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金融应用人才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研究
——基于广州高校的调查

2016-09-03杨洋

关键词:人际胜任心理素质

杨洋

(广东金融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1)



[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

90后金融应用人才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研究
——基于广州高校的调查

杨洋

(广东金融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1)

现代金融业正面临着巨大变革,金融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优秀的职业心理素质是金融人才能否应对行业变化的内在关键性因素,该研究通过金融人才职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对珠三角地区645名金融类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人际适应、情绪认知、压力应对和情绪控制是金融应用人才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主要构成要素;学生干部的职业心理素质好于非学生干部。高校和金融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心理问题,有意识地培养胜任金融岗位的职业心理素质。

胜任力;心理素质;压力应对人格;人际适应;情绪管理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胜任心理素质是一种职业对其从业人员所要求具备的心理品质,[1]是胜任力的核心部分。[2]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过程中有必要将职业胜任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很多高校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已经开展了诸如校企联合培养实验班的尝试,但多数仅关注于课程、师资等教学基础条件建设,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建设。[4]随着90后大学生陆续进入职场,业界普遍反映90后新员工在性格和心态等方面与70、80后有明显的不同,比如过度强调自我意识而团队意识不强、抗挫折能力差、离职率较高等负面问题。在当前金融行业面临“新常态”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在知识技能等传统教育之外做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用实证方法构建大学生职业胜任心理素质模型,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进展。

(二)胜任力理论

自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内(Binet)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开始,能力测验就作为人才选拔过程中重要的标准化工具被普遍使用。直到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通过访谈和投射测验等研究方法提出了胜任力比能力更加适合于岗位人事甄选。胜任力理论认为,对从事某项工作、取得优秀绩效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人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其人格特质、价值观念、自我认知等深层次特征,这些胜任特征不容易测量也不像知识技能那样容易通过训练而获得,但却可以预测未来的工作绩效。近几十年来,职业胜任力测评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能力测评成为人才测评领域的主要测评模型。与此同时,胜任力模型也成为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热门的研究课题。业界和学术界以胜任力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不同职业和岗位的胜任力模型,用于选拔、培训和绩效考核等人才管理工作。

虽然胜任力理论在业界中被普遍接受和应用,但在人才培养环节,高校基本上还在按部就班地保持所谓的学科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领域的这些变化。以致于出现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学不能致用、高离职率等不胜任问题的频发。为了探索大学生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本研究对广州市高校金融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现状,旨在探索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路径,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对珠三角多家金融机构的高级客户经理和人力资源主管等进行访谈,了解当前金融行业中90后员工的心理素质现状和行业的期望要求,结合文献分析将90后职业胜任心理素质初步归纳为“压力应对”、“情绪管理”和“人际适应性”三个维度。然后基于现有心理量表编制调查问卷,在广州市各高校进行发放。对回收数据资料进行检查和校对后,采用SPSS 21.0和Amos 21.0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主要的分析方法包括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方差分析等。

(二)研究对象

以广州市4所高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的金融类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派发80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645份。有效被试中,男生153人,女生492人;大一108人,大二208人,大三176人,大四153人;学生干部248人,非学生干部397人;年龄20.2±1.9岁。

(三)问卷构成

1.人口学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是否学生干部等4个项目。

2.压力应对人格:采用陈莎等人(2009)编制的《大学生压力应对人格量表》,包括7个维度:控制感、才智、情绪控制、自主性、坚韧性、外向型、包容性。采用Likert五点计分,得分越高,压力应对人格水平越高。[5]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13。

3.人际适应性:采用王钢等人(2007)编制的《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包括11个维度:信息传递性、反思性、自知性、归因性、合作性、人际自主性、吸纳性、调控性、洞察性、关系认知性、移情性。采用Likert五点计分,得分越高,人际适应性水平越高。[6]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82。

4.情绪管理能力:采用孟佳等人(2012)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量表》,包括5个维度: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运用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表现能力。采用Likert五点计分,得分越高,情绪管理水平越高。[7]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67。

