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现状分析
2016-09-03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1
方 颖(福州教育研究院, 福建福州350001)
建构主义理论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现状分析
方颖
(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1)
调查问卷表明,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对建构主义普遍认知并有所应用,但理解停留在浅层,具体方法只会一鳞半爪。建构主义理论改善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自主建构促进能力提升,优化了学习评价的功能和方式。但是,建构主义理论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个人性。教师在践行建构主义理论时应立足于对该理论的全面理解,关注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建构主义理论;中学教学;影响;分析
自2001年我国教育开始新课程改革以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在我国教育界风靡一时,成为改革行动中的引领性理论。建构主义积极倡导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但自2006年开始,美国学者对建构主义教学提出质疑,并在美国的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引发一场关于“建构主义教学成功还是失败”的激烈的大辩论,从报刊上的争论到全美教育研究协会2007年会上的激辩,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目前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学习科学、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等领域仍占据统治地位,但建构主义也还缺乏实证研究支持,不少研究结论对其不利,并且一直受到尖锐的批评等等,这就建构主义目前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所处现实状况的真实写照。[1]
在中国,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中学教师进行一场又一场的培训,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不断在实践中的得以贯彻、实施和推广。10年过去了,这些教育理论、思想在一线教师中落地生根了吗?对教与学产生什么影响?笔者在福州市区和郊县随机抽样做了一次调查问卷,拟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中学教师对建构主义的理解和接受的状况。本次调查发放实际问卷149份,其中有效问卷145份。以下结合问卷反馈谈建构主义理论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现状分析。
现状一,教师对建构主义普遍认知并有所应用。
据统计问卷统计所呈现的状况如下。
图1
问1.您在备课时有结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吗?()
A.有
B.有教研或公开课时
C.很少
D.没有
结果:如图1所示,大部分教师有运用教育教学理论。
问2.您比较熟悉并有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有哪些?可多选()
图2
A.多元智能理论
B.建构主义理论
C.程序教学理论
D.最近发展区理论
E.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F.其他(请填写)
结果:如图2所示,“建构主义理论”占最大比例,109人次。
可见,在十年左右的新课程改革中,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在教师中普遍铺开并为教师们熟悉,其具体的教育模式,如情境性教学、合作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广为运用。其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在大部分教师心里生根发芽。
现状二,教师知道“建构主义理论”,但理解停留在浅层。
上文提及的美国关于“建构主义教学成功还是失败”的大辩论,主要是针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展开比较和论战,但没有涉及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这样就事论事,就像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一样,是很难抓住事物的规律与问题的本质的。[2]这正是本次大辩论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令人遗憾之处。有鉴于此,笔者在问卷中针对比较集中的两个思想主张“学生中心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论”进行调查。
问3.关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您赞成以下哪种教育思想?()
A.以学生为中心,理由?
B.以教师为主导,理由?
C.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
理由:__________(请填写)
图3
结果:如图3所示,选C的最多,81.4%。
这说明大家还是认同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认同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但看看教师们写的理由,便可知教师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实际上是各不相同。
理由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还是要教师引导其学习。
理由2:教师的主导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任务完成。
理由3: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必须由教师主导课堂;当然,教师的一切工作是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完成的。
理由4:教师是课堂的灵魂,应是主导,但要为学生服务,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
理由5:以学生为中心,但史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须以教师为主导。
……
透过这些理由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浅层,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认知也停留在一些宣传口号和具体的教学法方面,对于其教育思想的内涵并不了解,对于建构什么?如何建构?不同学段学生建构知识的方法有何区别等等都说不清楚,能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好建构主义理论,践行其思想内涵的人只是少数。如果不是为了开公开课或是写论文,才不考虑这些理论问题,课堂仍然是“师声依旧”,教师的主导作用超越学生的主动学习,必将弱化“以学生为主体”这个培养目标。
现状三,教学中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但具体方法只会一鳞半爪。
问4.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可以多选()
A.合作学习
B.情境性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抛锚式教学
E.随机进入教学
F.其他__________(请填写)
图4
结果:如图4。
选择最多是B“情境性教学”,其次是A“合作学习”。在“其他”一栏没有人填写。
可见,教师们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具体落实到教学方法,大多知道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其他便所知甚少,常常是根据专家推荐的教学法案例在依葫芦画瓢,真正系统性了解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不在多数。
尽管如此,建构主义理论的落地,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依然起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和学的积极影响
1.改善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3]即学会个性化学习,学会自主建构,学会自我教育。
经过专家们大力的宣传和示范,以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程标准和新教科书的推出,教师们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学习的自主性、建构性、探究性的理念,日常教学中逐步把教学的重心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从单向传授知识到关注对学生的激励、指导和帮助。以此产生出许多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情景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先学后教模式、“问题——探究”模式、小组合作模式等等。有的学校在课改中推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策略,例如福州第三中学提出“创设情景、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课堂教学特色,福州第八中学提出的“讲求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的‘一体三重’教育教学模式”等,都可以更好地推动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来关注、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自主建构促进能力提升
在传统学习中,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简单化为“刺激—反应”过程;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学习也简单化为“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提取”的过程。[4]在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学校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对学生教学行为的改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出现了例如基于导学案的预习、课堂小组讨论、师生对话动手实验探究以及调研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基于互联网的学习为建构主义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行性,学生有了更多信息和学习资源的获得渠道,有了更多的交流方式和学习平台,例如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翻转课堂、远程慕课等等,它们带有交互、协助、共享、探究等建构主义理论所追求的特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够基于情境、基于问题、基于资源、基于协作,因此,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师生互动增加,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能力,使得建构主义倡导的知识的个人性和学习过程的自主建构得以实现。
