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泰国养虾经验背后,海壹种苗想传递何种信息?
2016-09-03庞涛
文/图 庞涛
探究泰国养虾经验背后,海壹种苗想传递何种信息?
文/图 庞涛
会议现场
近几年对虾产业持续走下坡,去年广西地区更是一片惨淡。据不完全统计,去年钦州、防城港的养殖成功率只有一成左右,北海地区的成功率也仅有两成,整个广西地区有60%~70%的养殖户亏本。本刊在2月曾经对今年广西地区的早造虾投苗情况进行过调查,其早造整体投苗量的下降的已成事实,不少养殖户被迫退出行业。为恢复广西钦防地区对虾养殖户的信心,切实帮助其提高养殖成功率,3月29日,海南海壹水产种苗有限公司(下称“海壹种苗”)邀请200余位广西钦防区域的养殖精英,在钦州举办“海壹种苗广西钦防地区对虾养殖精英研讨会”,海壹种苗董事长王昌翰、海壹种苗市场营销总监王磊、虾特料片区总裁刘明锋、通威股份海水种苗研究所所长于明超、湛江海壹总经理李德广、广东海洋大学杜国平老师等出席了研讨会,针对2015年广西对虾养殖中普遍存在着的养不活、长不大现象,与养殖精英共同商讨病因并寻找解决的思路与方法。会议最大的亮点无疑是海壹种苗市场营销总监王磊对泰国对虾养殖谷底重生的思考。与中国一样,近年泰国对虾产业也持续低迷。在产量持续下滑的趋势中,去年却出现小幅度增长,对此,去年年底曾到泰国考察的王磊认为是虾农养虾思路的调整缓和了泰国对虾养殖业的低迷。泰国对虾产业做了哪些改变?我们或许有所借鉴。据王磊介绍,目前泰国育苗行业的淘汰速度明显加快,这源于行业对种虾的重新认识。“过去泰国对于种虾的选择主要偏重于生长对虾的生长速度,而现在兼顾起了抗病能力,源头上的选择对提高养殖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王磊说道。
此外,在育苗环节,行业也明显提高重视程度,养殖户普遍增加放养前的标粗环节。P12出苗后,养殖户一般会在池塘边挖个小塘或者搭个简易的水池,每吨水放苗5万尾,每天投料8餐,同时拌磷虾油及投矿物质,每天换水3次,总换水量在100%以上,如此标粗7~8天后出苗。
除了在种虾选择和育苗环节中做出调整,泰国养殖户也开始有意识地增加蓄水池塘面积。“目前泰国外塘养虾的水域面积中,养殖面积由过去的70%减少到50%,而蓄水池面积却由过去的30%增加到50%。”王磊介绍道。但是反观中国,对于蓄水池的重视明显不够。此外,泰国养殖户有意识地增加轮养或者混养的比例,其中草虾、罗虾也开始重回泰国养殖户的视野当中。
去年,“虾养不大”始终困扰着广大养殖户。对于虾难养,通威股份海水种苗研究所所长于明超认为首要原因是微孢子虫的存在。“去年海壹种苗对湛江海南的79家苗场进行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长不大的对虾中有90%与微孢子虫有关。”于明超说道。
“海壹种苗从去年引进了5台肠胞虫检测设备,目前在亲虾环节中尚未检出到微孢子虫。”于明超对此信心满满。去年海壹种苗在新收购的一家苗场中,在进行虾苗检测时发现了微孢子虫,当即把所有的虾苗排掉,并进行一系列排查、处理,最终证实是生产系统中残留的微孢子虫,经过严格的重整与把关后,至今该苗场尚未发现微孢子虫的存在。
对此,海壹种苗更加注重微孢子虫在苗场环节的处理。于明超介绍:“其中在水处理环节上,我们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水处理设备——陶氏化学,其超滤膜孔径达到0.03微米,所有细菌都会被过滤掉。”此外,在其他环节上,于明超表示海壹种苗已经有更多的改变与完善。
对于虾养不大,广东海洋大学杜国平老师认为除了病原侵袭,环境恶化尤其是底层溶氧低下、营养体质差也是主要因素,也正由于环境和营养的问题让微孢子虫有可乘之机。
“在会议的背后,我们希望借此向养殖户传递一些信息,当前我们应该结合最实际的情况调整我们的养殖,不管是苗种还是其它投入品,适合养殖本身及考虑配套程度才能在生产中发挥最优的特性。”谈起举办会议的初衷,王磊说道。他表示,养殖的思路对了,不一定成功,但思路错了,更难成功。要摆脱目前养殖的困境,最重要的还是养虾观念、思路的转变,回归到养虾的本质而不是一味强调或仅关注某个环节的(转右)(接左)重要性。
养虾从来就是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除了实用的养殖经验和管理方法,让养殖户转变观念,重新看待养虾业,这才是海壹种苗举办系列会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部分参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