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农村初中的生存困境和发展策略
——基于D市的调查结果
2016-09-03郝忠秀
□郝忠秀
刍议农村初中的生存困境和发展策略
——基于D市的调查结果
□郝忠秀
近年来,农村办学条件日益改善,但是和城市学校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着教育经费投入太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内部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教育均衡;义务教育;教育投入;农村初中
随着 “城乡一体化”建设思想的提出,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要求进一步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解决农村初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虽然近些年农村办学条件日益改善,但是和城市学校相比仍存在着许多不足,有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一、调查研究背景和方法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这就预示着农村教育的布局将大幅改观。2003年,教育部向全国教育系统发出了 《关于深入学习贯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此处简称 《通知》,下文同),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要把学习 《通知》和会议精神与学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通知》强调,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 《决定》,对本地 “两基”攻坚,中小学高水平、高质量 “普九”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城市农村对口帮扶等工作进行认真、深入地研究。随之,西部320多个没有实现 “两基”目标的县开始了 “攻坚之战”,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向着实现高水平、高质量 “普九”目标迈进,力争在2010年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目标。2010年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落实之年 (此处简称 《纲要》,下文同),指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化。我们的调查研究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由于人力上的限制,只对同一个省份的同一个地区进行深入透彻地调查,选取东北地区的D市作为调查研究的目标,调查时间是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本调查以初中学校为样本,共选取了3所学校为重点调查对象。我们在该省D市市区选取重点初中和非重点初中各一所,然后再在该市选取1所农村初中学校作为调查对象。我们研制开发了多种调查表、访谈提纲、问卷等共计950份,对3所学校的1500多名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回收率达到了89.1%。其中有效问卷846份,有效率达到了100%,(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科学性,我们还在该市的其他地区选择了一所非重点初中作为补充样本)从而保证了调查研究结论有更广泛意义上的可推论性。我们的调查对象涉及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农村中小学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以及有关农村家庭。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家庭情况、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学校的办学条件差距等问题,以了解各个学校学生的基本状况有何差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内容的整理和调查结果的统计,把调查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并一一说明。
1.教育经费投入状况的比较
从对重点初中、非重点初中和农村初中教育经费的调查来看,如表1所示,重点初中无论在生均教育经费水平上,还是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教育经费水平上都远远优于非重点初中和农村初中。尤其是在生均公用教育经费上,重点初中的生均公用教育经费是非重点初中的3.7倍,是农村初中的4.2倍,而非重点初中是农村初中的1.1倍。在学校经费缺少的情况下,初中学校普遍倾向于首先压缩公用教育经费,来填补学校的其他教育支出。形成这种巨大差距的原因在于非重点初中和农村初中的教育经费主要源于政府的教育拨款,而重点初中除了政府拨款外,还有社会捐资、校办产业等方面的收入,其中还包括大量的择校费用。其中择校费用一项,重点初中的择校费是非重点初中的1.5倍,是农村学校的10倍,而且重点初中接受的择校生远远多于非重点初中和农村初中。(见表1)
表1 校际教育经费投入的比较 (单位:元)
2.师资建设情况的比较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发展不均衡,师资建设水平的差距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农村学校教师大多数的第一学历是通过函授自学考试获得的。另外,农村学校许多教师所学专业与任教学科不符,日语教师教英语,计算机老师教思想政治,一些紧缺学科缺乏专业教师,许多教师教非所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质量。重点初中与非重点初中、农村初中相比,无论是在生师比还是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上都存在着一定差距。
从教师基本工资的调查数据来看,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工资待遇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调查数据来看,城乡教师的工资待遇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基本工资每月相差达到五六百元,而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其差距并不太大,这也是很多老师宁愿去城市的非重点学校也不愿意去农村学校任教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调查还发现,作为初中学校教师工资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福利津贴、生活补助等辅助性工资,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所以重点初中教师的辅助性工资远远超于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辅助性工资,一些落后的农村初中学校甚至不给教师发辅助性工资,只有月基本工资。(见表2)
表2 校际教师队伍情况的比较 (单位:%)
3.学校办学条件的比较
2005年5月教育部下发的 《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或完善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要求,以此推进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逐步缩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
从调查情况来看,重点初中和非重点初中及农村初中之间,在办学条件上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以学校的体育运动场地为例,一方面,在重点初中是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中心,内设排球馆、羽毛球室、体操室等;另一方面,在非重点初中和农村初中是光秃秃的一小片空地,再考虑到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试想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冷天气里,学生们如何进行体育运动呢?