三、研究结果

(一)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因子分析

1.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因依据假设的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结构因子所选取的标准化量表是由不同研究者分别构建和检验的,在因子构成上可能存在互相重叠的情况,比如压力应对人格中的情绪控制因子和情绪管理中的情绪调控能力因子、人际适应性中的洞察性因子和情绪管理中的情绪觉察能力因子等。同时考虑到问卷题目较多,为了降低解释难度,将各因子进行题目打包,使用因子总分进行计算。[8]

将全部数据按序号随机分为两半,其中320个样本用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KMO值为0.939,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极其显著(P<0.001),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对23个项目进行不限因子数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4个,累积解释变异为66.97%。所有项目的负荷量均大于0.40。将各因子及项目按负荷大小排序,发现情绪控制、归因性和控制感分离开来各自成为一个因子,原情绪管理因子中的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进入人际适应因子中,合作性成为情绪认知因子的项目。重新对4个因子命名为:因子1—人际适应,因子2—情绪认知,因子3—压力应对人格,因子4—情绪控制(见表1)。

表1 四因子及负荷量(n=320)

2.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四因子结构,同时将原量表的三因子结构和不分多因子的单因子结构作为竞争模型,共计3个模型分别使用AMOS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所使用的数据为前期分析之外的325个样本,拟合指数如表2所示。3个因子结构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比较而言,四因子模型更接近优秀模型的标准,可以认为此模型达到了基本的建模效果。

表2 模型拟合指数

(二)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状况分析

选取性别、年级和是否学生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作为自变量,以人际适应、情绪认知、压力应对人格和情绪控制为因变量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职业胜任心理素质各因子均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不同年级之间差异显著,除情绪控制外,其余三个因子均表现为大二学生的水平最高,大三学生的水平最低;学生干部在人际适应和情绪控制方面好于非学生干部学生(见表3)。

表3 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状况的人口学特征及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一)应用型金融人才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结构

本研究所验证的金融应用人才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结构,是在用人单位的反馈基础上总结归纳而来的,代表了其在实际应用层面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和外部效度。通过实际调查的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四因子模型拟合指标接近优秀,如果对模型进行修正,删除指标不佳的项目,拟合指标可能更加完美。但由于本研究属于探索性质,所采用的测量工具均是经过检验的标准化量表,故未做过多的模型修正和项目删减。相较于三因子模型,四因子模型区分了情绪的认知过程和控制过程,二者分别代表了情绪系统的不同层次或阶段,[9]无论是数据指标还是理论结构都更为合理。这意味着可将四因子模型作为大学生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基础框架,进行深入和多层次的研究。

(二)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人口学差异

1.人际适应的人口学差异

国内以往对大学生群体的人际适应性研究在性别差异方面结果并不一致,既有性别差异不显著的,也有差异显著的结果,而且既有男生好于女生的,也有女生好于男生的结果。[10]但本研究并未发现两性间存在差异。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变化。90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中两性平等意识已被普遍接受,现代化水平和社会开放性快速提高,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介的多元化也为男女生的人际适应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智成熟期提前。信息技术革命导致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而大学生往往是走在信息、科技前沿的群体,在获取新知识方面他们甚至比70、80后更早更快,这同时加快了他们的心智成熟。

人际适应变量的年级差异显著,且呈现出大二最好、大三最差、大四时又小幅上扬的“波浪形”发展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一切都是陌生和新奇的,经过一年时间对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熟悉,进入大二后人际适应性达到最佳,而大三开始面临就业、升学和恋爱等问题的困扰,人际适应出现低谷,随着大学末期职业生涯方向的渐渐清晰和确定,人际适应水平又开始回转。

本研究还发现,学生干部的人际适应性好于非学生干部,在大学期间参加社团或学生会等组织可能有助于积累更多人际关系经验,从而有益于人际适应。

2.压力应对人格的人口学差异

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和是否学生干部均不存在压力应对人格差异,只有年级变量有显著差异。其年级变化趋势与人际适应类似,大二最高,大三最低,其原因可能也较类似。因为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人际压力是主要的压力源,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和效果与压力应对人格的水平存在内在联系。比如包容性高、性格外向、个性坚韧的个体,更能在压力情境中通过自我控制对环境做出积极回应,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缓解压力。