3.优化了学习评价的功能和方式
学习评价是学习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重在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观察、记录、测量,对学习效果做出分析鉴定和综合评判,对学习目标进行反思和修订,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学习评价改变了以往单一性标准、单向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做法。新的学习评价注重强调以促进学生素质养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评价从注重内容认知评价变为多元综合评价,方式上重视采用个性化评价标准,注重评价的情境化、过程性。倡导以定性评价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含教师、学生本人和学习同伴,注重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使学习评价成为一个共同参与、多边互动、促进发展的过程。学校要求制定各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标准”,要求教师们记录学生的各类表现,在期末给定学习成绩的时候,把过程性评价分数和终结性测试成绩综合折算,形成学生的综合成绩。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在重视过程评价的同时,将诊断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地贯穿于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能针对个体的优势和不足,给学生以激励或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这样做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建构对自我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进而主动发现自我、主动发展自我。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带来的教与学的误区
建构主义理论在在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由于该理论的局限性和教师对理论理解的偏差,在教育实践中出现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建构主义理论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个人性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生是主体,但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会选择性加工、建构知识体系,教师是“组织者”和中介。对于个人性知识,固然可以通过个体建构完成,但社会性知识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则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促进个体的迅速成长。但由于建构主义理论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个人性。这使得教师们对于建构主义的理解和实践容易走向二元论,教学实践中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和建构主义提出的建构式教学对立起来,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向教师学习绝对对立起来,出现两个极端:
(1)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被弱化,教师不敢以讲授的方式教学,放手把课堂留给学生,放弃讲授或严格限制讲授的时间,而不考虑具体教学的内容、难度、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等问题,导致出现表演课堂、汇报课堂、辩论课堂等,虽然热闹、体现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建构主义理念,但没有实现真正解决问题、突破难点的有效教学。
(2)现实中教师们也意识到这样做的实效性不够,就做两手准备。有检查评比的时候,为了突出教改理念,就放手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没有检查时,课堂多数仍然是“师声依旧”,以讲授式、单向传导式教学为主,实际课堂教学行为是两张皮,常规教学依然是“新瓶装旧酒”。当教师的主导作用超越学生的主动学习,必将弱化“以学生为主体”这个培养目标。
在上述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教师们大部分认同建构主义理论,但能深入学习运用好建构主义理论理论、践行其思想内涵的不在多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比划比划罢了,对于其具体理论内涵不理解也不需要。如:
问5.您认为建构主义理论对于一线教师()
A.作用很大,有助于提升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有效性。
B.有一些作用,特别在进行教科研的时候,需要理论引领。
C.可有可无,没有刻意去了解,对于一线教学没有直接意义。
D.没啥作用,都是专家的高度,一线教师不需要这些。
结果:如图5所示,选A占57.9%,大部分教师们认同建构主义理论对一线教师帮助很大,但同时选B的占40%。有些教师就表示:“如果不是为了开公开课或是写论文,才不考虑这些理论问题。”
2.建构主义过于强调知识的情境性、非结构性
建构主义过于强调知识建构,重视发现学习、合作学习,强调教学的具体与真实,强调用科学家做科学研究的方法来学习,认为动手实践、实物操作才是建构主义的表现。过分强调教学的具体与真实,否认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忽略了教学中的抽象与概括的重要功能,走向另一个极端。[5]这造成学生学习进入一个误区,我们看到许多公开教学的课堂表现为注重表现学生的动手实践,注重通过情境、体验、实验感知建构知识,注重学生知识的外化,以复述、评论、表演等形式呈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而对于建构整个知识体系以及相关部分的推理、分析、阐释、综合判断等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则有所弱化。
3.建构主义过于强调教师的“支架”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6]但长期以来,建构主义理论更多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强调教师的“支架”作用,只是提供学生学习的“支持”,过于强调教师作为被动“执行者”,被培训、被管理、被要求按照一定的建构模式去实施教学,却忽视教师的开发、选择、指导、引领、整合等主导作用,无法充分调动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主动的思考去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个互动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情况主动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材”和“习材”,创设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彰显,正所谓“教学相长”。
图5
三、全面理解“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应用的有效性
建构主义作为西方心理学、哲学的一个流派,其知识观和认识论对当今的教育和学习理念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鉴于上述调查,反映出教师们在理解方面的不全面、不深入而产生的认知误区。建议教师们对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应全面、系统,深入理解其内涵,方可用来对症下药,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实践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任何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只有真正围绕着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获得自我意识和实现自我超越为目标,才是真正的建构主义,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掌握“建构主义理论”不是教育的目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有助于达到教育目的的理论工具,是众多教育和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流派。它在教育实践和理论价值方面有以下几个优势:(1)走出教师自我中心的误区;(2)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学设计模式;(3)强化教师和学生对认知结构的自我意识;(4)倡导教学活动中的交往与对话;(5)推动了对于学习环境的研究、选择和创设。[7]
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在各国都重视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的背景下,建构主义相对于传统教育理论有着许多宝贵的特点,值得提倡。但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多元的,应该看到各种理论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独特的价值,我们要善于立足国情、校情、生情,结合教师自身的优势,因材施教,取长补短,恰当用好建构主义理论,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主动发展,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1][2]何克抗.对美国“建构主义教学:成功还是失败”大辩论的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
[3][7]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丁念金.建构主义对我国教科书的影响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4(9).
[5]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
[6]桑新民.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