[4]李强,季更生,屠洁,等.地方工科高校多学科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轻工科技,2014(10):139.
[5]赖俊明.试论新课程下教师教学合作方式的研究[J].江海学刊,2010(2):9-11.
[6]徐亚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
[7]王彩云,刘继泉.科技创新的根本路径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6):8-10.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Multi-discipline Cross Training of Lo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LI Qiang,JI Geng-sheng,TU Jie,ZHU Xun-zhi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ngsu Zhenjiang 212018,China)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the backbone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In our case,the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form,the form of encouragement,the principle of multi discipline cross innovation,the form and the form of resource allocation were discussed.A cultivation model for the multi-subject crossing was developed in the lo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on training mode,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n lo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wa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lo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multi-courses crossing; cultivation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mode analysis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ZZ13_064)。
李强(1978-),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物化工,研究生培养。
季更生,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物化工,研究生培养。
G642
A
1001-9677(2016)06-0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