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2016-09-03胡海华

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湖北省湖北竞争力

胡海华,张 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 430074)

·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

湖北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胡海华,张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 430074)

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是某一区域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综合优势和经济国际化程度,使该地区的综合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综合能力。运用加权主成分TOPSIS价值函数模型对各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我国各省市区国际竞争力的排名,并以湖北省为例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提出加强湖北省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就开始对世界各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和评价,WEF认为国家竞争力包括开放程度、政府、金融、技术、管理、基础设施、劳动、法规制度八项内容,也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IMD则认为,一国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实力也是影响其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因此IMD早期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及运行、基础设施、金融环境、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和国民素质等八个内容。2002年以后,IMD调整了研究思路,更加突出经济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意义,将指标体系的准则调整为经济绩效、政府效率、商务效率和基础条件四项。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尔·波特(Michcel Porter)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出版,在该书中,波特通过论述不同国家的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特点对国家竞争优势作了具体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1]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是某一区域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综合优势和经济国际化程度,使该地区的综合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综合能力。

二、指标体系设置

本文将从经济国际化竞争力(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外资固定资产依存度、旅游依存度、外商投资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各地区固定资产外资投资额、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注册资本和接待入境旅游人数)、环境竞争力(人均水资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单位GDP的耗能量等价值、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2](p79-83)国民素质竞争力(大专以上人口、高等院校数、文盲率、授予学位数、普通高校生师比、每十万人口的高校学生数、课本出版种类数、儿童出版物种数、各地区版权合同登记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预期平均寿命)、经济实力竞争力(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款、工业企业单位个数、工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科技竞争力(大中型企业R&D活动人员、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收入、科技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科技费、R&D经费、技术市场成交额和授权专利数)、产业竞争力(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二三产业GDP比重、GDP总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第二产业贡献率、第三产业贡献率和总资产贡献率)、金融竞争力(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上市公司数、外资金融机构数、证券交易额和原保险保费收入)、政府管理竞争力(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城市化率、就业率和城区面积)、国民生活水平竞争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额、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各地区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情况和价格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客运总量、货运总量、网络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全年供水量、水电生产量、发电总量、城市供水量、土地面积和城市人口密度)等方面来评价湖北省的综合区域经济国际竞争能力。[3](p41)

三、评价模型描述

本文采用加权主成分TOPSIS模型对我国各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一)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的原理是通过某组变量的若干个线性组合来解释该组变量的方差一协方差结构。首先SPSS在其运算结果中可以得到每个主成分的贡献率,把贡献率当做其对应主成分的权重,通过主成分得分结合实际数据确定综合评价矩阵Y=(yij)。步骤如下:

1.把负方向指标正向化。

2.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

(二)TOPSIS函数价值模型。

核心思想是:基于归一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优解和最劣解(分别用最优向量和最劣向量表示)。最优解是由各指标最优值构成的理想方案,最劣解则刚好相反。将各方案与最优解和最劣解作比较,若某方案最接近最优解,同时又远离最劣解,则此方案为方案中的最优方案。[4](p17-18)

四、具体分析

以二级指标“经济实力竞争力”为代表,对其实证分析过程作详细的描述,其他的二级指标也做了同样的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步: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值。

通过SPSS菜单中“分析—降维—因子分析”的过程得出各主成分权重。

第二步:输出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列出主成分表达式。

表1 各省市经济实力竞争力决策矩阵

第三步:将各省市区的“经济实力竞争力”下的三级指标代入上式,求出各个主成分得分,得到主成分决策阵Y,又由},得到单向主成分决策阵Z。对Z阵中每个主成分赋予权值,确定规范化决策阵X。矩阵如上表1。

第四步:找出正理想点X+、负理想点X-。

表2 我国各省市区国际化竞争力总排名

表3 各地区在各个二级指标下的排名

五、结果分析

(一)各省市区域国际竞争力二级指标排名分析。

在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共有10个二级指标。每个区域在不同二级指标下的名次和总的名次不一样。几乎每个省都有短板和自己的长处。下文分析了各省所得名次的原因,也得出了一些有规律的结论。

1.经济国际化竞争力是影响整个地区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并且拥有地利的省份优势巨大。可以看出,经济国际化竞争力排名靠前的省,其区域国际竞争力排名也靠前。经济国际化竞争力方面,在前10位的分别是:上海,广东,北京,江苏,天津,辽宁,福建,浙江,海南,山东。经济国际化竞争力主要反映了一个区域对外贸易的实力,这几个省市大多位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上海和广东则位于占据地利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带,排名靠前符合当下实际情况。

