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开展两岸基础教育交流和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6-09-03蔡丽红福建教育学院台湾基础教育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25
蔡丽红(福建教育学院台湾基础教育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25)
大陆开展两岸基础教育交流和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蔡丽红
(福建教育学院台湾基础教育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25)
在两岸基础教育交流规模不断扩大、交流层次不断提升、交流模式更加多元、交流内容不断深化、交流渠道不断拓展的良好势头下,针对大陆开展两岸基础教育交流与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我们应正视差异差距,求同更要存异;创新交流模式,挖掘合作潜力;深化研究内容,促进互补共赢;加强政策扶持,拓宽互动空间,进而加强两岸基础教育的交流与研究。
两岸;基础教育;交流合作;问题;对策
一、两岸基础教育交流和研究的现状分析
台湾当局于1990年开始开放大陆学者赴台交流,于1991年将两岸教育交流纳入台湾公共政策议程。1995年7月在厦门举办的海峡两岸“园丁之家”活动,这是两岸基础教育教师交流的首航。1996年台湾“教育部”正式开放大陆中小学教师赴台参访。此后的近二十年来,两岸基础教育研讨、论坛等交流活动进入活跃期,交流主体包括两岸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学校、学生、教师以及高校、科研培训机构研究学者(学生交流不在本文阐述范围)。交流形式有参观考察、互访互聘、授课讲学、学术论坛研讨、校际交流、教学观摩等。
(一)以福建、上海、浙江、广东等地为龙头,交流规模明显扩大
从地域上,海峡西岸经济区主要省份福建、浙江、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开展两岸基础教育交流活动较为活跃。近几年交流规模明显扩大,交流热情持续高涨,并由沿海省市逐渐辐射到整个大陆地区,如四川、山西、河南、安徽、广西、贵州、沈阳和黑龙江等地。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台湾嘉义大学发起的“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拉开帷幕,每年一次,上海和台湾轮流举办,历年交流人数在200人左右,至2014年共举办了十八届,可以算是持续时间较长、交流规模较大的两岸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二)以论坛、研讨会等学术交流为主导,交流层次不断提升
以论坛或研讨会为载体的两岸基础教育交流活动呈现出高层化特点。由厦门市教育局和台湾省教育会发起的“海峡两岸百名中小学校长论坛”始于2007年,厦台交替坐庄,2009年升格为国家级论坛,至2014年已举办了八个年头,参会人员由两岸高校教育专家、中小学名校长组成,该论坛成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两岸中小学校长交流平台。2014年由民进中央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河南新乡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出席会议。
(三)以考察学习和互访互聘为平台,交流模式更加多元
近十年来,各地广泛组织中小学教师赴台考察学习,也邀请台湾专家、教师来大陆参访讲学。2013年12月,受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邀请,全国小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派出115人的参访团,参加在台南举办的“第12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厦门市作为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的前沿阵地,近几年对台交流工作成绩喜人。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仅2010年一年共邀请150余名台湾专家学者来厦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聘请台湾学者为“客座研究员”,组织厦门中小学教师参与两岸交流活动4000多人次。[1]
(四)以学科教学交流和研究为载体,交流内容不断深化
两岸基础教育交流更多地立足于学科教育教学的交流互动,交流内容更加具体深入。如,2012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综合实践活动学术委员会在广西北海举办的“海峡两岸能力生根计划”教学观摩研讨会,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能力提升和教学策略研究进行深入探讨。2012年4月由全国高师数学研究会小学数学培训工作委员会在江苏泰州主办的海峡两岸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导向”教学模式观摩研讨会,主旨在于研讨“问题解决导向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施策略。这些对学科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深层剖析,使广大一线教师受益颇多。
(五)以校际合作、缔结友好学校为桥梁,对口交流频繁开展
两岸中小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找准对口学校,签署友好联盟,缔结姐妹学校,加强校际合作。以福建为例,厦门实验小学于2006年与台北中正小学缔结友好学校,并组团(学生、教师)前往台湾参访,开创了大陆小学独立组团赴台参访先河。[2]厦门金尚小学与台北丽山国小、厦门科技中学与台湾金门金城国中、厦门延奎小学与台湾六甲国小、厦门天心岛小学与台湾桃园瑞兴国小、厦门海沧中学与台湾嘉义高中、福清崇文小学与台湾新北市中和小学等等,双方都先后缔结为姐妹学校或友好学校。
(六)社会机构或民间团体的支持与参与,交流渠道不断拓展
两岸民间教育团体、社会机构是推动两岸中小学交流合作的民间力量。大陆各地教育学会、台联、教育基金会、台湾木铎学社、台湾中华青年交流协会、台湾中华华夏文化交流协会、台湾民生文教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在促进两岸基础教育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福建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与台湾民生文教基金会联合举办的闽台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园丁之家”活动,截至2008年双方共互访十一次。(此项目于2009年合并到海峡两岸中小学校长研讨会)