3.情绪认知与控制的人口学差异

本研究发现,情绪认知与控制没有性别差异,表明男女大学生在情绪的感知、理解和调控这一基本的心智状态机能方面都已处于发育成熟阶段、没有区别。是否学生干部群体间的情绪认知也不存在差异,但是学生干部的情绪控制要好于非学生干部。这也许意味着学生组织活动的锻炼能通过提升情绪控制水平进而促进人际适应性的提高。

情绪认知和控制都存在年级差异,但二者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情绪认知是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整体上呈现为倒“U”型曲线;而情绪控制则是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呈现为正“U”型曲线。情绪认知属于个体基本的心智机能,它使个体能够对负性情绪的事件给出更加积极或合理的认识和评价,是情绪控制的先行机制。情绪认知的年级变化趋势与人际适应和压力应对趋势相近,可能既有自然成熟的内在原因,同时也有大学环境和同伴的影响。结合已有研究分析,情绪控制的年级差异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刚步入大学,学业、环境和人际的适应导致情绪控制比较谨慎,但随着对大学生活的熟悉和适应,各种信息不断充斥,变得比较放任情绪,而到了高年级,就业和升学的压力、阅历的增加以及人际分离的可预期性使得大学生的情绪控制有所提高。

(三)人际适应、压力应对人格与情绪认知及控制的关系

本研究只在结构层面验证了这四个变量是否是大学生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并未涉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关联性,而基于已有研究可以初步判断他们可能存在链条式因果关系:压力应对人格作为人格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个体达到自身与外部环境平衡的核心系统,人际关系压力是外部环境压力的重要来源,而人际适应体现的是压力应对的结果,情绪认知和控制在这个过程中起调节作用。[11]职业生涯中,来自工作、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几乎时时处处存在,能否有效调动内在人格机制和调节情绪来应对压力,对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这提示未来可以针对职业群体进行相关机制的研究,以期从员工职业心理发展角度寻找正面促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四)对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借助于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指导人才培养工作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对大学生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建设做了有益的尝试。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成为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以行业需求为导向,[13]以职业胜任特征培养为核心,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专注于发展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对高校而言,可通过基于完全学分制的课程体系改革、加强通识教育的力度、在高年级课程中增加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等职业能力导向内容的比例等方式训练学生的职业胜任力[14],也更能与90后大学生特有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相匹配。而作为大学生,应该根据专业与职业胜任力有目的地进行自我提升,同时兼顾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目的地参与课外活动和校外实践。这样才能使得行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开创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绩效的提高以及行业的转型和发展。

[1] 肖汉仕.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6-29.

[2] 舒莹,莫雷.职业胜任心理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8(5):1039-1044.

[3] 李海萍,陈喜.论职业心理素质与职业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5):22-24.

[4] 郭丽.地方高校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探索,2015(8):41-44.

[5] 陈莎.大学生压力应对人格量表的编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6] 王钢.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编制及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7] 孟佳.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的编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

[8] 吴艳,温忠麟.结构方程建模中的题目打包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11(12):1859-1867.

[9] 罗跃嘉,吴健辉.情绪的心理控制与认知研究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6-29.

[10]张大均,张骞.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的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4-128.

[11]陈健文,卢忠耀.大学生的压力应对人格结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2):113-117.

[12]范玲.胜任力模型在金融学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5):232-233.

[13]马龙海,范忠宝.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CPE人才培养课程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33-35.

[14]杨洋.基于胜任力的三位一体实验教学体系初探[J].实验室科学,2013(5):75-78.

(责任编辑:刘生平)

A Study on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Occupational Competency of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Post-90——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Guangzhou Colleges

YANG Ya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Guangzhou 510521,China)

The modern financial industry is facing a great change,the cultivation financial of talents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Excellent occupat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is the internal key factor of financial talents to deal with industry changes.Mental Health Questionnaire of Financial Undergraduat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men⁃tal health of 645 financial undergraduate selected from PRD universities.In conclusion,pressure response person⁃ality,emotion management 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are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s.The mental health of financi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ost-90 is general in the overall.Schools and financial enterprise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psychological quality.

competency;psychological quality;investigation

G645

A

1009-931X(2016)02—0026-05

2016-03-22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2012QN03);广东金融学院2014年度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员工心理素质测评”(10-1-11)

杨洋(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人才测评。

猜你喜欢

人际胜任心理素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搞好人际『弱』关系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基于胜任力生成过程的组工干部培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