经济国际化竞争力一组得分排在最后4位的省市区分别是青海、甘肃、贵州,西藏。这些省市区都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其对外贸易发达程度远不如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广东等省市,再次说明没有地理优势的省份在这项指标上是吃亏的。还可以发现,经济国际化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区域国际竞争力。

2.环境竞争力在各个省市中表现出一种均衡的状态。当今,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我国为例,雾霾就成为我国人民最关心的环境问题。环境竞争力代表着某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发现,经济发达的地区,占有地利的省份,不一定就有好的环境竞争力。排在前10位的是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河南、河北、广西、福建、湖北、安徽。由于有的省占地面积广,人均密度小,亦或是工业发展较慢,以至于污染相对较少,在这一指标上的得分反而要高于人群密集、各种产业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如河北、广西等省市要好于北京、天津等省市。这些中西部地区将会在以后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国际竞争中拥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也有些省市尽管是经济发达程度高的东部沿海省市,他们的环境竞争力也很强,如排在前三的江苏、浙江、广东和排在第八的福建。

3.国民素质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口素质高低和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这一组前10位的依次是:

北京、上海、江苏、辽宁、天津、陕西、湖北、吉林、山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湖北是我国有名的教育大户。他们的高校数,高校师生数和他们的出版业都十分发达。北京和湖北的武汉是我国高校的聚集地。这一组的排名由于历史和区位原因造成的较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教育也不发达。最后5名分别是云南、宁夏、甘肃、海南、贵州。国家要大力发展这些地区的教育,加强这些地区的人才培养,并且对于这些地区人才外流的现象采取有效措施。

4.经济实力竞争力是影响一个地区区域国际竞争力的重中之重的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它不仅与该地区对外贸易活跃程度有关,更与该地区内需情况,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有关。排在前10位的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等地不仅仅有东部沿海地区,也有中部地区。体现了我国经济较均衡的发展。

5.直辖市和东部沿海省份科技竞争力好于中西部地区。科技竞争力是国家是否强盛的关键标志,前10位的省份是: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天津、辽宁、安徽、福建。可以看到这十个地区都是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科技竞争力排在最后5位的是新疆、甘肃、宁夏、青海、海南、西藏。

6.产业竞争力的前5名分别是:江苏、山东、广东、北京、浙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逐步在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型,服务业如今是拉伸我国GDP的重要成分,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第三产业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但是要成为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之后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要看准这一历史机遇,做好各个产业的区域调配,大力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加大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

7.金融竞争力明显地表现出区域优势。因为我国各大证券交易所,各大银行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所以排在前五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本来就有明显的优势。他们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资本,往各个地区调配,再加之这些地区生活水平高,消费高,他们的金融竞争力是其他中西部地区不可比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金融战越发频繁,金融竞争力是衡量一地区国际化竞争力的密切指标。

8.政府管理竞争力的前十名中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等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就业率和城市化率高使其排名靠前。政府在经济运作中起到很大的调控作用,这只“无形的手”是整个经济稳定的支撑。

9.国民生活水平竞争力排名中上海不负众望的排在第一。众所周知,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无疑在全国是最好的。他们平均的高收入和高消费,再加之高投资,使其当仁不让。北京、浙江、广东紧随其后。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指标统计的是当地户口的居民或农民的收入消费等。所以很多流动人口没有计入其内,然而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的流动人口是非常多的,要认识到这些流动人口的生活水平其实是很低的。排在最后5名的是新疆、青海、甘肃、贵州、西藏。国家需大力采取相应政策,提高当地贫困居民的生活。

10.直辖市和东部沿海省份的基础设施竞争力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省市区。基础设施竞争力在前10名的省市区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安徽、辽宁、湖南。在这需指出,北京、上海等我国省级的直辖市的基础设施竞争力也应是很高的,只是其基础设施规模肯定是没有一个省的基础设施规模大的,故在数值分析中没有体现出来。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是东南部发达省份。这些省份的人口、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社会生活配套设施等比较密集,人均享有的物质文化产品和社会保障水平等相对较好。理所应当要高于地理面积宽广,人均密度小的省区。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在最后5位的依次是新疆、海南、青海、宁夏和西藏。

(二)各省市区区域国际竞争力比较排名。

依据区域国际竞争力得分大概在同一水平划分为同一档次的原则,把评价体系中省市区划分为四个层次:最强,较强,强,欠强。

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分别是: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

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分别是:天津、河北、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强的,分别是: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宁夏、新疆。