学校的图书配备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重点初中的图书馆建筑面积两千多平方米,馆藏丰富,可同时容纳300多名学生看书;另一方面,农村学校的图书馆就是一间教室改造而成的,图书数量虽然不算少,但是复本很多,多数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图书,且多半已陈旧、破损、老化,图书的可读性也比较差。此外,我们还进一步了解到,生均计算机的拥有量中,重点初中是6个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非重点初中是15个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农村初中是27个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农村的校园环境和教育设施改善已然势在必行。(见表3)
表3 学校办学条件的比较
4.学校升学率和辍学率的比较
当前农村初中6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要回乡务农和外出就业的现实决定了农村初中在保证一部分学生升入上级学校的前提下,必须承担起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和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责任。农村初中一些落后的教育方式和一些领导干部以及社会舆论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劲头儿,有的学生初一的时候排班级里倒数第五,初二的时候排班级里倒数第二,初三就辍学不念了,“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观念在农村扎根已久,农村学生及家长普遍认为考不上大学还不如回家干活,早点赚钱。调查发现重点初中的辍学率在4%,非重点初中的辍学率为17%,而农村初中的辍学率在23%。(见表4)
表4 学校升学率和辍学率的比较 (单位:%)
5.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
家庭收入的有限性直接影响了父母对子女学校教育的投入,在被调查的农村初中学生父母中,51.3%月收入在1000~2000元,27.4%在2000~3000元,1.2%在3000~4000元,4000元以上的没有,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了20.1%。尽管在调查中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父母的月收入都超过了1000元,但和重点初中、非重点初中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由于农村初中学生的父母收入较低,他们给子女每个月的零花钱就更少了,经济收入较高的农村父母给其子女的零花钱在200元左右及以上,经济收入一般的父母给子女的零花钱在50元左右,而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父母给子女每个月的零花钱则仅有10元左右,可见,学生父母的月平均收入与其在子女身上的教育投入成正比关系。(见表5)
表5 家庭月平均经济收入比较 (单位:%)
三、造成农村初中生存困难的成因
基于D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差距的现状以及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教育经费投入太少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共教育经费一直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冯之浚说,农村教育投资中8%由中央财政承担,义务教育投资的主体是乡镇,就是目前实行 “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乡镇财政仍然要负责学校基础设施等经费。乡镇财政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而农村乡镇根本无力解决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大量资金。近几年我国的义务教育财政发生了转变,从乡镇负责转移到了以县为主,将初中阶段的教育经费更多的由县级政府来承担,教育政策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初中的困境,但农村初中乱收学杂费、拖欠教师补助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重点学校政策是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国家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先办好一部分学校的政策是一种典型培养精英的政策。导致了教育发展不平衡,重点学校绝大部分集中在城镇,凭借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重点学校的品牌效应,逐步形成了对社会资源的集聚,久而久之,农村初中滑向薄弱已势不可挡。
3.教师的调配政策
现在,大多数农村学校优秀、年轻教师和音、体、美、英教师缺乏;有的地方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尤其是农村的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难以补充到合格教师,大批村级初中只好找非专业的代课教师维持运转。由于教师待遇低、农村学校环境差,教师的能力得不到提升,一些农村初中的校长甚至放弃农村中学的职位跑到一些城镇的非重点初中当一名普通老师。
4.学校的内部管理
农村初中为了生存,会集中 “优势兵力”重点培养“尖子生”。就是将有能力的老师和最好的教育资源全部集中在能够考取重点高中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采取消极或者放弃的态度。
此外,我国虽然从法律上确定了义务教育的免费属性和扶持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政府责任。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学校仍然存在乱收费、强迫收费的问题,比如强迫学生中午必须吃学校的套餐,强迫家长给子女买课外辅导资料、参加班主任开设的假期辅导班等;《义务教育法》当中规定初中学生实行 “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的政策,但教育行政部门允许各种城镇名校招收一定数量的择校生,这些学校按学生的学业成绩收取择校费,名校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声誉,对农村初中的生源进行了层层筛选,囊括了农村初中最优质的的生源,造成农村初中优质生源外流,加剧了农村初中的薄弱。
