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产养殖如何化解产能过剩危机?今日规模化养殖论坛提出三大方案

2016-09-03程纯明

当代水产 2016年4期
关键词:鳗鱼规模化水面

文/图 程纯明

水产养殖如何化解产能过剩危机?今日规模化养殖论坛提出三大方案

文/图 程纯明

会议现场

湖北,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在水产饲料界,有个说法是“得湖北者得天下”,缘由就在于湖北拥有着广阔的适宜渔业生产的水面,淡水鱼养殖产量居于全国首位,其中,小则几百亩,大则上万亩的大水面养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大水面养殖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国内的大水面养殖主要集中于两湖、江苏和安徽地区,主要为粗放养殖,单产量并不高,但因养殖成本低,所以整体效益还不错。在这些区域,有能力承包大水面的养殖业者,都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不少人也都安于这种现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水面地区,由于粗放的操作,以及化学肥料、粪肥的使用,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污染严重。大水面养殖面临着来自自然和国家政策方面的双重压力,如何进行健康养殖,需要重新思考。事实上,水产健康养殖并不是个新话题,部分企业在很早之前就开始致力于这项工作的开展,科洋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从2005年开始,科洋公司开始主办第一届规模化(之前称之为“大水面“)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研讨会,十多年过去了,规模化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研讨会也持续举行了八届。3月26日,“第八届规模化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研讨会”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届研讨会由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市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称“科洋公司”)、武汉亿龙生化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姚江林、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解绶启研究员、科洋公司董事长阮宜兵、科洋公司渔肥事业部总经理石志雄、大水面养殖相关环节的企业代表以及来自湖北、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近400位大水面规模化养殖业者莅临现场,与专家共同探讨规模化水产健康养殖的相关技术和思维,并对湖北地区的淡水鱼、名特优等养殖品种的养殖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解析。

焦点一:淡水养殖的前景思考

解绶启研究员从水产养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展开分析。据解老师展示出来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水产总产量为6,461.52万吨,其中淡水产量为3,165.3万吨,产值达3,053.8亿,而人工养殖的产量就达到了2,935.76万吨,产值为为2,759.3亿元,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淡水渔业的发展带动了饲料、苗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发展的同时,他认为,中国的水产养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养殖品种太多,良种少,良种选育率不到17%;病害死亡率高;饲料成本高,饲料系数高,优势饲料比低,冰鲜鱼用量超过400万吨,饲料原料过度依赖进口,每年110多万吨的鱼粉消耗占世界鱼粉贸易的42%;渔业生产的废物排放量大,大量营养盐不能被鱼类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水体污染;水产品品质下降;养殖设施老化;渔业资源减少;水资源量下降,50余年间,湖北天然湖泊数量从1,332个减少到843个;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品种依赖出口,附加值低,渔民收入低。

“在水资源的浪费污染和产业结构上,淡水鱼养殖养殖产业要持续发展,传统的生物产业模式必须要改变。现在,国际和国内都极度重视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问题,在此情况下,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企业规模化、产品安全化、生产环保化、管理工业化、产业效益化。”

他还表示,要改善这些问题,需要做到几点:加强良种选育;新型养殖设施和养殖模式的改进,从种质供应,饲料投入,水质管理和病害控制几个方向去做标准化管理;优势饲料和投喂技术的改进;生态养殖与病害防控、疫苗技术,构建健康的养殖系统;品质改善技术;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水产养殖需要思考的问题,市场需求与品质需求,例如上市前口感的改善和有毒有害物质的降低等。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樊启学则从目前的鳜鱼黄颡鱼的养殖概况和去年的养殖行情作为切入点,对黄颡鱼的行情走势展开分析。在黄颡鱼上,樊教授认为,2016年上半年黄颡鱼的鱼价行情看好,养殖前景好。

而在对鳜鱼的养殖关键技术中,樊教授详解降解了广东、江苏地区的鳜鱼养殖现状,并表示,如果鳜鱼的饵料鱼——北方鲮如果能够顺利养殖推广,对于湖北鳜鱼养殖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科洋公司总经理阮宜兵从鳗鱼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等地的鳗鱼养殖产业状况着手,介绍鳗鱼在国内的养殖产业发展状况。据他介绍,2013年全世界鳗鱼养殖总产量约28万吨,主要产区集中于亚洲,而亚洲产区则主要在中国,占到70%,养殖模式主要有工厂化水泥池养殖、网箱养殖和土池养殖几种,池塘亩产量可达2吨以上, 工厂化养殖亩产量可达15吨以上 。

对于鳗鲡的养殖前景,阮宜兵表示,因鳗鱼不可以人工繁殖,全靠天然捞苗,所以产量受到限制,而随着现代人对高档食品的追求提高,市场对鳗鱼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鳗鱼养殖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由于福建广东水源紧张及变污染等因素,鳗鱼养殖受到限制,而美洲鳗在广东养殖又受到天气的影响,利用内陆的优良水质、湖库的水源进行鳗鱼养殖,是对我们传统四大家鱼养殖的一种补充,也是水产结构调整的模式之一,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焦点二:生态环境修复