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欠强的,分别是:西藏、甘肃、青海。

这种划分可以使我们能简单地看出哪些省市的国际竞争力大体相似,哪些省市差距较大。

(三)湖北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分析。

根据我们所设计的区域国际化竞争力评价体系,2010年湖北区域国际竞争力综合得分为3.454402分,居全国第12位,较为可观。在评价体系所涉及的10项二级指标中,湖北省有8个指标排在各省市的前15位,这是我省区域国际竞争力排名较靠前的主要原因。

具体的,在所选取的指标中,湖北省有4项指标排在全国前10名内,分别是:环境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还有一项排在11位,三项排在全国12位。排在第11位的是金融竞争力。排在12位的有:经济国际化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国民生活水平竞争力。

总的来看,和全国其它省市区相比,湖北省有着还不错的区域竞争潜力,但经济国际化竞争力则优势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改善。根据统计,湖北省3项居全国前10的指标:环境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全部为稳固基础性指标,是硬指标,充分反映了我省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有更稳固的基础设施、基础坏境和人民基本素质。有稳固的基础,湖北省的发展空间会很大。

另外,从得分排位和指标所反映的情况来看,从跨越时空的角度来看,湖北区域国际竞争力将继续保持这种优势。在诸如科技竞争力和金融竞争力这些重要指标上,湖北省名次都还不错,而且这些指标大都是处于不停地变动中的,可以看出湖北的国际竞争力发展是有活力的。

尽管湖北排位比较可观,区域国际竞争力不算弱,但从评价过程来看,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产业竞争力是湖北省区域国际竞争力的一块短板,的确拖了湖北省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后腿,湖北省在此指标上排名位于全国第18名,存在着明显的“短板效应”。分析湖北省经济国际化竞争力对应的三级指标数据,不难看出,湖北省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指标处于全国的较低水平,所以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刺激内需的同时加大进出口力度,大力发展湖北特色产业等措施能有效地提高湖北区域国际竞争力。

其次,我省的政府管理竞争力排名与我省的经济实力相比之下偏低,影响湖北省的国际竞争力得分。

最后,要强调虽然湖北省的坏境竞争力排位虽然比较可观,但是其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仍需继续改善,否则会影响湖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名虽靠前,其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巩固,尤其交通设施的建设,要继续维持交通发达这一湖北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国民素质竞争力排名也不错,但是湖北省仍需坚定不移进行教育改革,利用湖北的教育优势,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培养出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四)提升湖北省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1.强化创新驱动,提高科技竞争力。

加强自主创新,构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高端基础设施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和引导作用,对高端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适当提供政策优惠。应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努力提高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大创新投入,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规模超千亿、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2.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聚集了类似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一流的高校,有着创新人才的培养的良好基础,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做到能够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同时,要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起到绑带作用,为他们创造条件,营造好的环境,为湖北的区域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3.努力提升湖北的产业竞争力,创造产业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强调发挥区域分工和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湖北省是汽车制造业大省,汽车制造业作为湖北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占据着基础的支配和推动作用,是支撑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以汽车制造业为龙头,带动相关领域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湖北的产业竞争力。

4.强化政府管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化率。

据测算,2014年我省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吸纳6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按照最终消费中城镇人口消费与农村消费的比为2.9:1计算,可以增加180亿消费额,拉动消费增长潜力很大。构建以武汉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提高就业率。

5.多管齐下,提升经济国际化竞争力。

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拉动我省外贸增长的重要引擎,保持优势产业的稳步增长,以优势产业吸引外资;加大旅游环境的改善,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省的旅游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6.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可以通过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失业压力;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提高住房标准;降低税收标准等措施提高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通过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民增收幅度;提高农村扶贫标准,适当扩大扶贫范围;征收特种消费税,充实低保和扶贫资金等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

7.充分发挥地理位置的优势。

湖北九省通衢,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中心,特别是武汉处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关键位置,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尽快推动武汉-安庆水深6米的工程,长江就可以常年走万吨巨轮,无形中将会带动整个湖北经济的发展。

8.加快产学研的结合力度。

武汉高校、科研院所云集,仅次于北京、上海,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使科研院所的新成果尽快找到市场转化成生产力,为湖北的区域经济建设引擎加足马力!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鲍永安.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江海学刊,2005,(4).

[3]吕萍,李忠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数量技术经济研究,2010,(11).

[4]罗朝晖,陈丹,席会华.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价的TOPSIS模型及其应用[J].广东水利水电,2004,(6).

责任编辑 周 刚

F127

A

1003-8477(2016)07-0061-06

胡海华(1973—),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张霞(1976—),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讲师。

猜你喜欢

湖北省湖北竞争力
The rise of China-Chic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2015年3月生产资料价格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