二、两岸基础教育交流与研究的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一)两岸交流政策的不平衡和交流意图倾向的不对称
两岸教育交流大活跃的同时,也存在发展的瓶颈,归根到底是由于两岸特殊敏感的政治生态以及政治文化差异性导致政治上不互信,进而衍生出交往政策不保障、交流不深入等问题。两岸交流“一头热一头冷”,大陆对两岸交流持积极、欢迎的态度,政策上大力支持,经费上大量投入。台湾方面视大陆善意信号为“统战”,对两岸公务和文教人员的交流持保守态度,存在诸如大陆文教人员入台审批程序复杂、限制多、台湾公务文教人员来大陆受层级限制等问题。两岸在经贸上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而两岸文教交流却迟迟未能签署协议,大陆各界对于签署“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呼声很高,但台湾当局认为未到时机。两岸教育主管部门至今未能进行正式接触,两岸教育交流活动以大陆主办为主,多为民间性、区域性、局部性和短期性。
两岸政治文化差异折射在基础教育领域,则反映两岸学者对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的认知和意图上的差异。部分台湾学者在文化教育方面有强烈的“台湾意识”和优越感,他们认为大陆受“文革”影响,基础教育落后台湾一二十年,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已“支离破碎”。持有这种观点的台湾教师学者,他们来大陆只是为了寻找自身发展机会,如讲学等。事实上,台湾社会受“少子化”影响,学校招生萎缩,教育资源和师资资源过度饱和,教师发展空间受限。而大陆基础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中,大陆在对台交流上给予政策扶持。因此,台湾学者应该看到大陆基础教育的发展前景和广阔市场。
(二)两岸基础教育交流中教师学者的交流少于学生交流
无论是以政府主导的财政拨款还是民间发起,或是企业支助的交流活动,都存在两岸教师学者的交流少于学生交流的现象。学生交流多以举办夏(冬)令营、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为主。在大陆一贯积极稳定的对台政策下,大陆举办的两岸学生交流活动规模有增无减,如海峡两岸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两岸青少年科技创新邀请赛等,大陆以落地接待方式邀请台湾学生参加活动。
相对于学生交流,两岸教师或学者之间的交流显得相对复杂,不仅由于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还有诸如政策限制、活动经费开支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在台湾,教师属于公务员,教师前往大陆学术交流以《台湾地区公务员及特定身份人员进入大陆地区许可办法》实施,其中规定在大陆从事讲学、访问、观摩、演讲、会议”,以“自费为之”。[3]2014年10月台当局又修订相关条文,明令禁止高阶(十一职等以上)公务员到大陆进修。[4]台湾从经费上、政策上对两岸教师学者的交流进行相应限制。
(三)两岸基础教育交流活动逊色于两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交流活动
从大陆举办两岸交流项目上看,基础教育交流项目相对少,多以论坛、研讨会等形式为主,且大都属于民间的、个体的、松散型的交流。除部分讲坛由政府主导,规模较大且具有连续性外,大部分的论坛或研讨是由地方教育部门或学校、研究机构、个人等不定期主办。而两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已经从民间的、个体的交流逐渐走向官方、多元、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在招生上,2013年大陆高校向台湾招收研究生院校增至150多所,本科院校增至216所。[5]台湾高校近年不断扩大在大陆招生规模,仅2014年台湾高校录取大陆学生博士141人、硕士585人、学士1827人。[6]在合作办学上,有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和“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等实质性合作项目。
从大陆赴台交流方面,大陆基础教育领域赴台交流的项目、人数均少于大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交流项目。以福建为例,近五年来,基础教育领域赴台交流项目无论是批次还是人次都明显少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领域。(见表1)近五年来,在赴台教育交流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领域却呈下降趋势,其中2014年中,无论批次(占3.5%)与人次(占5.0%)都处最低值。(见表1)
表1:近五年(2010-2014年)福建省应邀赴台教育交流项目统计表
(本表数据来源于2015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统计数据)
(四)两岸基础教育交流存在形式多于内容、交流有待深入的问题
形式上轰轰烈烈的交流活动未必在内容上有实质性的碰撞和收获。两岸中小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建立了友好学校,但部分学校存在实质性交流互动无法持续推进等现状。两岸中小学教师互访考察活动中,存在着文化参观多于教学互动,深入学校和课堂,开展课堂观摩、听课评课磨课等实践性交流不多等问题。一些主办方更多关注交流人数、活动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忽视交流的质量和效益,忽视交流者深层互动。许多学术讨论会以听专家报告为主,面对面的小组研论、个别交流的不多,无法深入了解和研究两岸教育教学中本质、深层内容。一些论坛或研讨会上,两岸学者虽然达成一些共识,但还只停留在文案上,未能在实践中得以实施,其社会效应和合作功能还不能彰显。
(五)大陆缺乏系统深度的两岸基础教育比较研究