对于规模化健康养殖而言,湖泊水库等大水面的生态修复是一种重要话题。华中农业大学杨瑞斌教授针对湖泊生态修复和利用问题展开。

他认为,目前渔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湖泊水质恶化、社会发展(国家政策导向和企业经营导向)对水体功能的要求是目前要开展湖泊生态修复项目的重要原因。

在具体的修复要点和技术上,杨教授提出几点措施:首先水生植物的功能和分离,分析水生植物受损的原因,例如过度不当渔业行为,水体污染以及洪水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在具体的水生生态修复技术上,水生植物的修复是第一步。可以根据湖泊的现状、功能以及植物的特性做适当的移植,例如,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如莲、菰,受水体营养化的抑制作用小,受水位变化大,沉水植物如菹草(受污染较重水体)、枯草(硬底)、狐尾藻等则易受水体污染的影响。在移植水生植物的时候,建议考虑土著种、易存活性,同时还要考虑季节性和景观效果。

杨教授认为,对湖泊生态的综合利用可以体现在几方面,一是沿岸带水生植物的综合利用,例如莲藕,而是水面的综合利用,可以发展生态渔业和增殖渔业,充分利用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变废为宝,同时定向增殖,调整湖泊鱼类的种群结构,以效益为中心,不盲目追求高产,调整结构,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基础上,高效利用好湖泊资源。

焦点三:生物渔肥的利用

规模化(大水面)健康养殖的可持续性和如何善加利用湖泊水库中的氮磷等富余营养元素,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科洋工程师李杰在报告中介绍,在养殖过程中,病害是重要的一环。其中中华鳋、锚头鳋、指环虫、车轮虫等寄生虫,细菌性败血病、寄生虫杀灭不彻底引发的继发性感染,困扰着养殖,此外,在大水面的养殖中,螺蚌和花白鲢在利用浮游动植物层面上是竞争关系,所以螺蚌的控制是重要一环。对于这些养殖环节,李杰都从寄生虫和病害发生的集中期和具体的处理措施上展开讲解。同时,对于调水、肥水、稳水的产品投放方案建议和处理措施上,也做了详细讲解。

科洋公司渔肥事业部总经理石志雄则对大水面健康养殖模式及新技术应用做详细讲解。

他首先介绍大水面健康养殖的两种模式,一是富营养型,城市周边或大型畜禽养殖场周边;二是中营养型,乡镇、村庄、农田或小型畜禽养殖场周边。

石志雄表示,在这两种养殖模式的养殖过程中,投入品上主要分为三种:投入品完全受到限制(人放天养);投入品不完全受到限制和投入品不受限制型,投入品均以生物渔肥、益生菌为主,少量投喂酒糟、菜粕等,苗种养殖可适当投喂花鲢粉料。

“而在这当中,益生菌的作用很重要。”随后,石志雄以花鲢养殖为例,解析在水产的养殖中,益生菌的作用。他认为,合理投放益生菌,能够改善鱼体内环境,有利于营养物质在肠道内分解、吸收和利用;分解水体中有机质,净化水质,增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与水体中有机质结合形成大的有机质团,被花鲢吸收利用,营养价值高;平衡水体酸碱度,有利于有益藻类繁殖;在水体中形成优势种群,抑制有害细菌繁殖,减少鱼病的发生。在具体的方法上,石志雄建议养殖户在使用益生菌的时候要关注水温、pH、以及使用的时机等问题。

另一个是生物渔肥。“生物渔肥具有营养含量高,单位使用量小,劳动强度低;抑制有害细菌、寄生虫的繁殖,提高鱼体免疫力,减少鱼病发生;有效降低了分子氨和亚硝酸盐的含量,抑制了分子氨和亚硝酸盐对鱼体的毒害;配比科学合理,提高了各营养元素的利用率,微生物等活性物质有效改善和调节了水质;营养元素全面,不含致病菌等有害物质。从环保生态和循环高效的角度上,相比无机肥和有机粪肥,生物渔肥具备的优势更明显。”石志雄说道。

此外,科洋公司工程师邬爱民、陈晓春等也围绕相关主题,对目前水产养殖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展开讲解。最后,在现场订货和抽奖活动的热烈气氛中,本届规模化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研讨会成功闭幕。会后获悉,在会议的现场订货环节,科洋公司收获了渔肥订单6,390吨。

猜你喜欢

鳗鱼规模化水面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水黾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我国鳗鱼产业2019年发展趋势与建议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水中鳗鱼机器人
创造足以乱真的水面反光
争夺水面光伏
隧道LED照明规模化应用研究
善待“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