四、消除农村薄弱初中的发展对策
1.加大教育投入
进一步完善 “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使 “人民教育人民办”变为 “人民教育政府办”,加大对农村薄弱初中的投入力度。考虑到现实政策的惯性与体制路径的依赖,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很难从限制重点初中、非重点初中的政策出发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但是从短期看,政府要改变过去对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向城市中重点初中、非重点初中倾斜的政策,加大对农村薄弱初中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初中图书和农村初中计算机等设备的投入,积极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优先考虑农村初中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投入,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村地区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的建设,逐步创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与支持体系,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2.构建学校的品牌教育
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大教育投入,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农村学校自身努力。在农村初中改革的进程中,一些校长虽然看到了学校问题的存在,如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教研的投入度不够且效果不理想,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陈旧等,但由于受到已有观念的束缚,他们很少去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为什么会这样”,学校要发展必须构建一种强有力的结构关系——一个强有力的校长。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城市里的重点初中校长在学校的改进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有这些好校长作为学校改进的启动者,重点初中才能够成为 “重点”,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好学校。构建强有力的校长结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树立现代办学理念,在人才的培养和考试上大胆创新,让那些有终身办学志向的人不受任何名利与政权的诱惑,成为农村初中的校长,办好 “亮点教学”。
3.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
伊谢科恩说过,“你要成为你所能够并且应该成为的样子,不过你得自己想这样,有本领做出正确的生活选择,并为了实现这一选择而付出最大努力。”我们相信农村教师有能力克服追求城市中 “高楼大厦、金钱利益”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我提升来回应农村的恶劣环境与教学水平差距上的挑战,但光靠他们自身的发挥显然是艰难的,这就需要上级领导的肯定与鼓励,坚定他们 “教书育人”的信心,让农村教师能够投入到工作中去。
4.加强教育体系管理
学校改进旨在改变一所或几所学校的学习条件或内部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的、持续的努力,其最终目标是为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校长的任免、调配,为学校配备具有比较超前教育理念的校长,让他们从事务性的管理者转变为研究型的开拓者。要立足本校,认真分析学校的现状,因地制宜,加强自身主观努力,检讨、反思、克服固有的依赖思想,打破深层次矛盾的制约。
对于义务教育而言,采取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在实施城乡教育内容与过程的统一化、标准化的同时,还要考虑乡村的特殊情况,改变乡村教育的城市导向,在教育教学中增加乡村的元素,使学生更多地学习乡村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增强学校教育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度,从而使乡村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学校教育。通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走一条维系良好教育生态的学校发展之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1]李同升,库向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2]李勇,苏慧.新农村教育服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宋乃庆,杨欣,李玲.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3,(2):32-41.
[4]伊谢科恩,佟景韩等译.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5]PETER MORTIMORE.The Road to Improvement:Reflections on School Effectiveness[M].Netherland:Swets&Zeitlinger publisher,1998:260.
(编辑:杨迪)
G636
A
1671-0568(2016)09-0033-04
郝忠秀,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料室。