第一,从大陆学者研究两岸关系的成果上看,研究两岸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明显多于教育方面的;而在研究教育方面,两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多于基础教育研究成果。第二,从研究的机构来看,研究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专门机构明显较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各省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以及各大学台湾研究机构(如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大都从事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性研究,其中个别从事台湾教育研究,也是侧重台湾高等教育研究。大陆暂时还没有设立专门从事台湾基础教育研究的专门机构或团体。第三,从大陆学者开展两岸基础教育交流合作或比较借鉴的研究成果看,多以参观、考察随感、随笔为主,缺乏对台湾基础教育如课程教学、课程改革、教材教法等系统深入的研究,且较多学者从促进两岸关系的角度去探讨两岸教育交流,而不是从教育自身发展特点、需求的角度去剖析两岸教育可学习、可借鉴、可合作的深层次内在东西。部分台湾学者认为,大陆学者对台湾基础教育的研究是“隔靴搔痒”,没到位,更谈不上深入。
三、大陆加强两岸基础教育交流与研究的对策建议
(一)正视差异差距,求同更要存异
台湾岛内政治局势复杂多变,两岸教育交流不可回避政治形势变数带来的复杂性,大陆始终保持对台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对台交流稳中求进。面对两岸政治文化的差异,要做到正视差异,求同存异。即要认同两岸同胞同属一个中国,血脉相连,文化相承,有许多相似相通和可借鉴学习的地方,又要客观地看到两岸在历史发展、政治取向、文化认识、文化情感上的差异,正视、尊重和包容差异,而不是同化或消灭差异。
在两岸交流中,首先,大陆教师学者要善于向台湾教师学者介绍近三十多年大陆基础教育所取得的变化和改革成果,让他们看到大陆基础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和优势所在。其次,要敢于承认、充分认识两岸在教育基础、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的差距,要真心向台湾同行学习,做到不卑不亢、真诚交流、取长补短。其三,要淡化政治敏感问题,本着建设性积极态度,增进双方互信,共同破解教育难题,推进两岸交流,通过交流产生“生成性对话”,形成“生成性认识”。“对话”的目的不是“说服”或“征服”对方,而是在双方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在不了解中逐步了解和理解。台湾学者沈清松提出的两岸文化交流基本原则:“同情的了解,对比的自觉”[7]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的交流。台湾铭传大学杨开煌教授回忆年1991年第一次到大陆时说:“当时台湾学者来大陆都想来找一找大陆的缺点,包括我。”二十年后,杨教授这样评价两岸交流:“大陆很有实力,台湾很有活力,希望两岸互补结合,相信中华民族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复兴之路。”[8]
(二)创新交流模式,挖掘合作潜力
大陆对台基础教育交流模式有待创新,平台有待拓展,合作潜力有待挖掘。除了互访互聘、考察参观、互请讲学、召开论坛或研讨会、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外,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模式:1.合作共建共享两岸中小学教师教研资源平台,利用网络互动平台(QQ群、博客、微信平台、网络社区、PPS论坛)等等交流载体,加强两岸教师学者线上交流,提高交流的广泛性和互动性,实现交流的可选性和平等性。2.鼓励两岸教师通过共同开设学科交流工作坊(workshop)、主题化研讨沙龙等活动模式,促进两岸学科教师共同分享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思维和教学技能。3.两岸定期开展中小学教学交流,以“同课异构”“观课问课评课”等形式进行教学策略研讨和教学经验分享。4.两岸联合开展中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围绕某一教学改革内容,两岸教师或学者在各自不同学校开展校本教学改革实验,定期进行实验情况交流反馈和总结提升。5.加强两岸科研合作,联合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难点合作攻关,促进两岸教师学者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融合。6.借鉴两岸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模式,尝试两岸中小学教师定期轮岗交流,研究学习彼此好的理念、经验与做法。
(三)深化研究内容,促进互助共赢
广泛交流是开展研究的基础;开展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学习借鉴。大陆要加强台湾基础教育研究和两岸基础教育比较研究,这是推动两岸基础教育交往向深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台湾基础教育起步早,有长期积累的基础和优势,其教育政策的系统化、校园布局的人文化、校园管理的精细化、教师甄选的严格化、教师教学理念的国际化、资讯服务的全方位信息化、较高程度的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学校办学的特色化发展、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传统教育与国际化教育的有机融合等等,值得大陆交流学习。当然,台湾基础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挫折,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和应对措施,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同样值得我们借鉴反思。大陆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进入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深化课程改革的新阶段。大陆近几年开展了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性改革,如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大大促进了大陆基础教育更快更好更加健康地发展。两岸基础教育各有优势,各有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应当充分交流、取长补短、互助共赢。事实上,有深入接触大陆基础教育的台湾学者,对大陆的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教师教研活动等都感触很深,收获良多。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台湾教育研究院吴敏而教授2013年参加厦台两地小学语文交流会后说道:“大陆教师上课技能技巧比较扎实,教师职后教育做得比台湾好。”