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蓄水养鱼

2016-09-03胡中惠

乐活老年 2016年1期
关键词:沈德潜学养养鱼

文/胡中惠

蓄水养鱼

文/胡中惠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填词的风度要“由养出”。沈德潜在《诗说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一个说词,一个说诗,道理是一样的,都是陆游“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的补充与发展。区别是陆游写得不错,诗词都有传世之作;况周颐与沈德潜写得也不错,流传开来的作品却没有多少。这是时代的原因,陆游的作品不是很精当,但“国家不幸诗家幸”,其作品高扬的是爱国主义旗帜,因此梁启超夸他是“亘古男儿一放翁”。沈德潜就不行了,除了给皇上代笔以外,自己也写了很多,“有第一等襟抱”却没有“第一等真诗”;况周颐更是不走时运,晚清至民初,正赶上白话文初兴,其创作的风头再劲,终是读者式微,八百万禁军教头碰上了热兵器时代,拳脚再好也没有多少用武之地。

扯远了。道理是永恒的。这道理就是传统诗词写作“两手都要硬”。哪“两手”呢?一手是学养,要想写的东西有高度,先要写东西的人有高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读书何来学养?在信息化的今天,仅仅读几本书显然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读书的基础上做到融会贯通。另一手是传统诗词创作本体的熟练掌握,诸如诗之起承转合、词之平仄运用、语言的本色当行之类。况周颐还认为,“养”和“学”是有区别的,他认为,“养”是“自善葆吾本有之清气”,深刻得近乎玄奥了。

其实此“两手说”也不十分准确。书法家是这样,需要“内外兼修”——字内之功,临帖不已;字外之功,学识修养。传统诗词写作则不完全是这样,它们之间不是或平行或对立的关系,而是包容与被包容也就是逻辑学所说的领属关系,简言之,是鱼与水的关系。我们都养过观赏鱼,要想鱼长得好,鱼缸要大,水要好,清洌而有营养;反之,一味只是在鱼上着意,忽略水的功能,结果是劲没有少费,鱼长不大也长不好。为什么很多在其他领域的有成就者,学诗没有几日就像模像样,有的人写了几十年却进展不大?是“水”的问题不是“鱼”的问题——没有真正从“诗外”下功夫。举凡古往今来有成就的诗人词家,有几个是单单写诗写出名堂来的?不能说没有,很少。

当然,还要注意另一个倾向——只顾埋下头养“水”,忽略传统诗词创作本体的学习与实践。学养是个挺宽泛又挺模糊的概念,水养鱼但并不等同鱼,学养不是创作本身。提倡作家学者化、书法家学者化,是对的,但学问不等于创作,懂得打球未必就能打好球。对于我们每一位传统诗词的创作个体来说,还是应当缺什么补什么。学养上占先之人,多在诗词本体上下功夫;学养相对差的人,要多从其他方面找原因。有好鱼,没有好水,不行,时间长了,鱼就死了;有好水,没有好鱼,更不行,花那么多钱弄个缸,不就是为了养几条好鱼吗?

猜你喜欢

沈德潜学养养鱼
沈德潜:人生七十才开始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养鱼记
诗的“别材”与学养
鱼经
《红楼梦》里学养颜
高尚的人格,深邃的学养*——钱中文先生20 世纪80年代的学术通信
最高枪手的下场
立足学科价值,考查学科学养——评2015年山东文综历史试题
勿忘推恩施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