在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举办的两岸教育学术术研讨会上,台湾专家施明发教授感慨道:“大陆中小学课程设置、教师主张、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提升等方面都值得台湾中小学教师学习。”两岸同仁应该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两岸基础教育,共同探索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问题和对策,促进研究内容的专题化、实践化、合作化,不断提升研究内涵和深度,促进两岸基础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教法、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教师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交流和广泛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四)加强政策扶持,拓宽互动空间
1.确保两岸基础教育交流合作的经费保障。基于目前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相对薄弱于两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交流的现况,各省市财政支出在突出对台文化教育交流项目经费扶持的基础上,加强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扶持力度,简化项目申报审批手续。各省特别是两岸教育交流较为活络的沿海省份要整合本省对台交流有利资源,设立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组织、企业与个人赞助为辅的“两岸基础教育交流基金”,为两岸基础教育交流提供经费保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教育科学院所、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各中小学校要拓宽视野、精心筹划和鼓励申报本单位对台基础教育交流项目,以项目为纽带,进一步拓展两岸中小学师生交流空间。
2.创设“海峡两岸基础教育研究交流中心”。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创办“海峡两岸基础教育研究交流中心”,中心以打造两岸基础教育研究交流平台,提升两岸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拓展两岸基础教育交流领域,服务两岸中小学师生全面发展为工作定位,引领和推动两岸基础教育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迈进。
3.增设“海峡论坛”分论坛“两岸中小学教师论坛”。在两岸规模最大的民间交流盛会“海峡论坛”中,增设分论坛“两岸中小学教师论坛”,构建两岸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上交流合作平台,建成两岸中小学教师和学者的重要盛会。
4.加强两岸基础教育研究。在福建、浙江、上海、广东、江苏等两岸基础教育交流较为活络省份,依托省级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科学院所,设立台湾基础教育研究机构,深入开展台湾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和两岸基础教育比较研究,定期开展两岸基础教育研讨会,及时掌握台湾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新动态,探索和研究两岸台湾基础教育教学的特点与优势,为促进两岸基础教育交流发展提供研究支持和决策依据。
5.建立两岸中小学生交流省级基地库。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两岸学生常态化交流工作,遴选一批中小学校、博物馆和文物单位、名胜古迹、企事业单位等,作为两岸中小学学生交流考察的基地单位。通过策划组织有内容高质量、可持续有品牌的两岸中小学生交流项目,让两岸青少年体验同胞一家亲,帮助台湾青少年了解大陆,加深文化认同。2014年台湾发生的“太阳花学运”“反服贸运动”,很大原因是台湾青年一代对大陆的不了解不接纳所引发,因此,加强两岸青少年交流、增进了解、互信与认同任重道远。
6.招聘台湾教师充实到大陆中小学师资队伍。台湾中小学师资队伍过度饱和,大陆中小学教师队伍需求量大,各省在教师招考工作中可向台湾开放,招收台湾现任或退休教师或台湾教育大学毕业生,一则可减轻台湾就业压力,二则大陆可择优选拔。
[1]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厦台教育交流合作与研究成果汇编[G].2011:10.
[2]厦门市教育局.厦台教育交流合作工作研究[G].2013(12).
[3]中顾法律网.台湾地区公务员及特定身份人员进入大陆地区许可法[EB/OL].http://news.9ask.cn/fagui/twflfgk/201002/332967.html
[4]中国台湾网.港媒评台禁公务人员登陆进修:杞人忧天[EB/OL].http://www.taiwan.cn/plzhx/hxshp/zhzh/201411/t20141106_ 7920571.htm
[5]张宝蓉.《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协议》的生成与建构[J].台湾研究集刊,2013(3).
[6]台湾“教育部”.2014年台湾教育部业务概况报告[EB/OL]. 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2052&Type= 1&Index=10&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7]沈清松.两岸文化交流的现状与展望[A],邵玉铭.文化与视野的反省[C].台北:联合报系基金会出版,1995:180-181.
[8]新华网.一名台湾学者的20年两岸“学术交流情结”[EB/OL].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11-07/30/content_23354535.htm
(责任编辑:赖一郎)
本文系2012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课题“闽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合作战略研究”(项目编号:DKA120306)、2012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陆开展两岸基础教育交流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项目编号:JA12377S)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